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10、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并积累有关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重点难点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清文章的条理。一、导入新课1、师:通过导读,我们知道本组课文将为我们展现一幅幅难忘的历史画面,今天我们就来再现第一幅难忘的历史画面《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2、指导读好课题二、初步释疑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1)掌握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2)思考:十六年前是那么远可作者李星华的记忆却是如此清晰,这是为什么呢?2、指名回答上述问题3、这位父亲是谁?谁能用你所搜集的资料简介一下李大钊?4、再读课文,画出表示阶段性时间的词语,并想一想这些关键的时间段,作者都写了哪些事?5、引导学生用四个字概括所述的事情。三、领会主旨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再读课文(1)画出文中直接描写李大钊的语句,交流自己读出了李大钊的什么品质(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在组内讨论,交流,解答疑难。板书设计10、十六年前的回忆被捕前(2—7)被捕时(8—17)法庭上(18—29)被害后(30—32)作业设计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课题10、十六年前的回忆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集体反馈小组自读的情况,研读语句,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总结全文,感悟文章相互照应,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重点难点:研读描写事件中人物言行的语句,体会人物高贵的品质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并掌握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一、检查复习1、听写本课词语。2、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革命创设人之一李大钊遇害的经过,本节课品读重点语句,感受李大钊的人物形象。二、研读感悟1、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形象?是从哪感受到的?学生以下面的句式所馈问题:我看到了一位()的革命者形象,我是从()事件中的这些语句描写中感受到()2、重点研读下列句子:(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2)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3)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4)父亲不慌不忙地……要求:(1)研读时,可适当采用创设情景,联系上下文等方法。(2)抓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人物的高尚品质以及作者流露在文中的感情。三、学习文法1、面对李大钊一脸的凛然正气,你们想说什么呢?2、引导学生解决课后练习第三题。3、找课文中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板书设计10、十六年前的回忆冒险留守高度负责不幸被捕处惊不变临危不惧,视死如归法庭斗争凛然正气坚持革命,满怀信心噩耗传来激励后人作业设计1.完成《同步导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老师是一个引导者,一个质疑者《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传统课文,规范质朴,至情感人。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引导者,一个质疑者,让传统课文散发出现代课堂的风采。上课伊始,板题读题后,文中哪句话写到这个课题?自然学到第一自然段。那父亲是谁?链接李大钊资料,谈谈感受,再读课题就有别样的一种沉痛的感情。回忆父亲的一些什么事呢?学生默读课文做上批注。十来分钟后,学生展示汇报,引导学生简练概括事情,如:形势危急,坚持工作。学生遗漏之处,啰嗦之处,老师质疑,引导学生发现体悟,简练概括。这么一些事情,哪件事对你印象深刻呢?为什么?在这一问的引导下,学生探究出李大钊忠于革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的品质来。多么好的一位革命者啊,多么好的一位父亲啊!感情朗读课文后三段,体会悲痛心情。“妈,昨天是4月28”和前文哪里的写法相一致?学生迅速找到读一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学生交流中,老师引导体会这样前呼后应表达的好处。课文还有这样前后呼应的写法吗?找一找进行交流。师引导课文开头一二自然段的写法,质疑这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写事的文章写法相同吗?这又是什么样的叙述方法?从而在质疑中思考体会倒叙的写法和好处。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质疑中,学生积极探究学习。课题11、灯光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理解“多好啊!”这句的含义以及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一、导入新课1、教师板书课题2、师:《灯光》将带我们走进一个感人的故事,它写的是谁呢?3介绍作者王愿坚。二、初读课文1、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憧憬、千钧一发、璀璨2、说说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3、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和同学交流句子令你感动的原因4、思考:文中“微弱的火光”和“璀璨的华灯”之间有什么关系?三、深入理解1、从文中找出引起作者回忆的“多好啊!”的语句(共三次)2、谁说的?他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3、指导看图:这就是“我”和郝副营长聊天时的情景,他们此时的神态怎样?4、他们的目光集中在同一个地方,那上面画的是什么呢?5、引导学生想像:郝副营长第一次说“多好啊!”正是因为他看了这幅画,当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6、教师小结:其实这两处多好啊表达了郝副营长同样的憧憬,那就是胜利了板书设计11、灯光憧憬下一代用上电灯郝副营长点燃书,照亮部队前进的道路作业设计1.完成《同步导学》。《灯光》教学反思学法迁移快效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找到与《十六年前的回忆》表达相似之处。交流中学生能准确说出运用了倒叙的写法和前后呼应的写法。写法相同,但课文内容不同,表达的情感也有不同。“多好啊!”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交流中体会到郝副营长一颗火红的心——革命胜利了,孩子们可以在灯光下学习了。在这颗火红心的驱使下,在这个信念的驱使下,他才会-----读课文第十自然段,进一步体会郝副营长为了革命,勇于牺牲的高尚品质。点燃的书本发出的火光,灯光有什么联系呢?有了革命的火光,斗争的火光,胜利的火光,才有了灯光,光明的灯光,幸福温暖的灯光。探究出灯光的含义,灯光是郝副营长对革命胜利的憧憬,是革命的信念和理想,是光明和温暖的象征。在内容情感积淀到一定时,学生交流喷发出对灯光的理解。又是一位多么好的革命烈士,为了革命的胜利,勇于牺牲,我们深深地缅怀他,自由展示读句,说句子表达心情和情感。课题12、为人民服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精典简政”等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毛泽东同志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几方面的内容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毛泽东同志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一、揭示课题1、导读:这是北京新华门段路上的一块巨大的影壁,影壁上有一行金色的大字,写的是什么?