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洛阳诗韵公开课教案第二版
1东莞市商业学校公开课教案授课老师刘金养科目语文班级东莞电子科技学校会计班时间2014年5月7日课题洛阳诗韵课型市级公开课教学目标1、品读语言,体会情感,鉴赏文中的形象。2、认识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3、理解作者对洛阳风物的钟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深挚情感。教学重点品读语言,把握情感。教学难点体味文中表现出来的洛阳的“诗韵”。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教具准备多媒体、粉笔、黑板教学过程课前准备:播放《洛阳牡丹》。一、课堂导入1、课堂问好,调动气氛。2、切入课题,完成内容对接。二、品读语言之优美1、诵读感知:学生配乐朗读《洛阳诗韵》第1~5自然段,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2、同学分享:学生在第1~5自然段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浅谈感受。3、教师点评:根据学生分享的句子进行简单的鉴赏,也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以及浅谈喜欢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语言优美,二是情感真挚。二、体味情感之真切一问:在第1~5自然段中,作者对洛阳究竟有着怎样的感情?明确:忆——十分偏爱——笃诚崇拜。二问:作者十分偏爱、笃诚崇拜洛阳的原因是什么?明确:一是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二是有着特殊的况味。三问:洛阳有着怎样“特殊的况味”,让作者如此喜欢?明确:作者笔下的洛阳——璀璨明珠、历史沉积、文化遗产、文情诗意、才俊辈出。作者赞美与热情之情溢于言表。2教学过程三、分析形象之“况味”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为了表现洛阳的“诗韵”,从不同的侧面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材料——白马寺、牡丹、唐三彩、石窟。1、小组分读:学生分四组,诵读6~15自然段,并讨论“古”“美”“绝”“奇”四部分。2、问题探究:一问:这里的“天下第一”为什么是真实的?石塑白马有什么意义?二问:文中与牡丹相关的有哪些美景美事?三问:唐三彩的造型如何?色彩和用途分别是什么?四问:龙门石窟的“奇”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3、阅读分享:学生谈感受,洛阳是一首怎样的诗?你喜欢洛阳的哪种风物?四、课程小结1、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2、本文的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选取的材料更是具有典型性。3、本文所写的风物形象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同时也包含了作者对洛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文韵、诗韵、情韵达到和美的统一。五、分享体验展示自己曾经游玩洛阳的QQ日志以及微信,配乐朗读,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真实感受。六、拓展迁移1、观看视频:学生手机视频欣赏,激发学生对乡土的热爱。2、作业布置:周末回家用手机拍摄一段关于你家乡的视频,配上优美文字,发给老师,与其他学校的同学分享。板书设计:洛阳诗韵十分偏爱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古:白马寺笃诚崇拜特殊的况味美:牡丹绝:唐三彩奇:龙门石窟形散神聚对洛阳风物的钟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挚爱。
本文标题:洛阳诗韵公开课教案第二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17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