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 宗教、精神性和心理学
1Fontana的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思想Fontana主要认为,宗教和灵魂尽管现在存在很多坏处,但它们也给个别信仰者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带来过并将继续带来更多的好处而不是坏处。1研究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必要性(也即主流心理学对这个领域的忽视)2.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定义2.1宗教和精神性2.2信仰(faith)和信念(belief)2.3上帝3研究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的方法3.1内省、内在经验3.2内在法和外在法4宗教信仰和实践4.1奖惩和来生的启示4.2接近死亡体验(NDE)4.3日常生活的暗示4.4宗教实践5精神性的发展5.1精神性发展的方法5.2精神性与大脑6宗教与身心健康26.1宗教的消极影响6.1.1宗教与身体健康的关系6.1.2宗教与焦虑6.1.3宗教对自然世界的消极态度6.1.4宗教与战争和暴力6.2宗教的积极影响6.2.1宗教与身体健康6.2.2神职人员的健康状况6.2.3宗教、精神性和心理健康3Fontana的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思想Fontana主要认为,宗教和灵魂尽管现在存在很多坏处,但它们也给个别信仰者和一般的社会大众带来过并将继续带来更多的好处而不是坏处。1研究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必要性(也即主流心理学对这个领域的忽视)尽管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可以挖掘出大量内涵,但宗教心理学并没有引起主流心理学家们的重视。Fontana认为主要有四个理由(加上这门学科的枯燥容易让人产生厌烦)导致对宗教心理学的错误的忽视,尤其是对精神性心理学的忽视:1.1宗教和精神性似乎是与源自17世纪的科学文明及占统治地位的20世纪的科学思想相对立。1.2宗教不仅看似与科学对立,它也确实曾阻碍过科学思想的进步。一个极显著的例子就是16、17世纪时天主教会对哥白尼、伽利略等人创建的天文学的仇视。这种仇视不是建立在合理的争论上,而是建立在这种进步是与正统的宗教教义相矛盾的基础之上的。1.3宗教心理学的复杂性要求宗教心理学家们不仅要有心理学知识,也必须熟悉历史、哲学、神学及创造性艺术等相关领域的知识。在知识专业化加快的今天,很少有人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所有的知识。1.4宗教心理学的研究存在着主要的方法论问题。宗教心理学必须测量的是被称作内在体验的比较棘手的一个领域,很多心理学家们对这一领域抱着很大的怀疑在旁观。42.宗教与精神性心理学的定义2.1宗教和精神性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定义,因为几种主要宗教(主要是来自中东的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以及起源于印度次大陆的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信仰和实践非常不同,想要下一个统一的定义很困难。Fontana也仅下了一个操作定义:有精神方面的信仰(最重要),奉行一系列精神仪式或活动并能产生一些源自精神教义的道德行为。第一类人可以称之为精神信仰者而非宗教徒,第二类人可以看作精神信仰者或是宗教徒,而第三类人则是真正的宗教徒。这样Fontana就把精神性和宗教区分开来了。精神性是对非物质的一种信仰,不过事实上它比宗教更难定义。2.2信仰(faith)和信念(belief)信仰包含信任或对没有明显支持的某事物的自信,有很多水平:深层次(仅在要以生命为代价时才抛弃)、浅层次(对思想行为影响很小)。Smith(1963)认为,信仰仅是信念的一个方面,即信仰是信念不可动摇的形式。所有宗教都强调信仰的重要性,但内容有很大差异:西方宗教,特别是基督教倾向于把信仰者看作自身的一种德行;而东方宗教,特别是佛教认为信仰仅仅是宗教生活的第一步。2.3上帝在Fontana所提及的六种主要宗教中,除了佛教以外的五种宗教5都是建立在对上帝的信仰之上的。而上帝、众神都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的拟人化或者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被人格化了的精神力量。