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历史人民版基础练16含答案
试卷第1页,总2页基础练16班级:姓名:选择题(每题5分,共60分)1.明代六部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非六部不能行事,于是内阁力图控制六部,六部则钻内阁没有法定地位和权力的空子,内阁与六部之间经常互争雄长。这反映出,在明代A.中央行政关系紊乱B.皇帝制度已成为摆设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D.地方高度集权于中央2.有学者说,查士丁尼编纂的《民法大全》“不加区别地为所有人服务,‘异邦人’的古典概念消灭了,出现了人与人彻底的统一,罗马法对于所有的人成为共同法”。这说明《民法大全》A.沿袭了习惯法传统B.贯彻了公民法理念C.借鉴了雅典的法律D.体现了万民法精神3.恩格斯多次论述道,此国“没有土地贵族、没有君主制度”,是“在纯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毫无安宁闲逸的封建背景的过去”。在此背景的影响下,该国A.率先走上殖民扩张征程B.成为文艺复兴的发祥地C.确立起崭新的民主制度D.最早成为世界贸易中心4.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国家之间建构起超国家的地区机制,否则无法实现真正的一体化,欧洲从煤钢联营到共同市场的建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这反映出欧洲联合是A.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典型体现B.由政治领域逐渐扩展到经济领域C.美苏两国积极斡旋下逐渐实现的D.主权让渡推进区域一体化的结果5.现今,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传播的传输问题,空调、冷冻技术的发展可以使一些企业的生产不受地方气候和能源的限制,可以采取同步转包、子公司流水作业,让某个企业遍布世界。这反映出A.发达国家占据科技发展的前沿B.经济全球化以科技发展为支撑C.西方现代企业采取全球化经营D.高科技企业重视技术推广应用6.有学者认为,“八七”会议虽然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但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该学者意在强调A.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B.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了阻扰C.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D.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7.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试卷第2页,总2页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D.是新经济政策的体现8.1962年,中共中央下发《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此后,人民公社数量较核算单位下放前增加了15534个,增加27.72%,生产队增加了895502个,增加19.58%。这一变化A.克服了公社体制的弊端B.扩大了人民公社的规模C.改变了农村所有制形式D.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9.有思想家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试图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引入已经垂死的生产关系以挽教旧的上层建筑的做法,就像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一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该认识A.反映变革经济体制的必要性B.否定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C.冲击了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D.奠定了君主立宪政体的基础10.19世纪4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洋纱大量进口,解决了中国乡村手工织布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促成洋纱土布的生产。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的顽强性B.洋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C.传统手工业的振兴D.近代纺织业的兴起11.据某研究成果显示:1918~1936年,中国经济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呈明显增长趋势。因此,从总体上看1914~1936年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由此推断A.民族工业“短暂春天”说法值得商榷B.一战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消极影响C.民族资本主义一度成为经济发展主流D.以往学者对近代经济研究不符史实12.1930年,美国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余种进口商品征收高关税,立即引起欧洲国家对美国产品的报复措施,使全球贸易几乎终止。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据此我们可以推测A.美国的关税法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的伤害B.1913—1938年期间经济全球化趋势被改变C.面对全球性危机人类缺乏必要的合作认识D.经济实力的增长使得“许多国家对对外贸易的依赖性减小了”答案第1页,总2页参考答案1.C内阁与六部之间互争雄长的原因是由于内阁没有法定地位,而不是由于中央行政关系紊乱和皇帝制度已经成为摆设,故排除A、B项;没有法定地位的内阁之所以能够与六部互争雄长,主要是因为内阁是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体现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故选C项;题意反映了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没有涉及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不能体现地方高度集权于中央,故排除D项。2.D由材料“‘异邦人’的古典概念消灭了”“罗马法对于所有的人成为共同法”可知,《民法大全》体现了万民法精神,将外邦人纳入到了罗马法律体系内,故选D。社会习惯风尚经国家确认,具有法律效力,但无条文规定的,称“习惯法”,显然材料没有体现出习惯法的特点,排除A;公民法的适用范围不包含外邦人,排除B;罗马法继承和发展了雅典的法律,但是将法律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外邦人是罗马人的创新,不算借鉴,排除C。