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年滚动测试高中历史人民版限时训练7含答案
试卷第1页,总2页限时训练试卷7班级:姓名:选择题(每题5分,共65分)1.秦汉时期,漕运为东西方向,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代,漕运线路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呈现出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宋元明清时期,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选官用人的基本原则从“亲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转变为“尚贤”、“从平民中选拔”。这表明A.百家思想斗争激烈,法家脱颖而出B.传统秩序面临解体,社会逐渐转型C.贵族政治完全衰落,官僚政治兴起D.选官制度臻于完善,实现平民政治3.朱熹编注《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通过四书而深人人心。他的著作中对社会群体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都做了细致的规定,这反映了A.朱熹重视理学的普及化、世俗化B.朱熹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C.理学的主张“存天理、去人欲”D.朱熹理学强化等级与秩序4.据《汉书》记载,汉废帝刘贺因“荒淫迷惑,失帝王礼谊,乱汉制度”而被废黜。2016年,在海昏侯墓即刘贺之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编钟、琴瑟、包括《论语》、《礼记》等内容的大量竹简木牍,以及绘有孔子像的屏风。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出土文物冲击了《汉书》的史学价值B.了解刘贺的真实面目须多种史料互证C.分析随葬品就能得到可靠的历史结论D.不存在关于刘贺作为的客观历史叙述5.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在君主集权制度颠覆之初,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材料反映了A.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B.共和制度不适应中国的国情C.国人缺乏现代良主政治意识D.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6.晚清官员梁章钜说,“以富强论,福建不能胜于江南、浙江、广东也……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马(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倘若外番并援英夷之例,亦于滨海各省请分设马(码)头,则又将惟命是听乎?”梁章钜的愤愤不平缘于A.清政府开放五口通商口岸B.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7.下表是中国近代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表中数据与信息反映了年代植茶面积(万亩)产量(万担)内销(万担)外销(万担)1837521260.520060.51861625312.5202.51101871819409.5202.52071886934.9567.46205362.46A.茶叶产量的增加主要是因为中国的逐利意识逐渐淡薄B.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带动人民富裕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试卷第2页,总2页C.自然经济已经解体完毕D.鸦片战争后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8.从兴中会、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始终是一个以少数知识精英为主的集合体,不是会党,就是海外华侨;直到1924年以后,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这一变化主要是基于A.“三大政策”的推动B.军阀割据政治环境较为宽松C.中国政党政治的成熟D.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9.下图为近代中国三种资本经济的资本投入曲线图。该图反映了A.官僚资本长期打压民族资本B.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日益深人入C.外国资本保持着绝对优势D.民族资本一战时期发展最快10.下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11.1830—1889年英国主要进口谷物情况如下表所示,据此推断,英国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A.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B.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C.政策调整推动了工业化进程D.科技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下降12.英国史学家彼得在《德国天才》中写道:“德意志帝国尽管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强国,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工业、科学与思想领域的成功之中,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其中包括土地贵族与军事领袖,而他们的首领正是皇帝本人。”由此可见当时的德国A.军事封建色彩浓厚B.政治体制严重制约经济发展C.统一的国内市场已经形成D.存在着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13.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曾扮演重要角色,也是重要的受益者。但近年来,英国不得不面对区域经济风险深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冲突加剧等严峻问题,英国民众对退欧的呼声便日益提高。上述现象主要说明A.一体化加强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B.欧洲一体化不符合历史潮流C.英国民众完全控制国家外交事务D.区域经济风险受全球化影响1949~1952年1953~1957年1963~1965年工业36%19.2%7.9%农业14%4.5%11.1%年份小麦大麦燕麦1830—1839374365914941840—184910667218218341850—185919326358635231860—186933697689469901870—18795040611088119381880—1889702821484914162试卷第3页,总2页参考答案1.D唐朝以前,经济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方、北方,所以漕运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朝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清都城在北京,所以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方向改变的重要原因,故D正确;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及政治中心在北方才会导致漕运出现由东西向南北的变化,因此经济重心南移只是原因之一,并不全面,排除A;题中反映了漕运从东西方向转变为南北方向,由东南、西北向的变动发展为由南至北的变化,主要是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影响,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不符合史实,且无法说明漕运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排除B;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与题中漕运出现的方向变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2.B依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选官用人的基本原则的变化体现了传统社会秩序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临解体,贵族政治逐渐向官僚政治转变,社会逐渐转型,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尚贤”、“从平民中选拔”体现了墨家的思想主张,与法家无关;C选项中“完全衰落”一词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选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并未趋于完善,平民政治尚未实现。