3研究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的方法3.1内省、内在经验对宗教和信仰心理学来说,内省十分重要,但是它又被很多主流心理学所忽略。为什么科学心理学会如此怀疑内省的科学性?作者从心理学与内省的发展来看:科学心理学建立之初(冯特)十分重视内省。之后美国心理学的机能主义(WilliamJames)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活动的实际功能。早期行为主义完全的抛弃了内省,而后行为主义又开始转向重视内在体验。现代内省技术又得到了发展,用来研究个体态度、信仰、自我评价、自尊和世界观等方面,而且其方法论也比冯特时期要广泛的多。现代心理学应该把内省重新当作心理学的一个合法的方法。另外,心理动力学、人本主义和超个人心理学都很重视内在体验:·内省也是心理动力学(关注无意识刺激和精神模型)的必需方法。心理动力学承认人类行为背后的很多刺激都与早期经验有关,而且通常是意识不到的。它主要强调给予个体适当的帮助,让其内省和说出个人经历。·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为了迎合物理科学的方法论,过分的研究“量”而忽视了“质”,而很多精神、情感状态、经验都与后者有关。在人的发展中,如自我概念、人格、自我评价等“质”的多6样性都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坚持如果内在经验和“质”得到了重视,对可观察行为就能有全面的理解。·Maslow的超个人心理学关注人的更高层次的品质。3.2内在法和外在法宗教心理学的两种主要研究方法就是内在法和外在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宗教心理学的基本方法。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它们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误用为另一种。3.2.1外在法外在法由Argyle、Beithallahmi(1975)和Beit-Hallahmi、Argyle(1997)发展起来,并使之成为宗教心理学中的一种主要方法的。它主要是观察宗教团体和组织中的个人的一般行为(主要是社会化、仪式化的)。也可以称之为“外在的”、“社会的”或“它和他们的”方法。它把宗教看作显著影响个体、组织和文化行为的信念和活动的集合体,以及与一些可测的心理变量,如需要、社会一致性、团体压力和清晰的恐惧及幻想有关。外在法强调客观性、准确而恰当的抽样、精确的测量和数据分析以及仔细的评价。它包括测量、问卷调查、调查、使用试验组和控制组、特殊变量以及恰当的假设、控制无关变量。如果处理的恰当,它的结果可以很精确;如果环境允许,可以反复使用。3.2.2内在法内在法主要依靠自我报告,可以是历史的也可以是当代的。其主要目的是帮助读者认识宗教在人类个体以及社会水平上对人的思想7和行为所起的作用。这种“内在的或内省的方法”主要是找出宗教体验的本质,以及有关的个体的思维活动、体验、信念等。因此,它研究宗教体验和信仰的本质的、重要的自我报告,难以用语言形容的、神秘的体验以及影响知觉-信念体系的自发事件(如,来自与神圣的、死亡的交流)。WalliamJames的《宗教体验的多样性》一书是这种方法的一本经典著作,至今为止仍然是一本在宗教和精神性心理学中被广泛提到的一本书。3.2.3举例比如说,对参加宗教仪式如上教堂祷告的人可以用这两种方法进行研究。外在方法主要关注“上教堂”这一行为对个体或所属团体以及社区的作用,而内在方法则可能询问每一个参与者“上教堂”对他或她的意义。外在法得出的结论可能是,“上教堂”加强了团体的凝聚力,有一种亲密感,一般可能导致更多道德行为的出现,而且他们会更愿意参加慈善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而且他们与一些社会问题如虐待、婚姻破裂、孤独、性别混乱等大多没有关系。而内在法得出的结论是,经常去教堂做礼拜的人能够更深刻地感受神圣、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通过感受神圣的爱和奉献可以提高精神境界,可以与上帝进行更亲密更深刻的交流。总而言之,心理学一直都是需要观察行为的,但是产生这种行为8的过程、人们自身的心理状态以及个人体验的所有方面都是必须的。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把我们自身放到一个高度去定义和发展我们的方法论,以便能越来越大程度地关注这种体验以及发展自信。4宗教信仰和实践4.1奖惩和来生的启示不同宗教关于来生的差异很大。但大多数宗教都认为在来生会对这一生的不公正作出补偿,对正义者和做过坏事的人有所奖惩。