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塞上听吹笛(本人专用)
新课导入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这,就是边塞诗!个人、民族、阶级、国家和生存、发展、功业、荣耀在特定的时空交汇碰撞,激射出耀眼的光芒……鉴赏边塞诗,就是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生活经历,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把握诗歌反映的时代风貌。塞上听吹笛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后客居梁、宋等地,曾与李白、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任侍御史,谏议大夫。肃宗时,历任淮南节度使,蜀、彭二州刺史,西川节度使,大都督府长史等职。代宗时官居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待集》。一、走近作者二、背景探寻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年(722)至十五年(727)。高适一度浪迹边关,他两次出塞,去过辽阳,到过河西,边关的风雨铸就了他安边定远的理想,也孕育出他那激昂粗犷的诗情。然而,在他的那些雄浑豪迈的旋律中,《塞上听吹笛》一曲,却跳动出别具一格的、冰清玉洁般的音符,这有给他的边塞诗添上了另一种色彩。《别董大》别董大二首(其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二首(其二)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翮(hé):鸟的羽翼。飘飖(yáo):飘动。六翮飘飖,比喻四处奔波而无结果。三、代表作一《别董大》诗文翻译其一诗意:千里的云似乎变成了黄色,阳光也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其二诗意:四处奔波而无结果私下里我独自哀怜,一别京师已经十余载了却无所作为。大丈夫贫穷本来是无要紧的,可今日好友相逢,连酒钱都付不起,真是惭愧啊!(感慨自己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残酷。)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四、走进文本五、译文冰雪融尽,入侵的胡兵已经悄然返还。月光皎洁,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戍楼间。试问饱含离情的《梅花落》飘向何处?笛声仿佛像梅花一样随风落满了关山。六、合作探究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2、试分析本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一片安详宁静、和平静谧的景象。开篇就营造立刻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奠定了一个明朗壮阔的感情基调。试分析本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好处?虚实结合:本诗实景与虚景交融,前两句“雪净”“月明”等景是实写,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的曲名拆开,营造一种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片片落梅,一夜之间飘满关山。声色相融,诗句又因设问而出,更是虚之又虚。胡地并无梅花,听笛而想到梅花飘落,其实也暗含着故园之思。只是这种情绪并不低沉,而带有一种盛世的豪情。思想感情:既有戍边之豪情,又有思乡之情思。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进而想到梅花之落。所以说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这是首句定下的乐观开朗的基调所决定的,同时也关乎盛唐气象(怀着盛唐人通常有的那种豪情,方能感而不伤)的壮怀激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七、主题归纳这首诗作者运用诗、画、音乐的完美结合,并带着几分田园诗的风味,描绘傍晚时的西北边塞景色,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中,表达了边关将士戍边的豪情壮志和浓重的思乡之情以及这种思乡之情给自己所带来的淡淡的忧伤。(既为自己能戍守边关保家卫国建功立业而感到自豪,又对故乡充满思念之情。)
本文标题:塞上听吹笛(本人专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13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