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3.A依据材料可知,朱熹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并对儿童衣着、语言等方面提出道德性的行为规范,这反映了朱熹重视理学的普及化、世俗化,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朱熹学说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是在元朝;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朱熹将理学思想普及化、世俗化,并未反映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张和强调等级与秩序,C、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4.B根据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可知,对于刘贺的真实面目了解需要多种史料相互印证,B选项符合题意。出土文物冲击了《汉书》的史学价值的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多种史料的印证关系,A选项排除。分析随葬品就能得到可靠的历史结论的说法错误,正确史论的得出需要多方面考证,C选项排除。不存在关于刘贺作为的客观历史叙述的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史料的相互印证,D选项排除。5.D根据“国会政治是民初国人将西方近代民主制度用于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实践……但国会政治在民初仅仅实施了13年,就在近乎举国一致的声讨声中寿终正寝”,表明国会政治的政治实践失败,近代中国社会政治转型艰难,D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北洋军阀否定“主权在民”理念,排除A;BC选项不符合“国人普遍接受了‘民国’应当‘主权在民’的近代政治理念”,排除。6.A“以富强论,福建不能胜于江南、浙江、广东也……而福建一省独必添一马(码)头以媚之,此又何说以处之”这说明梁章钜的愤愤不平是因为福州、厦门的开放,即《南京条约》后开放五口通商口岸,故A项正确;开放通商口岸是商品输出,不是资本输出,故B项错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战后,故C项错误;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是在八国联军侵华后,故D项错误。7.D根据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7-1886期间,中国茶叶产量增加,但内销较为稳定,外销大幅增长,说明大量中国茶叶销往国外,故D项符合题意。A项,茶叶产量及销量的增加说明中国的逐利意识逐渐增强,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C项,近代中国自然试卷第4页,总2页经济一直居于主导地位,鸦片战争后,沿海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自然经济完全解体的说法错误,故排除。8.A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体现其开放性。材料“国民党才发展为一个开放的、具有广泛政治动员能力的现代型政党”正是三大政策的推动的体现,故选A;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尚处于晚清政府统治时期,故B错误;中国政党政治尚处于发展阶段,故C错误;题目中末体现孙中山加强了革命领导核心,故D错误。9.A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官僚资本一直保持在民族资本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一直被官僚资本和外国资本挤压,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三种的资本投入,没有体现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故B项错误。外国资本的优势在1936年时逐渐消失,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是1914年7月—1918年11月,此段时间内外国资本和民族资本增长幅度基本一致,故D项错误。10.D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1949-1952年是中国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调整工商业;1953-1957年为中国的“一五”计划,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发展国民经济;1962年政府制定了八字方针,1965年,调整工作基本完成,1949-1965年中国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的共同原因都有政府的主导,故选项D选项;1949-1965年中国都处于计划经济的控制下,没有市场调节,故排除A选项;1949-1965年中国都是公有制,故排除B选项;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等,而材料只提到了产业结构,故排除C选项。【点睛】本题只要考查新中国成立之后各阶段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11.C根据材料“英国1830—1889年英国进口小麦、大麦、燕麦的重量(千夸特)/年均”可知英国进口粮食在不断增加,这主要和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因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在轻工业,尤其是毛纺织业,大量土地被用来圈地养羊,导致粮食需要大量进口,C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无法得出英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A选项排除。土地贵族的政治地位有所提升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农产品粮食价格下降,D选项排除。12.D根据材料“德意志帝国是工业强国”“但德国仍然被一小部分传统精英所控制”等信息可知当时德国存在着经济崛起与政治滞后的错位现象,D选项符合题意。军事封建色彩浓厚是材料的一方面,A选项排除。根据材料德国是工业强国,B选项排除。统一的国内市场形成和材料主旨无关,C选项排除。13.A根据材料“区域经济风险深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冲突加剧”可知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区域问题触及英国国家利益,故英国民众要求脱离欧洲,故A项符合题意。B项,欧洲一体化是各国谋求经济发展,提高欧洲国际地位的需要,符合历史潮流,故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英国民众对退欧的呼声日益提高不能说明民众完全控制国家外交事务,故排除。D项,题干意在阐述欧洲区域问题,未提及全球化,故排除
本文标题:2020年滚动测试高中历史人民版限时训练7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96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