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中历史人民版基础练24含答案
试卷第1页,总2页基础练24班级:姓名:一、选择题(每题6分,共78分)1.据历史记载,南京的明孝陵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之外,还有12座臣子墓。由于长期没有发现12座臣子墓,人们多怀疑其真实性,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陆续找到9座,尽管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但鲜有人再怀疑“12座臣子墓”之说了。这说明A.古代史书的记载多是真实可信的B.来自考古的历史认识最为可靠C.考古发掘可为历史记载提供佐证D.历史认识必须经过考古的检验2.1689年1月召开的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前者为国王,后者为女王。议会的这一做法A.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B.使英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C.意在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解决了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3.下图为1812~1888年中国国家财政税收结构变化图。该图说明当时中国A.税收项目较为单一B.逐渐卷入世界市场C.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关税税率不断提高4.1940年1月11日,毛泽东说:“目前还不是全国下雨之时,在全国任务还是组织进步力量,力争中间阶层,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这种可能性现在还未丧失。”这一讲话旨在A.痛斥日寇侵华的残暴罪行B.鼓励民主人士积极投身抗战C.维护国共合作的抗日局面D.揭露国民党破坏抗战的行为5.1978年10月,中美洽谈合作的谈判中,美方提出来一个英语词汇“jointventure”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认为既新鲜有趣又不可思议,尽管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反映了A.发展经济必须解放思想B.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C.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D.美方资本在中国市场的扩张6.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苏联解体了。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A.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B.战争与革命再次成为世界主题C.俄罗斯与中国结盟挑战美国霸权D.美国丧失干涉地区冲突的实力7.“只有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集合点,在既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又拥有客观的革命形势和成熟的革命领导力量,多种因素构成一种合力的地方,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建立,而这种情况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才能出现。”这可以用来说明A.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必要性B.十月革命符合社会发展规律C.巴黎公社不是历史的早产儿D.马克思具有非凡历史预见性8.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l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D.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9.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的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这一变化的主要背景是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B.美苏两极格局的瓦解C.经济全球化开始出现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渍题号12345678910111213答案试卷第2页,总2页10.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和计算:俄国人每年花在排队买东西上的时间达300亿个工时,这还不包括花在裁缝店、理发店、邮局等候的几十亿个工时,就这300亿个工时来说,就足以使1500万人按每周40个工时计算劳动一年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物配给造成食物缺少C.斯大林体制的推行D.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11.“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西方现代社会”,“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这反映了战后西方发达国家A.实行国有化,改变了单一所有制形式B.利用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C.完善福利制度,推动分配领域社会化D.股票分散化,发展人民资本主义12.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2016年6月,英国公投382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说明A.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B.欧洲一体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C.一体化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D.英国民众希望控制英国外交事务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联合国大会的作用显著提高,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甚至宣称愿意看到联合国会址从美国搬走。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A.民族独立国家的兴起B.世界多极化的形成C.经济全球化的冲击D.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二、非选择题(22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就中国来讲,汉唐宋元这几个领先世界的朝代都是国际贸易逆差,通货纯流出。只是到了明代和清前中期,出现了历史性的反转:中国在国际上变得“只卖不买”,至少是“多卖少买”。我们卖出自己的产品,而且往往卖得很廉价,价格很有“竞争力”,却不买或很少买外国货,只愿收银子。于是出现巨额的顺差,外边的白银大量涌进中国,最初是日本银,后来更是海量的拉美银,形成了所谓的“白银时代”。与汉唐宋元那时“富国(相对于交往对象而言)的逆差”形成对照,所谓明清时期的“白银时代”其实是“穷国的顺差”。材料二1978年,中国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其中出口贸易额为97.5亿美元,进口额为108.9亿美元,占世界同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足1%,排名世界第32位。2013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为4.16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21万亿美元,进口额为1.95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为2597.5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成为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占世界经济的份额明显上升。