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适合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具体实践的客观需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必由之路。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是通过民族化,即与各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形式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中国国情,解决中国的问题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并产生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二、为什么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先,这是由中国的特定国情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一是产业革命的完成(第一次全球化浪潮)使世界的联系性和发展性的面目显示了出来;二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展开暴露了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三是工人运动实践迫切要求有新的理论指导,并为新的理论提供了新经验。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中国的历史不同,它更多的是直接指导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工人运动的,而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而是直接在封建社会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的,这就要求中国必须从国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中国实践。其次,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品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再次,这是总结我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结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制约因素首先,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展变化,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国内人民群众的思想,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国际局势一直动荡不安,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事业的严重挫折,以及国内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冲击着人民群众原有的理想信念。某些群众甚至是党内同志都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怀疑、动摇,其最直接的现实根源,来自于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社会主义前进中所遭遇的挫折失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事业遭受的严重挫折,带给一些群众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上的消极影响至今尚未消除。在国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分化、地区城乡差距拉大、失业等日趋突出社会民生问题,使人民内部矛盾进一步复杂化、尖锐化,以及党内和社会上不断蔓延的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客观上造成了人民群众接受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障碍,影响了人们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理论要深入人心,仅仅靠灌输是不够的。其次,我国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制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适当的文化环境。在文化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双重境遇下,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领域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人生观、价值观也同时传入我国,强有力地冲击和影响着百姓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等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输力、渗透力、吸引力十分强劲,对中国社会影响力日趋增大,时刻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我国的文化生态出现了“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多元化格局。再加上,我国有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传统,整个社会没有经历过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洗礼,三、建议及对策一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二是加强对中国实践的研究。三是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四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五是主动应对各种思潮,维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理论普及的程度,取决于理论真理性的强弱。真理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内核。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因为它正确。”理论的真理性是群众对理论要求的底线。“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勇于探索各个社会领域的未知事物和规律,正是理论的魅力所在。理论能否为社会大众普遍接受,关键在于理论真理性的强弱。所以,首先要加强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理论提升,有效地解释广大人民所关注的所有重大问题,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从而增强理论的信服力。为此,必须从时代的需要出发,从实践发展的要求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修正、补充和丰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使其始终保持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二是要坚持以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主旨和终极价值诉求作为理论大众化的道义力量。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人”,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解放服务的工具,是无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特别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及其满足,特别注重实现人民群众作为“人”所具有的“人的本质力量”。这种以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归宿点的价值取向必然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义感染力。三是以通俗化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根据人们的获取信息主渠道变化的新情况,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对这个科学体系进行完整准确、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阐释和宣传。执政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固然可以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要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还必须转化为“大众话语”和为大众所认同、所信服的叙述方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提出叙述方式应致力于“尽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列宁也认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实践证明,博大精深的理论是完全能够通俗化并以平易朴实面孔示人的。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胡绳的《哲学漫谈》、韩树英的《通俗哲学》等著作,都做到把深奥理论通俗化,让高深理论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毛泽东、邓小平的许多著名论断,更成了理论通俗化的典范,如,“打土豪,分田地”;“不管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发展是硬道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都是高深理论通俗化表达的著名范例。此外,“八荣八耻”的荣辱观,也是容易为大众接受的“大众话语”,是创新理论大众化的又一个成功范例。真理往往是简单朴素的。“万有引力定律”孕育于苹果从树上掉下来的简单事实,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也不过是从“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一个简单事实”中获得的。日本将《资本论》改编成漫画且挤进畅销书排行榜,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资本论》排成融知识性、趣味性、时尚性于一身的话剧,对我们理论工作者都是很好的启发,我们应根据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文化习俗及生活习惯,用中国式语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制约因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245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