大家读一读2、师:课文《为人民服务》是毛主席在参加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时所写的演讲稿3、引导学生阅读资料袋,了解张思德。张思德是一个怎样的同志,毛主席不仅参加了他的追悼会……二、自读课文《为人民服务》是一篇演讲稿,那么它的中心议题是什么?围绕中心议题作者阐述了哪几个方面的意思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2、教师出示要求,学生静读三、理清线索集体反馈学生自学情况(1)读通课文,掌握生字新词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泰山、鸿毛、精兵简政等(2)思考:中心议题是什么?围绕中心议题作者阐述了哪几方面的意思?(3)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把自己的理解旁注在边上板书设计12为人民服务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2、死的意义:为人民服务重于泰山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板书设计1、抄写字词。2、熟读课文。课题12、为人民服务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课文,结合文中对“为人民服务”五个方面的论述的了解真正理解“为人民服务”的含义2、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弄清部分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难点: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弄清部分复杂句子之间的关系:了解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论述的一、导入新课1、师:上节课,同学们自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条理,谁能说说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讲了哪几方面的意思?2、导入: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毛泽东同志是怎样从五个方面具体论述“为人民服务”的二、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分层详读,理解课文内容。1、讲读第一层(1)朗读第一层(2)学生思考:这一层中的第1、2句是什么关系?(因果)(3)学生练习:用因果关系读第1、2句话。(4)学生思考:哪些词具体说明了党和人民的密切关系?(完全、彻底)(5)板书:(宗旨: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3、讲读第二层:(1)指名读课文(2)理解:“固”(本来)、“于”(比)、“重于泰山”(即比泰山重)、“轻于鸿毛”(即比鸿毛轻)(3)思考:为什么说“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启发学生从看过的电影、电视中的正、反两面的人物来理解:为人民利益死死得光荣、有价值;替敌人卖命,损害人民利益,死得不值,为人民所痛恨。)(4)小结:这一层中讲人死的两种不同意义,着重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5)板书(死的意义)重于泰山轻于鸿毛3、讲读第三层(1)第一大组读课文(2)思考:为什么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3)用词素分解理解“精兵简政”的意思。(4)这段话句与句之间在逻辑上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先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就不怕别人批评;再举例说明这样做的好处,强调我们务必这样做。)(5)板书(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4、讲读第四层(1)第二大组读课文(2)理解“五湖四海、死得其所”的意思(3)给这段课文划分层次(学生动手,教师巡视,然后师生讨论订为4层)(4)思考:第1层与2、3、4层是什么关系?(因果)(5)思考:为了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必须怎样做?(6)利用学生对(5)的回答板书:(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5、讲读第五层(1)第三大组读课文。(2)理解:“哀思、寄托”的意思。(3)思考:为什么要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团结才有力量,才能实现共同的革命目标)(4)板书:(寄托哀思,团结人民)三、回归整体,总结全文1、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本通过悼念张思德,讲为人民服务的道理,号召大家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团结起来,打败日本侵略者。2、写作特点:(1)文章在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一中心思想论述时,注重摆事实,讲道理,条理清楚。(2)本文的语句在逻辑上结构严谨。板书设计12、为人民服务1、宗旨: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重于泰山2、死的意义:轻于鸿毛3、不怕批评,坚持好的,改正错的4、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努力奋斗5、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爱的章节。《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诵读中体会思想的严密,体会思想的光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一文,经典传诵,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行为———为人民服务。简介写作背景,导入课题学习,为人民服务,学生自由放声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号召我们大家为人民服务。全文五个自然段,引导学生一段一段带着思考、带着理解朗读,谈自己的体会,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体会表达上的严密性,体会思想的光辉性。齐读第一段,再请一学生读这一段,明白这一段写我们队伍是为人民服务的队伍。理解后又请一学生读,男女生对读,然后诵读。在多种方式,不同层次读中学生体会语言表达的精炼严密。运用这样的诵读法进行后面课文内容的学习,在读到第三段时,找出关联词来引读,一个一个关联词接龙读,一遍一遍读中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体会到这一段的层次,体会到写作方法。再诵读体会领袖思想的严密性。一篇如此思想严密。如此语言精炼的文章,老师能做什么呢?似乎不能做什么,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和文本对话,在文本对话中启迪思想,感悟写法,感受语言特色。老师仅能做这些,我想老师就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题13、一夜的工作教学目的1、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为人民鞠躬尺瘁的崇高品质2、训练学生的语感知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关键:了解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景,体会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引导学
本文标题: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集体备课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270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