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资本论》读书报告《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代表作,书中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一本有极其深远影响的著作。之前我曾经读过西方经典经济学的一些著作。下面我就从两个理论比较的角度来谈谈读这本书的感想。这里主要涉及《资本论》前三章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使用价值对应劳动的“质”,价值对应劳动的“量”,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值。在读到这部分的时候我感到有些困惑,因为这种理论似乎和常识有一些矛盾,试想需要花费相同时间,相同技术来制造的毛泽东雕像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老头的雕像,应该几乎所有人都愿意为前者出更高的价格,但是我们从理论中得出的结果却是两者应该拥有相同的价格。后来经过和同学讨论,我才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因为这种想法单单考虑了买者一方而忽略了卖者一方。下面我从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来分析一下这一结果。首先做几个基本的假设:第一:这是完全竞争市场。(这意味着(1)生产者完全不拥有商品定价的话语权,完全是价格的接受者,其生产数量对价格不造成任何影响,反映在图上就是价格曲线P是一条水平的直线(2)在市场的均衡状态中,所有的企业具有相同的成本成本曲线,这个假设略强于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不过不影响基本分析(3)企业在市场中获得零经济利润,即平均成本等于平均收益,这里的成本包含生产成本和机会成本)这可以得出图中的结论:这种商品的价格等于其长期的平均成本,且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应当等于长期中所可能的平均生产成本的最低值。而上面我们假设两种产品生产需要相同的技术和劳动时间,那么它们的成本曲线应该完全相同,进而我们得出两种商品价格相同的结论,另外这两种商品在市场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销量上的不同(这可以从供给需求曲线得出,这里不再赘述)。从两种经济理论我们都得出了它们市场价格完全相同的结论(或者说它们的交换比例是1:1),那么这两种理论是不是在这里得到了完全相同的结果呢?其实并非如此。首先从经典经济学理论得出的价格应该等于长期的平均成本,而这个长期平均成本所包含的内容绝不只是劳动力的价值。其中包括了工资、资本折旧和机会成本这些要素。如果认为这两种理论得到得交易价格是一样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资本家“占有”了工人的一部分劳动价值的理论,因为工人得到的工资低于劳动创造的价值。这个问题我等到后面再作讨论。另外如果市场是完全垄断市场的话,由西方经典经济学却能得出两种雕像价格不同的结论。之后我还想到了这样几个问题:如果世界上有两块石头,每一块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块可以让人长生不老,一块可以让人多活十年,而这个石头的所有者只是偶然捡到了这块石头,那么这种物品的交易价值应该是多少呢?这个人获得石头几乎没有耗费任何劳动,这似乎说明这块石头的交易价值应该是0,因为这块石头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这个人的劳动耗费应该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再花费多大的力量,也不可能再造出一块这样的石头,这得出了这块石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是无穷大。但不论是0,还是无穷大,都绝对不是这块石头交易时可能的价格。如果假设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正确,那么我们只能认为这样的交易不会发生。但很多类似的,独一无二的,不可再制造的产品的交易说明这种交易恐怕是可能发生的,例如唐伯虎的字画等等。再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市场上大小的轮船雕像都非常抢手。制作一个巨型的轮船雕像,需要花费10000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需要占用1000公顷土地,最多允许一个雕刻家同时工作;制作小型的轮船,需要花费1000小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需要占用10公顷土地,最多允许一个雕刻家同时工作;所有的雕刻者工作效率均相同。那么这两种轮船的交换比例是否应该是1:10呢?如果交换比例是1:10的话,任何一个拥有1000公顷土地的的生产者集团,必然会选择后者,因为他可以选择投入100个雕刻者在自己的土地上同时进行工作,这样单位时间生产出来的价值更大。于是大型的轮船雕塑根本不会被生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劳动价值理论的问题所在:马克思的理论认为商品的一切价值均来源于劳动,而其他资本不创造任何价值。但是资本的稀缺性导致人们不得不在资本的用途上作出取舍,从而产生了选择的成本——机会成本这一马克思并未考虑在内的东西,从而影响了市场的交易价格。因而我们应当认为其他资本是创造价值的。尤其是发展到现代社会,无人工厂等设备的出现使得劳动被和其他资本过分地区别开来显得尤为不合理,因为如果说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话,它也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人类特有的专利了,这就使得劳动价值理论出现了问题。资本大都是人类过去劳动的积累,虽然它不会动,不能工作,但其蕴含的人类智慧确实可以创造价值。参考无人工厂,机器人,甚至经过训练的动物,都可以印证这一论点。之后再谈一谈剩余价值理论。如果说资本产生价值的话,剩余价值理论就很难判断正误了,因为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增值既来源于资本又来源于劳动,不容易判断工人是否被剥削了。那么在马克思的资本不产生价值的假设下呢?首先我们面临着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是合理的这一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借用了别人的物品之后,一般都会表示感谢,感谢也可能是物质上的。那么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别人的资本,究竟是否应该给予其一部分的报酬呢?这涉及了很多方面的问题:道德上是否应该、从社会总生产效率上是否有利、对于全体人类的“总幸福指数”是否有益等等。由于涉及到伦理道德和“幸福”等概念,在这个问题是恐怕难以形成一直的结论。从个人观点来看,商品经济是私有制产权经济,在产权社会的框架下,单纯地“按劳分配”恐怕是无效率的,因为这使得任何人都不再拥有积累其它资本进行生产的激励。马克思经济理论的诞生必有其社会背景。考虑到现在社会的分配不公、贫富差距现象的存在,经济的私有制确实是产生这些问题的诱因。因而才会有这样一种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追求公有制的理论的出现。相信几乎所有人都隐隐有对按劳分配制度的向往,这说明了现在的分配制度确实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就像封建社会所有的农民渴望土地均分一样,这样普遍的向往应该反映了一种社会制度的核心矛盾所在。马克思的理论无疑是抓住了这一根源,因而才会有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我觉得这是马克思最伟大的地方。而社会主义制度就源于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负责生产资料的分配和调度。那么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应当有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是国家组织经济生产产生的成本要低于市场经济分配生产资料产生的无效率现象,考虑到目前的大型公司都面临了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一个国家规模的经济体实现这一假设应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二是社会资源的极大丰富,这才使得资源在大规模经济体上的合理分配成为可能。此外我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分配生活资料恐怕仍然需要市场这一模式的存在,因为国家恐怕在任何时候都无法足够清晰地了解每一个人的需求进而将消费品合理地分配到每一个人手中,而只能按劳动贡献将货币(或者说是劳动价值的索偿权)分配到个人的手中由其自由支配。但这时国家作为唯一的生产者,利润最大化不再是其目标,因而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并不适用。这个时候劳动价值理论是否成立,我没有想到好的研讨方法,不过我觉得机会成本这一问题应当还是存在的。
本文标题:《资本论》读书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44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