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第六章苗族民间祭祀制度民间祭祀制度是制度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借助于宗教的名义和特殊的祭祀形式来确保制度的形成、贯彻和执行。事实上,每一次祭祀都是对民间制度加以强化的一个过程。在此,为便于人们对苗族民间祭祀制度的深入了解,我们拟从苗族民间祭祀制度的形成、苗族民间祭祀制度演变过程中的四个发展阶段、苗族民间祭祀制度的特征和苗族民间祭祀制度的作用及意义等方面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和概述,希望通过这一介绍使更多的人对苗族民间制度文化在祭祀风俗中能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第一节苗族祭祀制度的形成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和条件难以控制自然环境,而变化无常的大自然,既向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同时又给他们带来了无穷尽的灾祸。早期社会的人们正是在这种饥饱、冷暖、病痛与欢乐中感受自然,不自觉地把群体和个人的命运与自然界的种种变化紧密地联系起来,由敬畏而产生对自然物和自然现象抱有某种幻想并开始有了利用它、驾-2-驭它的愿望。正是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人们才把自然物、自然力神灵化和人格化去加以崇拜和祭祀。除了自然物和自然力的崇拜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公社后期,氏族社会逐渐得到巩固,此时的初民们相信“本氏族与某些动植物或自然物间有着一种超自然的血缘关系,因而某些动植物被认为是与本氏族有联系的共同祖先或亲族加以神化、崇拜”,①于是出现了图腾崇拜。如苗语黔东方言区苗族群众的“枫木崇拜”和苗语湘西方言区苗族群众的“盘瓠崇拜”等,从其来源的口传与史载中我们便可窥视到苗族早期祭祀制度形成的基本脉络。在贵州南部操黔东方言的苗族村寨中,都普遍保留有一棵以上的“护寨树”——枫木树。枫木树高大挺拔,其树龄往往比寨龄还要大。在这一地区,苗人每迁往一个新的居住地,事前必先栽上枫木树以祈探祖先卜问吉凶,如若成活才能到此扎营定居,起房造屋。在苗族的村边、神山、家族坟区、山池、水塘等大都栽有枫树,并以之作为守护神,不许砍伐,每逢节日庆典或家中有人身体状况不佳时,则要备上酒肉等前往树下祭祀。据传,苗族对枫木树的这种至高崇拜的祭祀制度,主要源注:①参阅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第460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3-于“枫木生人”(DEFMANGXDIANGL)的原始认同心理。在《苗族古歌》中称,远古的时侯,枫木树生长在友婆(WUKYUX)家的鱼塘边,友婆的鱼不幸被前来栖居在枫木树上的鹭鸶(Liongxseix)和白鹤(Cotngol)偷吃,友婆开始认为是枫木所为,后经理老调查核实后确证与枫木无关,而横蛮的友婆又责怪说是因有枫木提供场所,她的鱼才被偷吃,于是将枫木树砍倒:“Lufdiangbdetmangxdod砍倒这棵枫香树,Ghaxjashsangbjoxgid就变成千样物,Jasbatjensnangxyangd变成百样个物神。…………Ghabjiljasbedwef树根变成布谷鸟,Ghabjongxjasjadfaf树根变成个黄鹂,Ghabgufjasjidwif树梢变成脊鸟宇鸟,Ghabnexjangxbadlind树叶变成燕子飞,Ghabjekjangxgangbyol树圪疤变蝉儿鸣,Liakpatjangxhniubnail木片变成了鱼种。…………HmongbdetyisMaislief枫树心心生妹留,DianglmaisBangxloldluf妹榜生从树心来;Daldolghadjiddet还有一些树皮屑。-4-Jangxgangbgenblolleit都变化成臭虫了;Daldolghadjuddet还有一些树皮垢,Jangxdolgangbdaidlat变化成些虱子了;Jongxdlangljangxnielghod树桩桩儿变铜鼓;Daljoxjongxdaddad还有一些长须根,TongbhsenbleitMalHad它们通到麻哈去,JangxYongxHsenbdailhliod变成勇申英雄汉。