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高中历史人民版基础练12含答案
基础练12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2分)1.“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首诗揭露的是哪一制度的弊端A.科举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行省制2.下表是古代罗马的部分法律。这反映了A.罗马对外侵略疆域在拓展B.贵族的统治地位已经丧失C.自由民逐步获得平等权利D.共和国统治基础不断扩大3.某学者认为:“大国政府一方面应该保证效率,另一方面又要给社会的自由发展留有空间。美国很好地实现了这两方面的平衡。”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美国1787年宪法A.构建起三权分立的体制B.确立了联邦制的国家结构C.规定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D.规定最高法院独立行使司法权4.罗宾·W·温克在《牛津欧洲史Ⅲ》中记载了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亲爱的同志们、战士们、海员们、工人们!我很高兴为俄国革命的胜利向你们致意……由你们完成的俄国革命已为此铺平了道路,并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该演讲认为俄国A.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B.现在的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C.革命胜利主要归功于农民斗争D.革命胜利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5.1956年9月20日,陈云在中共八大上所做的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这表明当时中国A.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B.开始纠正党内左倾错误C.摆脱了苏联模式的影响D.注重探索经济建设道路6.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C.客观上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7.1868年,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红灯停,绿灯行。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工业革命为信号灯的制作提供了技术支持B.城市化的发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C.政治改革后,议会地位有了较大提高D.汽车的发明应用使城市交通环境更复杂8.陈启沅于1873年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取名为“继昌隆”,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厂房占地约为1.44公顷,在简村和附近的吉水村一带招收男女工,有1500多工人,95%都是女工。由此可知A.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诞生B.当地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C.当地自然经济受到一定的冲击D.西方民主思想在华广泛传播9.有位学者评论新中国的某一历史事件是:“第一次改变了几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历史性变革”是A.农业合作化运动B.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时间法律内容或影响公元前450年《十二铜表法》对贵族无法无天的暴虐行为有所限制公元前449年《卡努雷阿法案》允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公元前367年《李锡尼—赛克斯法案》允许债务人把已支付的利息算成本金还债公元前287年《霍腾西阿法案》平民大会的决议和公民大会决议一样有效10.如果继续去扩大社会需求,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减少失业,就势必会加剧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物价上涨,削弱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反过来实行缓和通货膨胀和控制物价上涨的紧缩政策,又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增加失业人数,甚至会加速触发新的经济危机。上述两难命题可以反映A.胡佛政府古典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失败B.罗斯福新政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C.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在苏联的具体表现D.英国撒切尔新政府改革福利制度的背景11.当世界范围内的科技革命进入以集成电路为中心、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进行发展的新阶段时,苏联仍将增加钢、生铁、金属切割机床等的产量、产值作为赶超西方国家的战略目标,“企业对革新的畏惧就像魔鬼怕见正神那样。”这反映了苏联A.企业生产技术落后,缺乏竞争力B.在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C.重工业比重大,经济发展不均衡D.经济发展战略落伍于世界潮流12.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反全球化、逆全球化兴起,西方许多国家质疑全球化道路,美国不再高擎贸易自由化的大旗,出现“内顾型发展”趋势,特朗普政府推行的“美国优先”战略得到了国内民众的支持。这主要因为A.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不均衡B.全球化的发展受到了阻碍C.旧的国际秩序左右着全球化发展进程D.西方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二、非选择题(28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清时期,农具、耕作技术较之前代发展相对有限,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大量投入。与此同时农业也出现了新的情况,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一定程度缓解了人力。而在江南等地区,经济作物如棉花、茶叶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总体而言,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体,严重限制了社会财富积累和商品生产的扩大。材料二斯大林决定以野心勃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来代替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其)目标就是把苏联从一个由农业占支配地位的国家改造成一个工业强国。与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和经历大萧条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比,中央计划经济具有创造更多地工作机会的能力,使这种方法看起来似乎是可行的和具有吸引力的。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材料三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导致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严重问题。——马克是《世界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特点。(13分)(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苏联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的深刻教训。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外部世界怀着蔑视、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发生的变化”这句话的理解。