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大项目不断增加,技术含量日益提高,以高铁、通信网络、应用软件等高科技产品的开发为主的高科技企业在全球布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贸易顺差的新特点及其成因。(14分)答案第1页,总2页参考答案1.C由材料“由于长期没有发现12座臣子墓,人们多怀疑其真实性”“但鲜有人再怀疑‘12座臣子墓’之说了”可知,人们态度之所以发生转变,是因为历史文献资料得到了考古发掘的佐证,增加了历史文献的可信度,故选C。古代史书因为时间久远、人为等原因早已使历史脱离了原本的面目,所以这需要我们比较多种历史资料,去伪存真尽可能地逼近历史的真相,排除A;考古挖掘是研究历史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历史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得出的历史认识却并不一定是最为可靠的,毕竟得出历史认识的是人,故B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2.A【解析】【详解】根据“英国‘民会国会’以詹姆士‘已经退位’和‘王位虚悬’为由,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结合所学可知,1688光荣革命,议会战胜了王权,国会决定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继承王位,冲击了传统的“王权神授”观念,A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君主立宪开始确立,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以后英王逐渐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B错误;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使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制约,并非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C错误;英国国王与议会间的矛盾不可能解决,D表述太绝对,错误。3.B【解析】材料表明主要税种有田赋、关税等,说明税收项目并不单一,排除A;关税增加,说明进出口贸易增加,结合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我国卷入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B;材料无关土地兼并信息,排除C;近代以来,由于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为了便于列强的商品输出,关税税率不断下降,排除D。点睛:本题的判定要结合两方面的信息,一是时间信息“1812年到1888年”,当时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统计信息中的“关税”攀升放到我国当时特殊国情里考察。4.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0年1月11日”“力争中间阶层,击破大资产阶级的动摇与反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中共从巩固胜利与团结抗战的大局出发,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国共合作的抗日局面,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国共合作抗日,没有反映出日寇的罪行,故A项排除;BD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排除。5.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美建立外交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1月1日,故排除B项;1978年10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还没有召开,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开始,故排除C项;根据题意可知当时美方是在中国进行正常投资,不是资本扩张,故排除D项。根据“中方认为既新鲜有趣又不可思议,尽管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可知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国人在思想上还是有束缚,所以说发展经济必须解放思想,故选A。6.A【解析】结合苏联解体后世界形势可以得出,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A符合题意;B与史实不符;新时期中国奉行的是不结盟政策,C不正确;D与史实不符,美国依然到处插手地区事务。7.B【解析】【详解】从材料“多种因素构成一种合力的地方”“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才能出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答案第2页,总2页俄国的十月革命以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伟大创举,故B项正确;AC项不符合“只有在帝国主义统治链条比较薄弱的环节才能出现”,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马克思的预见性,故D项排除。8.C【解析】毛泽东时代对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大跃进、改革开放后发展作用以及科学发展观,说明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C正确;A中不断变化说法错误;B中质量与数量关系比喻不当;D中国际局势不符合中国建设特点。9.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世界银行初期是援助西欧国家,后转向对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援助,故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A项错误;B项是1991年苏联解体,排除;经济全球化开始于新航路开辟,故C项排除。10.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苏联人民长期处于“短缺经济”之中,劳动力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长期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且得不到根本改善造成的,故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买卖的,不会存在排队买东西现象,排除A;实物配给制是指所有一切生活必需品、生产资料,均由国家以行政手段分配,取消商品交易,不得进行买卖,也不会存在排队买东西现象,排除B;经济发展水平落后,那劳动力浪费就不大可能出现,排除D。11.C【解析】完善福利制度,保障公民权利是材料“国家调节社会利益分配和财富分配……国家以社会的名义‘侵犯’资本”反映的内容,故C项正确。其他选项的措施均与材料中分配社会财富信息不符。12.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撒切尔夫人对欧共体的态度从支持到反对,这表明英国加入欧共体和欧盟既有利又有弊,这表明伴随欧洲一体化的加深,与国家利益间产生矛盾,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英国退出欧盟使欧盟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受到影响,不利于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撒切尔夫人在上台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说明欧洲一体化对国家利益并非只有损害;D选项错误,英国民众经过公投脱离欧洲,并不能体现出英国民众希望控制英国的外交事务,脱欧公投实际上是政府主导的一种民主决策行为。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3.A【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主要机构的会员国数量大幅增加”“美国代表指责这是‘多数暴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人民版基础练24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97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