①”按照《苗族古歌》的思维逻辑,苗族先民们为我们勾画的是这样一幅人类起源谱系表:“枫木蝴蝶妈妈姜决(苗族祖先名)人类”。为此,“祭祀枫木”即对枫木的崇拜在苗族中极为盛行。而在苗语中,亦往往将枫木称为“母祖树”、“母亲树”等等。“盘瓠崇拜”亦即对盘瓠的祭祀,这是湘西方言区苗族较为古老的传统祭祀制度之一。在这一地区,盘瓠被尊奉为祖神而被加以崇拜。据调查,在湘、黔、鄂交界一带的苗族聚居地区,大部分村寨至今尚存有盘瓠庙等历史古遗迹,仅湖南省麻阳县境就有盘瓠庙二十一座,而这些盘瓠庙宇有的早在明朝初期就已修成。②此外,有关注:①引自贵州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编、燕宝整理译注《苗族古歌》第475页至479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②参见郭长生(侗族)《试述“槃瓠”图腾的龙的因素,载于《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三期(总三十一期)。-5-盘瓠的历史遗迹在湘西方言苗族居住区亦比比皆是:如位于湖南凤凰、花垣、吉首三县边地的盘瓠洞(今凤凰县属地),因洞中有狗形石雕,相传为盘瓠之遗像,且在古时凤凰、泸溪、古丈、吉首、保靖、花垣及贵州省松桃等县苗民常集于此,敬奉香火,祭祀盘瓠;古时候位于湖南省吉首市西的苗族聚居区内亦设有盘瓠庙,并常有苗民前去祭祀,今庙虽废遗址尚存;①在使用湘西方言苗语的湖北苗族中,每当逢年过节不仅有祭祀盘瓠图腾的仪式,而且还专门修建祭祀盘瓠图腾的场所——盘瓠庙(有的亦称为“盘古庙”),据《恩施市民族志》载,建国前恩施市芭蕉富尔山石姓、龙姓苗族老人在春节团年时,就很盛行地举办祭祀盘瓠的原始图腾仪式,②然在鄂西苗族聚居区,过去就曾修过大量的“盘瓠庙”,且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的“盘瓠庙”遗迹,如在恩施市的老马坪、黄土堡、桅杆堡、大集场、石门坝、金龙坝、乌池坝、车布溪,芭蕉区的草子坝、甘溪的枷档湾、黄泥塘马河滩等地,都曾建有过“盘瓠庙”。③注:①参见《中国各民族宗教与神话大词典·苗族部分》第468页,学苑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文中所参考的词条资料系石宗仁先生撰写。②参见恩施市民族志编写组编《恩施市民族志》,民族出版社,1991年7月第一版。○3参见龙子建、田万振、张贤根、张伯祥、王平、吴雪梅著《湖北苗族》第188页,民族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6-关于盘瓠祭祀制度的形成,在苗族民间流传的盘瓠神话中,我们还可透视到这种与祖先、英雄及谷物来源崇拜的一些历史侧影。据《神母犬父》神话称,很古时候,有两个国家发生战争,打了多年不分胜负。其中有个国王悬榜说:谁能将敌王的头取来,就招谁当驸马。榜贴多日,无人敢去揭榜。话说南山有只狗,此狗与众不同。传说该“狗”是在一个强人身上长的疱,后来“疱”愈长愈大,弄得此人坐不稳,睡不安。于是请药师开“疱”放浓,刀刚划破皮,跳出一只可爱的小狗。主人惊喜,取名为辛狗。辛狗一天天长大了,能通人性,辩善恶,看家打猎样样行。当辛狗听到悬榜之事后,向国王请战说:“辛狗愿效劳!”国王看到是只狗,半信半疑,但还是同意它去了。辛狗翻山越岭,渡江过河,走了好些天到了异邦。那个国家种植五谷,人民吃的是粮食。辛狗十分羡慕。它暗下决心,这次我不仅要把头带回国,还要把谷种带回家乡。谈何容易。那里的宫延戒备森严,根本见不到国王的面。幸好辛狗是只稀物,走到哪里都招人喜爱。不久,辛狗就和卫士们混熟了。后来竟有人荐言国王把辛狗招进了宫廷。天长日久,辛狗不仅成了国王喜爱的玩物,还做了宫廷可靠的卫士。有一天晚上,宫廷里的-7-人看戏去了,国王一人熟睡着,辛狗乘机咬断了国王的头,迅速包好,悄然出宫。随后又找到了个粮仓,在仓内打了几个滚,全身上下沾满了谷物。辛狗衔着敌国王的头颅和谷种回国。辛狗衔着敌国王的头颅回来后,国王大喜,设宴庆功。但当辛狗提出说兑现许诺时,国王却推辞说要问公主。不料公主在旁毅然答道:“我愿跟狗走。”王怒骂道:“走!走!走!”于是辛狗把公主背回了南山,住进山洞,并生下了一群儿女。大的代熊代夷称为苗,小的代乍代凯称为汉。儿女们天天随犬上山打猎,全家幸幸福福过日子。有一次,苗儿们问母亲:“我们只知道你是母亲,谁是我们父亲”?母亲没有回答,为避儿女们的追问,她回娘家省亲去了。几个苗儿大商量小计议,决定要找父亲。他们问家呷家谊,又问羊兄、马兄和驴兄,都说不知道,都装不晓得。后来又碰上水牛兄,水牛道明了真情:奶贵(神母)是你们的母亲,马苟(犬父)是你们父亲。苗儿认为这是耻辱,一气之下打死了犬父。晚上犬父托梦给孩儿们:我肚里有财宝,天亮你们取去分用吧!