3.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国为美国,而美国率先实践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确立起崭新的民主制度,故C项符合题意。率先走上殖民扩张征程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排除A;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祥地,排除B;最早的世界贸易中心在欧洲,排除D。4.D由材料“国家之间建构起超国家的地区机制”可知,在一体化的过程中,国家必须让出一定的国家主权建立起一个超国家的行政主体,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区域一体化,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区域一体化,而不是经济全球化,排除A;欧洲的联合是由经济领域逐渐扩展到政治领域的过程,排除B;美苏两国并不愿欧洲实现一体化,故不可能在其中积极斡旋去推动欧洲的一体化,排除C。5.B由材料“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信息传播的传输问题……让某个企业遍布世界”可知,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以科技发展为支撑的,故选B。材料并没有强调前沿技术全部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材料强调的是全球这一整体,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西方现代企业的经营策略,且材料中的“一些企业”并不唯一指向西方现代企业,中国企业的例子也同样不少,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技术的作用,而不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原因,排除D。6.D题意中没有强调城市革命道路是照搬苏联经验的内容,故排除A项;虽然有人“仍然认为工人运动是中国革命的中心力量”,但并不能说明是右倾错误的纠正受到阻挠,故排除B项;工人运动的影响大于农民运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根据“直到秋收起义后,一部分共产党人才有计划、有组织和有目的地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工人运动转向农村农民运动”可知该学者强调的是正确道路的探索具有渐进性,故选D项。7.C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大玉米种植面积的措施却并未使玉米产量持续提高,他的改革措施严重脱离了实际,忽视了客观规律,所以赫鲁晓夫的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计划经济体制;B选项错误,依据图表可知,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没有带来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结合所学可知,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赫鲁晓夫扩种玉米的改革措施失败;D选项错误,新经济体制实施的时间是1921-192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2页,总2页8.D材料中“明确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可知,核算权下放到生产队,适度缩小了公社和生产队的规模,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人民公社体制“一大二公”的弊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一定提高,但无法根本上消除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病。故答案为D项,AB项排除。C项,生产核算权下放不代表改变所有制形式,排除。9.B根据材料“给一个因身体机制已经坏死而奄奄一息的病人注入强心针一样,或许他能够兴奋一时,但死亡却是无法避免的”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在坚持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挽救清王朝统治,但最终未能使清王朝实现国富兵强,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经济体制的变革,A项排除。材料未体现对保守思想的冲击,C项排除。洋务运动并未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D项排除。10.A【解析】试题分析:中国乡村手工织布业利用洋纱促成土布的生产,在外国经济侵略面前,自然经济表现出其顽强性,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中国市场对洋纱的依赖性,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传统手工业的艰难维系,并非振兴,故C项错误;中国乡村手工织布业仍然使用手工劳动,并非近代企业,故D项错误。11.A【解析】试题分析:一战期间日,美两国均加紧控制中国;在帝国主义的操纵下,北洋军阀混战加剧,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政局极度混乱,排除B;题干没有把民族资本主义和其它经济发展进行比较,不能说明民族资本主义一度成为经济发展主流,排C;D项说法绝对,排除。民族工业“短暂春天”是在1914-1919年的一战期间,题干强调“1914~1936年是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故A正确。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短暂春天”12.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经济全球化趋势。美国的关税法以邻为壑,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恶性循环的后果是全球贸易的萎缩和经济危机的加剧,故A项错误;全球化包括人员、管理、资源、市场、贸易等方方面面,材料只反映了世界贸易的萎缩,故B项错误;材料中美国的做法只考虑减轻本国所承受的危机恶果,但是容易导致其他国家困难局面的加剧,其所引起的恶性报复势必形成连锁反应,本质上反映了在全球性危机面前,各个国家缺少合作共闯难关的意识,故C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经济实力的增长,故D项错误。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人民版基础练16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96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