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宗教也有市场――斯达克的宗教市场理论述评(编辑部)
1宗教也有市场?——罗德尼·斯达克的宗教市场理论述评陈彬1(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经过近30年的发展,宗教市场论(Religiousmarkettheory)取代宗教的世俗化理论(Secularizationthesis)而成为当代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的新范式。宗教市场论的理论基础为理性选择理论,即将宗教行为看作其他人类行为一样是理性的,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括从个体到群体再到市场的诸多命题的一个理论体系。宗教市场论在对美国与欧洲的宗教现象取得成功解释的同时,也招致各方面的质疑与批评。该理论对于中国宗教的实证研究具有促推作用。关键词:罗德尼·斯达克;宗教市场论;理性选择;世俗化理论作者简介:陈彬(1975-),男,湖南沅江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学博士,主要从事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图分类号:B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165(2009)04-0000-00收稿日期:2008-11-20引言宗教也有市场吗?乍一听,这种新鲜的提法使人感到不可思议。在一般人看来,宗教是一种对超自然力量或人格化神灵的信仰,由于这种信仰追求的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因而宗教往往被人们认为是非理性的。而市场在经济学里形象地称为“无形的手”,是因为市场1作者简介:陈彬(1975—),湖南沅江市人,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讲师,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宗教社会学。电子邮箱:wohaopapa1975@126.com,电话:13974876733.2资源的有效配置正是有赖于市场中的各个行动者(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按照理性原则来行事,因此市场通常是与理性最相关的领域。这样,宗教似乎难以和市场搭上瓜葛。但正是这样看似相去甚远的两个概念,在最新的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得到了奇妙的结合,并导致西方宗教社会学在理论上经历了一场“哥白尼革命”式的“范式转换”(Warner1993:1044),这就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罗德尼·斯达克(RodneyStark)领衔2创立的宗教市场理论(Religiousmarkettheory)。2004年,由斯达克和其学生芬克合著、代表“宗教市场论”新范式宣言书的重要著作-《信仰的法则》3—在国内被翻译出版,宗教市场论才为国内学界所关注。以笔者参加了几次学术研讨会来看4,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宗教市场理论的了解还比较有限,难免存在认识上的片面。有鉴于此,本文将关注点集中在宗教市场论的介绍上,包括其理论背景、理论假设、主要命题,旨在厘清该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主要理论框架。最后本文将论述宗教市场论所遭遇的主要批评与质疑,并就宗教市场论对中国宗教研究的影响发表一点个人见解,以求教于方家。2罗德尼·斯达克是美国贝勒大学社会科学教授、宗教研究所联席主任,曾任宗教科学研究学会和宗教社会学会主席。斯达克博士已出版专著28本,发表学术论文144篇。他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包括偏见、犯罪、自杀、古罗马的城市生活,但最大的贡献是宗教社会学研究,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家与国际杰出奖。斯达克博士的许多书籍和文章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包括中文、荷兰文、法文、德文、希腊文、印度尼西亚文、意大利文、日文、韩文、波兰文、葡萄牙文、罗马尼亚文、西班牙文、斯洛文尼亚文和土耳其文。他最新的著作是《发现上帝:几大宗教的起源与信仰的演变》DiscoveringGod:TheOriginsoftheGreatReligionsandtheEvolutionofBelief(HarperSanFrancisco,2007)。资料来源于美国普渡大学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网站介绍。3英文本《ActofFaith:ExplainingtheHumanSideofReligion》由柏克里加利福利亚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文译本《信仰的法则——解释宗教之人的方面》由杨凤岗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42005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了第二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主题为“宗教的社会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研讨班聘请了宗教市场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罗杰·芬克(RogerFinke)教授主讲宗教市场论体系,2006年7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美欧暑期宗教学高级研讨班又聘请了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芝加哥校区的斯蒂芬·沃讷(StephenWarner)教授作了宗教市场论的相关演讲。这两次高级研讨班的举办,激起了国内学者对宗教市场论的极大兴趣和激烈讨论,笔者两次都有幸参与其中,感受颇深。3一、宗教市场论的理论背景与发展脉络在西方学术界,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世俗化理论(SecularizationThesis)一直在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有理论家甚至认为世俗化是宗教社会学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最重要的问题5。韦伯(1987)和迪尔凯姆(1999)对宗教的看法成为世俗化理论的基础,威尔逊(1966)、贝格尔(1991)是世俗化理论现代版本的重要推动者。世俗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现代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宗教的衰弱和影响的缩减(李向平、黄海波2004:275)。