苗兄睡在洞内,汉弟在洞外守灵。洞外比洞内亮得早。天亮了,汉儿们起来把犬肚子破开,拿走了书本。苗儿们待洞内亮了才出来,犬父肚里只剩犁耙和祭祀法器了。孩儿们害怕神母回来-8-问罪,埋好犬父后,就各自带着犬父留下的遗物,匆匆地离开了山洞,迁往很远很远的地方。从此,苗汉兄弟分了家,苗兄拿着父亲的遗物从事耕作,汉弟拿着父亲的遗物读书学文化。不久,神母回来了。看到丈夫和儿女们已不在山洞里,惊问原故,得知真相,气得神母要找孩子们算帐。于是神母沿着孩子们迁移的路线,追赶了十年九载,最后到者究者怕(zhesnjubzhespab)地方找到了。儿女们纷纷跪下认错,并将误杀父亲原由告诉了母亲。神母满怀悲愤,满腔怒火,令儿女杀水牛慰夫之灵。苗儿们从命,聚集了族中父老兄弟,又请舅舅和亲朋,举行椎牛祭典仪式。从此,苗家兴起椎牛风俗,并以此表示子孙祭奉祖先虔诚之情。①类似的传说,在湖南省麻阳县苗族举行的“椎牛祭祖”风俗起源中亦有流传:槃瓠曾对高辛氏公主说,只要用铜钟把他罩住,待七天后他就可改头换面,变成一个美男子。公主虽已照其言所行,但到了第六天,性急的公主就已等不住,迫不急待地把铜钟揭开,结果导致盘瓠的身躯已变为人体,但其头却仍如犬样。为避凡间闲言碎语,盘瓠与公主只好远离家乡住进了山洞里,后注:①参引自麻树兰编著《湘西苗族民间文学概要》第8页至10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9-来他们生下了三男一女,高辛帝就给四兄妹赐姓为田、陈、龙、麻四姓。有一天,子女们在公主外出时问了喜鹊、老树和牛,想知道谁是他们的父亲,在大家尚未言语时,牛却大笑起来:“守门的那条狗就是你们的父亲”,四兄妹听后甚觉羞辱,一怒之下把狗杀了。待母亲回到家弄清缘由后,便决定椎牛祭祀盘瓠,于是每年的“椎牛祭祖”风俗便由此而形成。①除了苗族民间神话传说,汉族文献史籍所载《后汉书·南蛮传》亦与上述传说极为相似:“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冠,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得犬戎之将吴将军之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户,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狗,其色五彩,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含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之头也,帝大喜,而计盘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之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著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注:①参见郭长生(侗族)《试述“盘瓠”图腾的龙的因素》,载于《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第三期(总三十一期)。-10-年,生子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极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致诸子,衣裳斑兰、语言诛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秧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在(唐)樊绰《蛮书》上所引的王通明《广异记》中亦云:“高辛时,人家生一犬,初如小特、主怪之,弃于道下,七日不死、禽兽乳之,其形继日而大,主人复收之。当初弃道下之时,以盘盛叶覆,因以为瑞,遂献于帝,以盘瓠为名也。后立功,啮得戎寇吴将军之头,帝妻以公主、封盘瓠为定边侯,公主分娩七块肉,割之有七男,长大各认一姓,今巴东姓田、雷、蒙、再、旻、叔孙氏也。其后苗裔炽盛,以黔南逾昆湘高丽之地,自为一国。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即其后也,盘瓠皮骨,今见在黔中田、雷等家
本文标题:苗族民间祭祀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17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