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
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李贺(约公元790年—约817年),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县)人。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合称为“唐代三李”,后人常称他“诗鬼”。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一()当先()到成功老()识途千军万()万()奔腾快()加鞭马马马马马马初读古诗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yān燕山(yān)燕子(yàn)燕似乎(sì)似的(shì)似整体感知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广大的沙漠。指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这里借指边塞。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何时将要。指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奔驰。•这两句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展现了一个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的画面•环境描写•描写了悲凉肃杀的战场景色,表现了诗人作为有志之士报国的决心。通过“如”“似”我们知道了这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作者不得志之时。而“燕山”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本诗正是当时所写。写作背景:明韵律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词语点拨:•大漠:广阔无边的大沙漠。•燕山:山名。在现在河北省的北部。古代一直是边疆征战之地•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快走:迅速地跑,痛快地跑。•清秋:金秋,天气凉爽的秋天。看诗文解大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自读前两句,小组讨论:1、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这是什么描写?写了些什么景物?有什么作用?3、作者为什么特意描写“大漠”“燕山”这些地方?这对表现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丹枫红似﹙﹚,秋水平如﹙﹚。火镜春花白似﹙﹚,翠柳细如﹙﹚。1、题目是《马诗》,但诗中不见一个马字,是否跑题了?为什么?2、“金络脑”是指什么?为什么不是铁、木、竹呢?由此说明了这是一匹怎样的马?3、“何当”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自读后两句并思考:这首诗仅仅是在写马吗?请结合作者资料思考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明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曾在皇帝被瓦剌(là)族俘获时,勇敢率军民奋力抗击,转危为安,成为民族英雄。但奸臣当道,在救出英宗皇帝平安南归后第六天,就被诬陷而死。作者简介石灰石石灰烧制石灰粉石灰的作用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对石灰的赞歌。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千锤万凿: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千万:指撞击次数多,虚指,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夸张手法。若等闲:好像平常事一样。若,好像。等闲,平常,轻松。全:都。清白:双关语,既指石灰岩经烧制后成为白色的石灰,也象征正直不阿的人品。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采出来的石灰,对石灰窑中熊熊烈火的焚烧看得跟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也都无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久保存在人间。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骨碎身”极其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此句中“清白”是拿石头的颜色作比较。石灰由于它的坚强不屈、洁身自好在人间留下了清白,写出了它历经磨难,却又保持着自身的廉洁与清白。同时,作者也借石灰来激励自己,写出了自己对其今后的人生的宏伟追求。他也像石灰一样任凭怎样的千锤万击,任凭烈火如何焚烧,哪怕是粉骨碎身,他都毫不畏惧,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绝不屈服。这首古诗体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lǚ)阎(yán)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同学们,我们以前还学过一篇课文白杨。它也运用了大量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他把白杨比做人,写出了它守卫边疆、无私奉献的品质。在我们现在学的这首石灰吟中也同样将石灰比喻成人,抒发作者自己立志清白、廉洁做人的思想感情。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读一遍这首古诗经过千锤万击才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又要到石灰窑中去经过烈火焚烧。但这种折磨、锻炼是多么平常啊!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畏惧,只求清清白白的身体和名声能够长留于世。四、悟诗情•作者仅仅在写石灰吗?(小组合作讨论)托物言志《石灰吟》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凿”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反映了诗人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采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核。托物言志常借用比拟、象征等手法。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清】郑燮一、解诗题,知诗人竹石【清】郑燮: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郑燮(xiè)(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四十九岁,入京,候补官缺,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归田之意与日俱增。1753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作者简介:去官以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郑燮的书法揉合行书、草书,自成一体,自号“六分半书”,后人称为“板桥”体。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扬州八怪(中国清代中期书画家)是中国清代中期活动于扬州地区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或称扬州画派。分别是:金农、郑燮、黄慎、李鱓(shàn)、李方膺(yīng)、汪士慎、罗聘、高翔郑板桥墨竹图欣赏郑板桥书法欣赏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清】郑燮//////////二、抓字眼,明诗意咬定青山不放松,咬定:比喻根扎的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立根:生根。破岩:岩缝。根须已经扎根在岩石之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诗句写了竹子的什么特点?从“咬”、“破”中你体会到什么?竹的刚烈、坚韧千磨万击还坚劲,磨:折磨,磨难。坚劲:坚韧、刚劲。经过千万次折磨和打击,竹子更加坚韧,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任:任凭。尔:你。任凭你东西南北刮来的狂风。“任尔”是什么意思?诗人在这里用这两个字写出了竹子的哪些品质?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清】郑燮//////////三、多诵读,悟诗情注释•竹石:这是作者所作竹石图的题画诗。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立根:扎根、生根。原:本来。破岩:破裂的岩石缝隙。磨:折磨,挫折。坚劲:坚韧、刚劲。任:任凭。尔:那、你。咬住了青山就绝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竹石》意思•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赏析•、《竹石》共四句,前两句写竹子的特点,在状物;后两句写竹子的精神,在言志。作者表面写竹子的坚忍不拔,实际上是表明自己不怕打击、不畏风浪、顽强斗争的精神。拓展积累:诗中“竹”•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喜欢,作者以拟人的手法,将竹子的生长人格化,赋予了诗人所寄托的美好品质的向往,也暗自表达了诗人自身的决心与希冀,哪怕如今是什么困境,哪怕遭到什么打击,自己都不能轻易言败。写作方法:咏物言志中心思想:《竹石》描写了竹子扎根于岩缝之中坚忍不拔的形象,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为任何艰险、不怕打击的精神。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竹有十德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正直命中有劫,愈抑愈扬——奋进外直中通,襟怀若谷——虚怀有花深埋,素面朝天——质朴一生一花,死亦无悔——奉献玉竹临风,群芳翘首——卓尔虽曰卓尔,却不似松——乐群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担当质地犹石,方可成器——性坚化作符节,苏武秉持——操守竹有十德,十德归一——脱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於潜僧绿筠轩苏轼竹郑燮作业:•1.用正确的方法朗读。•2.会背、会默《竹石》。•3.了解各个字词的意思。•4.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本文标题:部编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28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