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X市农业科技推广及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X市农业科技推广及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各位领导、同志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长期以来,我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了我市农业现代化进程。一、农业科技推广情况(一)现有的农技推广服务模式1、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能够直接面向农民开展农业科学新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提供咨询、技术指导与物资供应的一系列积极发展农业科技的平台。以政府为主体单位,建立涵盖全面的农业体系,具有功能多样化的特点,行政统一、组织能力强,能够形成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推广效果。在这个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中,包括市级农业技术部门(农技推广服务中心、林业站、园艺站、水产站、畜牧兽医站等)和各镇(区、街道)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总计***个部门。2、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模式。经营型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是通过农产品的收购与销售来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推广过程中,各种投入供应与技术的引进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该推广模式主要是针对单项农产品的发展,可以合理安排技术的开发、传播、销售等工作。在这个农技推广体系中,包括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农业企业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3、帮扶性的推广服务模式。这一模式,是通过对农民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服务,达到农业技术推广的目的。在帮扶过程中,政府各有关部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都会参与进来。包括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省级科技入户工程、挂县强农富民工程、职业农民培训、农机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种子购置补贴以及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中承担的农业三新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等通过项目形式对农民进行资金和技术的帮扶推广工作。(二)推广手段1、媒体宣传。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宣传是农业技术推广中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包括多种的重传媒介,比知电视《农业之窗)、报纸(农业专栏、田野风)、网络(XX农业网)、12316农业服务热线、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农技宝应用)等。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等方面的推广上,起到了不错的效果。2、技术培训。开展技术培训是最常见的推广手段,培训的形式多种多样,不仅可以利用农业职业技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进行上百人的大规模集中培训,也可以利用“田间学校”这一培训形式,组织二、三十名农民在田间地头小规模的实用技术培训。还可以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省级科技入户工程等项目对农户进行“一对一、面对面、手把手”的专项技术指导。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加强技术信息的传播至关重要。3、试验示范。试验、示范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的必然要求和途径,农业品种、技术的使用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做好试验、示范工作是对农业技术使用安全的有效保障,把握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风险控制工作,农民才会欣然接受,也是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基础。(三)推广成效1、推广了主导品种、主推技术。以2018年为例,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确定了水稻、园艺、畜禽、水产为该项目的主导产业,发布了***大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确定镇稻11号、武运粳23号、武运粳24号等4项水稻推广品种,水稻机插高产栽培技术、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项推广技术;确定金棚一号和皇冠夏大白菜、南水2号黄瓜、乾隆水芹等***项蔬菜推广品种,蔬菜无公害优质栽培生产技术、蔬菜穴盘育苗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防治技术等***项蔬菜推广技术;确定洋三元猪与洋二元母猪生猪推广品种,生猪集约化饲养技术、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等***项生猪养殖推广技术;确定青虾、河蟹、异育银鲫、小龙虾等***项渔业养殖推广品种,蟹池的多品种养殖技术、良种青虾高效养殖技术、饲料的选用和投喂技术等***项渔业养殖推广技术。2、实行了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服务制度。依托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省级科技入户工程项目遴选了***名的技术指导员负责联系、帮扶一个村、***名左右的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负责组织所包村农民参加职业农民培训、农业技术指导等,对农民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名示范户负贵劳动周边***户幅射户,将农业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3、建立了“一村一品”特色村。我市与省农科院和东园村蔬菜示范基地、凉州大学合作,培育了***个“一村一品”蔬菜示范基地、特色村。不断新技术培训,引进了新技术,推广了新模式,几年来,科研院所***名专家多次来我市开展技术指导,促进了我市高效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4、全方位开展农民培训,完善了农业服务体系。2016年至2018年,开展专项技术培训***人次、持证农民培训***人次、职业农民培训***人次。通过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指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得到了加强,与农户零距离接触,宣传了农业政策,发挥了技术优势,推广了新技术,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5、实施了项目推进战略。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积极实施“农业三新”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工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2016年至2018年,全市争取省级农业三新工程***个,省级资金***万元,项目实施单位为我市公益性性农技推广部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等,项目实施内容涉及食用菌生产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和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展示基地等。通过农业“三新工程”的实施,不仅发展壮大了传统优势产业,而且孕育了一批农业新兴产业。二、人才队伍建设(一)公益性推广人才队伍。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市(县)镇两级为农提供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以市级农技推广机构为乡镇农技员队伍为基础的农推广服务机构***个,其中全市共有农技市级推广机构***个,其中35岁以下***人(占总人数***%);农业技术人员***人,35-45岁***人(占总人数***%)、45岁以上***人(占总人数***%);核定编***人,占编总数为***,编外人员***人,其中在编在岗***人,在编不在岗***人(含公务员)。(二)社会化推广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市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模式不断创新,各类经营主体已成为我市社会化农技推广中的强大力量。尤其是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对于全市的农业推广和辐射带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重用。目前,全市共有家庭农场***家、农村合作社***家、农业龙头企业***家(国家级***家、省级***家、市级***家)。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农技后备人才短缺,农业专业素质不高。近年来,我市虽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补助项目,农技推广体系队但建没有了长足进步,但有些乡镇镇非农专业人员占编、超编等间直接影响了农业人才的引进,导致差层农技推广机构无法及时吸收农业院校的毕业生,农技推广队伍得不到及时补充和更新。人才出现断层和老龄化现象,无法适应新时期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阻碍了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乡镇政府过多抽调一线的农技推广骨于人员从事政府大量政务工作,造成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弱化,导致在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中,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运用难以迅速有效地进村入户。2、农技推广体制不顺,整体系统运行不畅。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追求增产增收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这就需要各种技术的综合配套推广。而当前我市农业技术综合协调推广难度大,特别是镇(区、街道)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目前状况仅是各专业机构的简单叠加,没有形成专业农业技术服务齐全的综合机构,重建设、轻管理问题较为突出。3、农业推广资金不足,后续发展力度不够。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由于仍然存在重工轻农思想,对农业技术推广缺乏清晰的认识,不能给予农业推广上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支持,既严重挫伤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又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热情。四、建议与对策1、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一是针我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特别是乡镇)人员老化,青黄不接等问题,建议对镇(区、街道)农技推广体系和农经服务体系进行重新核编、定岗定责,不断推进农技队伍服务专职化,确保主要专业有1-2名责任农技员。发展规划等方面,建议由市政府出台关于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全职化的实施办法。二是针对我市农业特点,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农技服务人才引进机制,确保我市农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上、稳得住”。三是依托部、省级农业科技等项目,每年采取到农业大中院校研修、邀请农业专家教授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分类分层分批开展各级农技人员知识更新,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2、建立健全考评机制,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一是严格履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聘用制度,按照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职责要求,规范上岗条件,通过公开考试、竟争上岗等方式,选拨优秀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技推广机构。二是建立有市级农业主管部门、服务对象和所在镇政府参与的双向绩效考核制度,打破平均主义,将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把农民对农技人员的评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使有水平、有技术、真心为农服务的技术人员得到应有的嘉奖,真正发挥绩效工资的调节作用。三是通过“挂市强农富民工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等项目为依托,积极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将农业专家教授邀请到田间地头,为当地农民解答日常生产中遇到的切实困难,并送上新品种、新技术,有效解决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难题。3、不断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入。各级财政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镇(区、街道)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的投入。按照《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要求,将推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予以重点保证,确保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确保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本文标题:X市农业科技推广及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汇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43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