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环境科学环境生物学复习题名词解释⒈环境生物学: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⒉生态学: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经典学科。⒊生态毒理学:是研究环境压力对生态系统内的种群和群落的生态学和毒理学效应,以及物质和因素的迁移途径和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⒋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⒌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⒍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这类物质有的是自然界释放的,有的是人类活动产生的。⒎优先污染物:指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对象。⒏污染物的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成另一种物质的过程⒐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⒑主动转运:是环境污染物由生物膜低浓度一侧逆浓度梯度向高浓度一侧转运,这种转运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量,是水溶性大分子化合物的主要转运形式。⒒拮抗作用:拮抗作用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输入机体,其中一种化学污染物可干扰另一化学污染物原有的生物学作用,使其减弱,或两种化学污染物相互干扰,使混合物的生物作用或毒性作用的强度低于两种化学污染物任何一种单独输入机体的强度。⒓环境生物效应:是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⒔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人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⒕生物浓缩:是指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学浓缩,生物学富集。⒖生物积累:是指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又称生物学积累。⒗生物放大: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又称为生物学放大。⒘生物浓缩系数:是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浓缩系数、生物富集系数、生物积累率等。阐述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这些现象,都用浓缩系数的值来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⒙生物污染:是指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种污染称为生物污染。21、水体的富营养作用:是指大量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物质进入水体,使水中藻类等浮游生物旺盛增殖,从而破坏水体的生态平衡的现象。22、微生物毒素:是指微生物在其生长、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毒素。23、回避行为:是指水生动物,特别是游泳能力强的水生动物,能主动避开受污染的水区,游向未受污染的清洁水区的行为。24、种群:是在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组合。25、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空间内的个体数量。26、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27、协同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污染物同时或数分钟内先后与机体接触,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远远超过它们分别单独与机体接触时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的总和。28、相加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混合所产生的生物学作用强度等于其中各化学污染分别产生的作用强度的总和。29、独立作用:是指多种化学污染物各自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机理不同,互不影响。30、生物测试:指系统地利用生物的反应测定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或环境因素单独或联合存在时,所导致的影响或危害。31、中毒: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引起功能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称中毒。32、毒性:是指有毒物质接触或进入机体后,引起生物体的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能力。33、毒性作用: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损害的总称34、效应:表示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引起机体个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35、反应:是接触一定剂量化学物质后,表现一定程度某种效应的个体在一个群体中所占的比例。36、危险性:某化学物质在正常生产使用条件下,能引起机体发生中毒的可能性称为该物质的危险性。37、最大无作用剂:指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按一定的检测方法或观察指标,不能观察到任何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38、最小有作用剂量:是指能使机体发生某种异常变化所需的最小剂量,即能使机体开始出现毒性反应的最低剂量。39、毒作用带:是一种根据毒性和毒性作用特点综合评价外来化合物危险性的指标。常用的有急性毒性作用带和慢性毒性作用带。40、半数致死计量浓度:能引起一群动物的50%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41、半数抑制浓度:是指能引起受试生物的某种效应50%抑制的浓度。42、急性毒性试验:是研究化学物质大剂量一次染毒或24小时内多次染毒动物所引起的毒性试验。43、突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了基因结构的变化。44、致突变物:具有引起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发生基因结构变化的物质。45、致畸作用:致畸物通过母体作用于胚胎而引起胎儿畸形的现象。46、致畸试验:是检测某些环境污染物(即受试物)能否通过妊娠母体引起胚胎畸形的一种动物试验方法。47、化学致癌作用:指化学物质(包括有机、无机、天然和合成的化学物质)引起肿瘤的过程。48、化学致癌物:指能诱发肿瘤的化学物质。49、致癌试验:是检验受试物及其代谢产物是否具有致癌作用或诱发肿瘤作用的慢性毒性试验方法,有时可与慢性毒性试验同时进行。50、微宇宙法:研究污染物在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生物圈水平上的生物效应的一种方法,又被称为模型生态系统法。51、环境质量:指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52、环境质量标准:是国家权力机构为保障人群健康和适宜生存条件,为保护生物资源、维持生态平衡,对环境中有害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阈值所作的强制性的法规。53、环境质量基准: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特定对象(人或生物)而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或者说环境质量基准是保障人类生存活动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水准。