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
1拨开留守的“迷雾”----《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年)》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数量可观的农村青壮年剩余劳动力离开自己的家园,涌入城市务工,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由于受到户籍管理制度和自身经济条件的制约,绝大部分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壮年无法在城市定居,更无力带上孩子进城上学。于是,伴随着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由家中其他长辈或父母其中一方抚养的儿童。不同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差异较大,一般有18岁以下、16岁以下、6-14岁、6-18岁、0-14岁等多种界定方法。根据父母外出情况,可以分为父母双方都外出、父亲一方外出、母亲一方外出三种情况。虽然留守儿童自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青壮年大规模进城务工就开始出现,但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在2004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性报刊报道后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很快得到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关的调查研究也日益增长。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课题组2009年对中国留守儿童研究的述评,对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自我意识方面,留守儿童一方面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智力、外貌等方面的评价明显偏低,另一方面又存在明显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2)在情绪问题方面,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躯体化、恐怖、敌对、偏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状态焦虑和抑郁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存在年龄和性别差异,具体说,年龄越小问题越突出,女性比男性更突出;(3)在压力应对方面,留守儿童倾向于对挫折事件的结果做外部归因,并较多采用幻想、合理化、退避等不合理的应对方式;(4)在亲子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并有盲目反抗心理;(5)在人际关系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比较内向,受欺负或攻击现象突出;(6)在学业学习方面,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态度不端正,较多有不良学习习惯,学习成绩容易下滑,厌学、逃学和辍学现象比较严重;2(7)在社会适应方面,留守儿童有较多的违纪和违法行为,表现为抽烟、酗酒、不服管教,甚至出现赌博、偷窃、抢劫等违法行为。全国妇联于2014发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该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其中,小学(6-11岁)学龄阶段儿童的数量为1953万,占农村留守儿童的32.01%;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的数量为995万,占农村留守儿童的16.30%。从地区分布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经济不发达的省份,而且也分布于江苏、广东、山东等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调查表明,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绝大部分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2014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对象来自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的12个县(市、区),包括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本次调查一方面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另一方面也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中存在以下9个突出问题:(1)遭受意外伤害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2)学习成绩较差、学习不良行为较突出;(3)获得的社会支持较弱,情感支持欠缺,经常感到烦躁、孤独、闷闷不乐、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4)留守女童的负面情绪更加明显,经常感到烦躁、闷闷不乐和无缘无故发脾气的比例高于男童;(5)留守男童迟到、逃学、受老师惩罚等问题行为较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遇到的障碍和受到的欺负也较多;(6)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小学四年级留守儿童受到父母外出影响更明显,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被歧视、性格比原来内向、胆小的比例最高;(7)与其他年级的学生相比,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与父母的关系更差;(8)寄宿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习惯较差,学习和校园生活状况更糟糕,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学校表3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总的来看,人们普遍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一些人甚至专门关注留守儿童个体的极端表现,并倾向于将留守儿童的各种不良表现简单地归因为留守状态。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基于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群体的假设,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缓解或改善现状的建议;而公益组织则试图通过捐钱、捐物等手段,试图帮助留守儿童改善生活状态。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定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存在问题,一些研究者发现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问题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关系,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校效能感方面还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一些研究表明,尽管亲子分离为留守儿童带来不少困难,但儿童个体自身成长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留守儿童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一些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的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新华社记者对2000多名留守儿童的抽样调查发现,他们的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更多研究发现,亲子分离的年龄段、分离时间长短、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沟通方式和频度等因素,都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灵状况,需要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系统的、多角度的、连续性的调查研究。