(15分)参考答案1.C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是指世家大族凭借显赫的家世门第获取高官,而真正有才华之士身处低位无法得以提拔和重用,故这首诗揭露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答案选C,A无此弊端,B选官依据的标准是才德并举,D不是选官制度。2.D表格中古罗马法律中对于“贵族特权进行限制”“允许平民和贵族缔结合法的婚姻”“保护私有财产”等规定缓和了阶级矛盾,有利于共和国统治,故D项正确;疆域拓展是罗马帝国时代,故A项错误;贵族仍然拥有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自由民的权力逐渐走向平等,故C项错误。3.B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的联邦制原则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与材料“大国政府一方面应该保证效率,另一方面又要给社会的自由发展留有空间”的描述相符,故B项正确。三权分立体制设立的目的在于防止中央绝对权力的出现,显然与大国政府保证效率的说法不符,排除A;CD均为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的具体表现,排除。4.B根据“1917年4月列宁在彼得格勒的芬兰火车站的演讲”“世界社会主义革命万岁!”,结合所学可知,1917年列宁发表四月提纲,提出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革命任务需要发生重要转变,故B正确;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标志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成功,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开创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新局面无关,排除D。5.D据材料陈云在中共八大报告中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构想,“即国家经济和集体经济是工商业主体,个体经营是补充;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主体,自由生产是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可以看到,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但是对苏联经济模式在进行有益探索,因此D符合题意;据材料1956年9月可知,此时社会主义改造尚未完成,A错误;据材料中共八大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并没有纠正党内左倾错误,B错误;据上分析可知仍然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因此C错误。6.C根据材料中“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平息倭患”主要与戚继光抗倭相关,此时是16世纪,世界也因新航路的开辟而日益连在一起。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中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事实上闭关锁国政策也没有终结,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存在,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的时间“明朝”不符,排除;D项,虽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7.B煤气信号灯与工业革命的科技发明无关,排除A;1868年处于工业革命期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交通日益繁忙,安装煤气信号灯,规范交通规则,促进了城市交通的管理,故B正确;C与材料无关,排除;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8.C从材料反映的修建厂房占用土地,以及附近大量农民成为工厂的工人来看,“继昌隆”缫丝厂的创办给当地自然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故答案为C项。鸦片战争后,中国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在外商企业诞生,排除A项;“继昌隆”缫丝厂是采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厂,不是手工工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思想”,排除D项。9.A10.D从材料看,两难命题是加大干预和减少干预之间的抉择。20世纪七十年代,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引发了经济滞涨,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改革福利制度。故答案为D项。古典自由主义奉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不存在加大国家干预经济的难题,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的政策,也不存在减少干预的顾虑,排除B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政策,不存在上述问题,排除C项。11.D材料没有提到苏联生产技术的落后,排除A;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正在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仍然在发展工业,是其战略的失误,不能体现管理体制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故排除B;材料中没有涉及苏联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重,排除C;料中可以看出西方国家正在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苏联仍然在发展工业,是其战略的失误落后于世界潮流,故D正确。12.A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西方许多国家”和美国在经济全球化中不占据绝对优势,因此“西方许多国家质疑全球化道路,美国不再高擎贸易自由化的大旗,出现“内顾型发展”趋势”,这反映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发达国家利益减少出现“反全球化、逆全球化”,故A正确;根据材料“这主要因为”可知问题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受到阻碍的原因,不是问的表现,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旧的国际秩序,排除C;“普遍”过于绝对,材料中提到“西方许多国家”不一定达到普遍的程度,且这个是现象不是原因,故D错误。13.(1)特点:劳动力投入多;仍为传统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效率没有显著提升;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农作物品种增加(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2)教训:苏联是以压制消费和牺牲农业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的,由此导致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经济管理方式落后单一,农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社会矛盾尖锐。理解:在西方经济持续萧条的背景下,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时间内迅速实现了工业化,其国际影响力扩大,令西方震惊、羡慕;但是这些是以忽视轻工业和牺牲农业为代价的,并且表现出对人民生命和利益的蔑视;出于对社会主义苏联的敌视,很多人对苏联这种不同于市场经济模式的做法持有疑虑。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人民版基础练12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96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