这对信仰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它减轻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包括自身和所爱的人的死亡),给那些遭遇痛苦和努力奋斗的人以希望,信奉神的人能更接近神圣,而且也能使非信仰者变得更优秀。4.2接近死亡体验(NDE)在众多宗教体验中,心理学家主要关注的一个方面就是一些可改变状态对人随后行为和信念的影响。最近关于这种影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所谓的接近死亡的体验(NDE)。NDE关注的情况是临床上短暂死亡的人(如在医学上没有了生命的迹象)或者临床上的高危患者。虽然结果是有差异的,但是大量的案例报告在这段时间有一段意识的持续,有时候能提供临床干预的细节和其他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但是不能正常的知觉。偶尔他们甚至报告自己离开了自己的身体,并体验到了那种想要回到自己的身体却遇到阻碍的“尴尬境地”(Bailey和Yates,1996)。Ring(1985)曾经研究那些体验过NDE的个体在以后的生活中9的行为和信念体系,发现大约75%的人在以下方面有显著提高:喜欢普通事物和自然;关心、同情她人;对他人有耐心、能容忍;对他人有爱心、有洞察力;能接受她人;寻找生命的意义和目的的需求;自我理解等;他们对物质事件更有兴趣,对宗教和精神性更适应;对死亡不再那么恐惧。这种改变很有可能来自与死亡擦肩而过后的解脱感,而不是来自接近死亡本身。这种擦肩而过的体验唤醒了人的道德感,使人更关注精神的东西。但是不管我们如何解释NDE或NDE想要告诉我们关于思维活动的有关方面,重要的是它使那些经历过这种体验的人相信来生的存在,并显著地改变了他们的信仰体系和行为。4.3日常生活的暗示宗教圣传中提到的行为的暗示能导致在来生有一个更有利的体验,是通过一系列起源于神圣和启蒙的根源的训诫来表达的。犹太教和基督教通过他们的“十诫”来表达上帝的旨意。另外犹太教有“摩西法”,犹太教专家的决定都是来自犹太法典的。而基督教有基督和他的同伴们的箴言。佛教有它的卓越的“八层布道”、“五诫”(诫杀、偷、懒,禁欲、酒)。伊斯兰教有“五柱”(阿拉和穆罕默德、五种日常祈祷、施舍、斋戒、往麦加朝圣),所有的回教徒都要信仰阿拉,但至少也不能否认其他四“柱”。道教有“道德经”,特别强调“无为”的思想(对自然界的事情不进行干预)而儒教有孔子和他的门徒所著的“论语”(四书),被奉为礼教的珍藏(有关社会、政治和宗教生活的正确行为)。印度教有“Manu-Samhita”法典,是印度宗教和社会行10为的评判标准。这些不同的暗示的生命力有重要的心理意义。在数个世纪中,他们不仅是这些文化的宗教法典也是民事法规的基础。其作者的权威性以及人们相信如果遵守这些训诫在来生会有好处都使他们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他们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也确实作出了重大贡献。4.4宗教实践不同的宗教圣传所宣扬的宗教实践有很多相似点,也有很多差异。印度教与佛教——更甚至有耆那教——特别强调不杀生、非暴力。在这些圣传中,不杀生不仅指人(显著相对的是某些人所信仰的尚武行为),而且指所有生物。事实上,耆那教徒在不杀生的压力下甚至避开农业(在农活时会毁坏小的生命形式),也避免践踏庄稼。另外耆那教的法师们甚至带着口罩以防止呼吸会毁灭飞虫,当他们走路时要先拂开前面的土地以免伤害到任何生命形式。佛教忠告他的信徒们要避开三种主要的障碍才能受到启发:执着、憎恨和欺骗,强调爱心,不仅是对家人朋友还应该是对所有有感觉的生物,包括动物和那些我们所厌恶的人。不同的宗教圣传所宣扬的行为与暗示的差异,可能源自不同地区的偏爱、偏见和社会需要。例如,佛教禁止饮酒可能是认为酗酒会抑制仁慈,身体的自我约束需要靠精神生活,而在西藏和其他地方这种精神生活就是要过着僧侣式的生活。伊斯兰教没有僧侣和神职传统(回教领袖式学者和教师,在伊斯兰中是不可取代的),也禁止饮酒。所以这个原因可能至少部分是认识到药物能减轻社会和道德抑制。在11犹太教中严厉的规则和禁忌支配着选择、准备,而饮食可能源于明智的保健活动而不是精神启迪。然而,圣传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对待其他信仰的问题。伊斯兰教承认他们向犹太人和基督教中的摩西和基督学习忍耐,他们都被回教徒视为穆罕默德之前的先知。而尽管时代在变,基督教一直都宣称他们从基督那里得
本文标题:宗教、精神性和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10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