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部编苏教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吴洁教案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1《谏太宗十思疏》教案教学目标1、领悟文章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及“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作者反复开异,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4、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教学重难点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徵。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劝谏帝王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大勇。在古代,多少忠臣义士因为尽忠直谏,有的被放逐,有的被挖心,比干屈原的故事流传千古。然而,在唐代却有这样一位大臣,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反而经常得到表扬,他就是魏征。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被历史学家称为千古金谏的《谏太宗十思疏》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视频介绍魏征三、解题谏:规劝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衔接语:魏徵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四、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收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徵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2|五、指导诵读三名学生配乐朗读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引导学生有理有据的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七、作为一国之君知不知道积德义的重要性呢?根据提示,整理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思考作者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国家灭亡的呢?并思考第一段的德和第三段的德的联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德义的重要性。八、魏征一针见血地指出积德义的重要性,那有没有指出该怎样解决问题呢?那就是十思。引导学生概括十思的内容。如果按照魏征的构想,政治蓝图应该是怎样的呢?九、十思对你有何借鉴意义吗?请谈一谈。十、魏征虽说是直言进谏,但也讲究说话的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在第一自然段中找出他劝谏的艺术吗?①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入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②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他们的高妙之所在?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大量引经据典点拔:魏徵在讲谏时,有着清醒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十一、插入唐玄宗和魏征的小故事,看二人的关系如何?十二、总结:善于纳谏的君主是十分伟大的,而那些勇于直谏的大臣更是伟大的可爱。“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
本文标题:部编苏教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吴洁教案PPT课件-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363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