2014年10-12月,“上学路上”公益组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个省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亲子沟通、学业学习、课外生活、情绪状态等方面,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心灵状况,重点关注不同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系统分析地区、性别、学习、生活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影响。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的农村儿童来自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个省市农村地区,发放问卷2218份,回收有效问卷2131份(占96%)。在2131份有效问卷中,东部地区的问卷来自山东省的4所小学,共323份,占15.2%;中部地区的问卷来自河北省的2所小学,共301份,占14.1%;西北部地区的问卷来自甘肃省陇南市的6所小学,共455份,占21.4%;西南部地区的问卷来自贵州省、广西省、云南省的11所小学,共1052份,占49.4%。本调查的农村儿童在留守状态、地区、性别、年级等特征的基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4表1所调查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一览表频率百分比有效百分比留守状态父母均在91042.744.8父亲外出61428.830.2母亲外出1316.16.4父母都外出37717.718.6合计203295.4100.0缺失系统994.6合计2131100.0地区东部32315.215.2中部30114.114.1西北45521.421.4西南105249.449.4合计2131100.0100.0性别男110651.952.0女101947.848.0合计212599.7100.0缺失系统6.3合计2131100.0年级三年级110952.052.3四年级23511.011.1五年级77636.436.6合计212099.5100.0缺失系统11.5合计2131100.0下面,根据2131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分别从留守儿童的比例和类型、地区分布、性别分布、年级分布、是否住校等方面,描述所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1.1留守儿童的比例和类型本调查通过询问家人外出打工情况判断被调查的学生是否为留守儿童以及留守的类型。具体说,对于“家里有哪些人长期(半年以上)在外或经常(每月或每星期)外出打工(可多选)”这一问题,选择“无人外出”或“哥哥或姐姐外出”的被判断为非留守儿童(父母均在身边);选择“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父母都外出”被判断为留守儿童。5有2032个学生回答了这一问题(占全部学生95.4%)。图1显示了非留守儿童和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数量分布情况。根据图中数据,从总体上看,“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儿童数量为910人(占44.8%),“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614人(占30.2%)、“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131人(占6.4%)、“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数量为377人(占18.6%),三类留守儿童的总数量为1121人(占55.2%)。显然,在所调查的地区,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超过55%。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非留守儿童。从三类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中所占比例来看,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占33.5%,仅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占54.8%,仅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占11.7%。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一方外出的,占40.2%,母亲一方外出的最少,占8.1%。导致两项调查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取样范围不一样。从后面的数据可以看到,各地区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分布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值得关注的是,我们要求教师写出自己所教班级中留守儿童的数量,发现教师所写出的留守儿童的数量只占全部学生的26%,大大低于根据学生答题所推测的数量。这一差异表明,教师心目中的留守儿童与儿童实际的留守状况存在较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是图1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6学校教师并没有对自己学生的留守状况进行细致的统计,只是关注那些在情绪和行为问题上表现比较突出的儿童。1.2各地区不同留守儿童类型的分布比例从留守儿童的数量来看,西南地区的数量最多,有56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56%);西北地区其次,有287人(占25.6%);东部地区第三,有159人(占14.2%);中部地区最少,有111人(占9.9%)。从留守儿童在当地调查对象中所占比例来看,西北地区的比例最高,占68.3%;西南地区其次,占56%;东部地区第三,占51.8%;中部地区最少,占37.5%。图2显示了在不同地区,三类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情况。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在四个地区,“父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所占的比例都是最高的(48%-76.1%),“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都是最低的(4.4%-13.5%)。在西南地区,“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占当地留守儿童比例37.9%,是四个地区中所占比例最高的。图2各地区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分布情况71.3留守儿童的性别比例总体来看,在所调查儿童中,男性儿童的数量(1106人,占52%)略高于女性儿童(1019人,占48%),但不同地区儿童的性别比例表现出不同的偏向。具体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都是女性儿童多于男性儿童(大约多出3个百分点,51%VS48%),而西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都是男性儿童多于女性儿童(大约多出8个百分点,54%VS46%)。显然,与东部和中部地区不同,西北和西南区有重男轻女的倾向。图3显示了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性别分布。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总体来看,在非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的数量都多于女性儿童。也就是说,父母是否离家外出务工,与孩子的性别没有关系。图4显示了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性别比例。在“父亲外出”和“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中,总体上看,都是男性儿童多于女性儿童(约多5个百分点,52.5%VS47.5%),但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是女性儿童多于男性儿童,而西北和西南地区则是男性儿童多于女性儿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东部地区女性儿童在总体上多于男性儿童。图3非留守儿童和留守儿童的性别分布8值得关注的是,在“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中,女性儿童多于男性儿童(约多出5个百分点,52.7%47.3%),并且不存在地区差异,即:在四个不同地区的该类留守儿童中,都是女性儿童多于男性儿童。这暗示着母亲外出与女性儿
本文标题:《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62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