以世俗化理论作为核心理论的宗教社会学“旧范式”被斯达克与芬克总结为一下五个要素:断言宗教是错谬和有害的、预测宗教必定走向衰亡、否认宗教的实在性、宗教当作心理现象,而很少把宗教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控诉宗教多元的有害作用,而强调垄断信仰的优越(斯达克、芬克,2004:34-38)。然而,主要用来解释欧洲经验的“旧范式”在美国宗教历史的面前招致广泛的质疑,而引来无情的批判。这样,作为世俗化理论的一个反叛形象而出现的宗教市场论开始粉墨登场。自20世纪60年代起,一批美国的社会科学家,包括RodneyStark、RogerFinke、LawrenceR.Iannaccone、TheodoreCaplow、AndrewGreely、NathanHatch、MaryJoNeitz、DanielOlson等组成了一个松散的学术团体,开始从美国宗教的历史与现实中寻找资料与数据,全面向“旧5SusanBudd,SociologyandReligion,pp.119.转引自(孙尚扬2000:127)。4范式”,尤其是世俗化理论发起了进攻(Warner1993:1080),并开始在理性选择理论的基础上来解释各种宗教现象,从而逐渐形成了以理性选择为理论基础的宗教市场论6。在社会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ChoiceTheroy)最早可以追溯到社会学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乔治·霍曼斯(GeorgeHomans)那里,而理性选择在宗教研究上的应用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Becker)的经济分析方法(贝克尔1995)的影响。最早将理性选择理论应用于宗教行为解释的一项研究肇始于Azzi和Ehrenberg在1975年所做的教会出席率和宗教捐献的家庭生产模型(Azzi,Ehrenberg1975:27-56)。但理性选择在宗教研究中的系统化、理论化努力肇始于斯达克的工作,他带领他的同事、学生在理性选择进路上一直耕耘了近30年,著作等身,无可争议地成为当代宗教市场论新范式的创始者和奠基人。早在80年代中期斯达克与班布里奇合作出版的两本著作中(Stark&Bainbridge1985,1987),首次提出了一种宗教行为的交换理论7,其理论的出发点就是理性选择假设:人类总是趋利避害,总是追求他们认为是报偿(rewards)东西,规避他们认为是代价的东西。但是由于实际社会中存在两个限制条件:其一,在所有社会中,许多报偿物是既匮乏,又分配不均;其二,人们孜孜以求的有些报偿并非唾手可得,例如,6宗教市场论虽然在理论上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理论流派,但是在理论的名称上似乎未达成一致。在西方学术语境中,宗教市场论还可被称为宗教经济论(religiouseconomy)、宗教的理性选择理论(RationalChoiceTheoryofReligion)、供给方理论(supplysidetheory),应该说这些名称都抓住了该理论特征的某一侧面,并且通常可以互换。但为了更切合国内学术界的理解,本文采用宗教市场论一词。7此理论被国内学者介绍为“补偿论”,见(孙尚扬2000:24)。5永生是不可能在此时此地能够获得,必然要推迟到一个遥远的未来、并需付出代价才能得到。因此人类就会创造一些补偿物(compensators)或交换补偿物,而且必须要投放信心,绝对相信补偿者,补偿物就成为理解该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因此,斯达克认为宗教组织是“以超自然的假设为基础、主要致力于提供一般性补偿的人类组织”(Stark&Bainbridge1985:6-11,102,323-4;1987:36-9)。正因为跨越历史时空、不同地域与文化中的人类都对永生这种“普遍补偿物”的渴慕与追求,所以人类社会对宗教服务存在着稳定和无限的需求,但事实上宗教服务的供给并不是稳定的或无限的,这就解释了为何在不同的社会会表现出不同的宗教活力,这不但直接挑战了当时流行的世俗化理论,也为后来斯达克强调“供应方”的宗教市场模型奠定了基础。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围绕宗教的理性选择进路形成了一个以斯达克为领军人物、包括众多社会科学家在内的学术共同体,他们为了推动与发展宗教市场论,无论是在理论洞见还是在实证检验方面都功不可没。他们包括:RogerFinke、RobertWuthnow、LawrenceR.Iannaccone、LawrenceA.Young、DarrenSherkat、JohnWilson等。其中尤值一提的是劳伦斯·艾纳孔(LawrenceR.Iannaccone),他作为宗教市场论重要代表人物,又作为一名自称是贝克尔学生的经济学家,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支持斯达克的立场,并对丰富与完善宗教市场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8。8艾纳孔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著述都表明他在宗教市场论上的坚定立场,提出了理性选择理论的三个基本假设、创造了“宗教的人力资本”概念,并在家庭行为模型、宗教群体与宗教市场6在2000年,斯达克在其新作《信仰的法则》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宗教市场论。这次,斯达克宣布放弃以前所使用的“补偿物”概念,只将“补偿物”看做是不同种类的回报中的其中之一。这样就更彻底将理性选择理论贯彻到了宗教研究当中,把宗教理解为“理性的、相当明了情况的行为者选择‘消费’宗教‘商品’,就像他们消费世俗商品时权衡代价和利益一样”(斯达克、芬克,2004:53)全书由36个定义,99个命题构成了一个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的严密理论体系,并引述了大量的先期成果(例证、数据、表格)对绝大部分命题进行佐证,对美国、欧洲、加拿大、拉丁美洲等地区的宗教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的解释。二、宗教市场论的理论框架(一).理论的逻辑起点:理性选择宗教市场论驳斥了以往理论将宗教看做是“非理性”的观点,认为“人们在宗教行为上跟其他生活领域里同样地理性的”,而且“宗教行为如同人们的其他行为一样,也是一种理性的行为,一般是建立在代价/利益计算的基础之上的”(斯达克、芬克,2004:45,69)。斯达克提出了一个理性公设:在他们所具有的信息和理解程度的限度内,在实际存在的选择范围中,在他们的喜好和趣味的引导下,人们试图作理性选择(斯达克、芬克,2004:104)。在这里要注意的,斯达克并非没有认识到在宗教行为中的规范与文化的制约因素(斯达三个层次分别建立假设,第一次系统地建立起了宗教市场论的理论框架,充分发挥了他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所具有的严密逻辑和经济分析方法(Iannaccone1988,1990,1991,1992a,1992b,1994,1995a,1995b,1996,1997,1998,2004)。7克、芬克,2004:56),也不是没认识到宗教体验与宗教情感的重要性(斯达克、芬克,2004:102),而只是为了使得在这个理性原则基础的理论表述和理论模型更为简洁,更为清晰罢了。在理性选择理论家们看来,整个宗教市场论的
本文标题:宗教也有市场――斯达克的宗教市场理论述评(编辑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104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