54、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55、生物标志物:我们把这些化学污染物所导致的生物有机体的生物化学和生理学改变称之为生物标志物。56、生态环境:是指除人口种群以外的生态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生物所组成的生命系统。57、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人大气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58、生物需氧量:是指在20℃条件下,微生物好氧分解水样(废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中有机物所消耗的溶解氧量。59、化学需氧量:是指用强化学试剂在化学氧化被测废水所含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60、总需氧量:是指废水有机物彻底燃烧氧化的总需氧量。61、生物降解:是指由于生物的作用,把污染物大分子转化为小分子,实现污染物的分解或降解。而生物中由微生物所起的降解作用最大,所以又可称为微生物降解。62、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废水的一类好氧生物处理方法。63、生物膜法:利用微生物在固体表面的附着生长对废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技术,称为生物膜法。64、堆肥法:就是依靠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可被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生物化学过程。65、好氧堆肥法:是在有氧的条件下,通过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使有机废弃物达到稳定化,转变为有利于作物吸收生长的有机物的方法。66、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有机体或组成部分发展新产品或新工艺的一种技术体系。67、环境生物技术:就是应用于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过程的生物技术体系,包括对环境污染效应的认识、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污染的生物处理技术等。68、发酵: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或乙醇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过程。69、环境化学效应:环境化学效应是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环境的酸化、土壤的盐碱化、地下水硬度的升高、光化学烟雾的发生等。70、环境物理效应:环境物理效应是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噪声、地面沉降等。71、被动转运: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的转运形式。72、胞饮作用:由于生物膜具有可塑性和流动性,因此,对颗粒状物质和液粒,细胞可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的过程称为胞饮作用。73、机械迁移:机械迁移又可分为:①水的机械迁移作用,即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②气的机械迁移作用,即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被气流搬运;③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74、物理——化学迁移:以简单的离子、络离子或可溶性分子的形式在环境中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作用,如氧化—还原作用、水解作用等所实现的迁移。75、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与各生物种属的生理、生化和遗传、变异作用有关。76、靶器官:污染物进入机体后,对各器官并不产生同样的毒作用,而只对部分器官。产生直接毒作用,这些器官称为靶器官77、优势种:在群落中优势度大的即为群落优势种,它在群落功能中占重要的位置。78、耐污种:是指只在某一污染条件下生存的物种。如颤蚓、蜂蝇幼虫等。富的水体中生活,繁衍。79、敏感种:指对环境条件变化反应敏感的物种。80、微核试验:一切进行分裂的细胞,在染色体断裂剂作用下,均能产生微核,因此用微核率的变化来检测诱变物的试验为微核试验。81、生物修复:指利用生物将土壤、地表及地下水或海洋中的危险性污染物现场去除或降解的工程技术系统。82、“三致”作用:因受污染物等不良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生物体发生了致突变作用,致畸作用,致癌作用,称为“三致”作用。(简答及论述)1.污染物进入环境的途径有哪些?①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如交通事故和火灾;②废物的排放,如工业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排放;③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如杀虫剂的应用。2.污染物的迁移方式有哪些?①机械迁移:又可分为水的机械迁移作用,即污染物在水体中的扩散作用和被水流搬运;气的机械迁移作用,即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被气流搬运;重力的机械迁移作用②物理—化学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实现的迁移。这种迁移的结果决定了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富集状况和潜在危害程度。③生物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的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过程所实现的迁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迁移形式。3.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有哪些?①被动转运:生物膜不起主动作用,不消耗细胞的代谢能量。这种转运形式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两种方式。②特殊转运:具有特定结构的环境污染物和生物膜中的蛋白质构成的载体形成可逆性复合物进行转运③胞饮作用:对颗粒状物质和液粒,细胞可通过细胞膜的变形移动和收缩,把它们包围起来最后摄入细胞内。4.污染物的吸收途径有哪些?(1)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有三种途径:1.呼吸系统吸收:环境中许多污染物以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等形式存在于空气中,这些气态污染物通过呼吸系统吸收。2.消化管吸收:是环境污染物的主要吸收途径。3.皮肤吸收:一些污染物可通过皮肤吸收而引起全身作用。(2)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也有三种形式:1根部吸收2气孔吸收3地上部分的表皮吸收5.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过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转化一般分为I、Ⅱ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①在相I反应中,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如一OH、一COOH等)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②在相Ⅱ反应中,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二级代
本文标题:环境生物学题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28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