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初四教案纸课题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序号课型复习课主备人授课人复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了解“记”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重、难点1、学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的写作方法。2、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3、学习生动的描写,掌握写景的技巧。导学流程第26课小石潭记1.出处: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代表作《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寓言代表作有《三戒》。传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山水游记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骚赋代表作《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时列为“唐宋八大家”。本文作者主要记小石潭,他写水、写岩石、写树木、写游鱼,宛如一幅优美的风景画,是富有诗意的散文,写得极为精美。2.通假字下见小潭(“见”通“现”,译:向下走,出现一个小潭。)3.一词多义:①可:(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不可久居)可以,能够。②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自,由;(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跟随。③清:(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以其境过清)冷清。④差:(参差披拂)长短不一;(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⑤以:(以其境过清)因为;(近岸卷石底以出)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⑥乐:(心乐之)以„为乐;(似与游者相乐)逗乐,嬉戏。⑦见:(下见小潭)动词,通“现”,出现;(明灭可见)动词,看见。4.古今异义:①小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古:青年,后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②去(乃记之而去):古:离开;今:常用义为“往”。5.词语活用: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例句:斗折蛇行。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例句:斗折蛇行。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例句:凄神寒骨。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例句:凄神寒骨。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例句:近岸,卷石底以出。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例句:四面竹树环合。6.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倒装句:全石以为底。(应为“以全石为底”。译:以整块石头为底。)省略句:(余)以其境过清。(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清凉。)日光下澈(潭水)。太阳光直射到潭底。(溪泉)斗折蛇行。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爬行。坐(于)潭上。坐在潭边。翻译:A、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茎蔓,(树枝藤条)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阳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静止不动;又忽然向远处游走,往来很快。好像和游人互相嬉戏。二、阅读探究1.作者是怎样精心地写小石潭的出现的?隔篁竹→闻水声→伐竹取道→下见小潭2.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3.第一段写出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石奇、水清、树绿。环境清幽,景物奇美。4.文中从哪儿可看出小石潭人迹罕至?隔篁竹,伐竹取道。5.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6.作者在第二段里具体描绘了什么?水清鱼乐。第二段对潭水的描写,分别从游鱼、鱼影、日光等角度去点染,整段文字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却又无处不在写水。7.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8.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⑪鱼静态的句子:佁然不动。⑫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⑬鱼情态的句子:似与游者相乐。9.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⑪动静相应。“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⑫恰当映衬。“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⑬借景抒情。“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10.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景色和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景色和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11.11.为什么作者先描写“水、石、树蔓”,而后才描写鱼呢?作者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先看到水石树蔓,才能再看到游鱼。12.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衬托水的清。13.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说说你的理解。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14.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如何理解这“一乐一忧”?“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的主调,寄情山水正是为摆脱这种抑郁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15.“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又不一定是比喻。试指出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①闻水声,如鸣珮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③似与游者相乐。比喻:①闻水声,如鸣佩环。16.用自己的话概括各段大意。第一段: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及石潭概貌。第二段:小石潭的水清鱼乐。第三段:写潭的水源。第四段:潭周围景色及作者的感受。第五段:交代同游者。17.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抓住了小石潭怎样的特点?第28课醉翁亭记1.出处: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是宋代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代表作有《新唐书》《新五代史》《集古录》《欧阳文忠集》欧阳修前期的政治思想,反映了中小地主阶级的利益,对当时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的严重危机,有较清醒的认识。主张除积弊、行宽简、务农节用,与范促淹等共谋革新。晚年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思想渐趋保守,对王安石部分新法有所抵制和讥评;但比较实事求是,和司马光等人的态度是不尽相同的。欧阳修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3.一词多义:①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表顺接的连词;(泉香而酒冽)表并列的连词;(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的连词;(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却。(已而夕阳在山)表时间的连词,不久。②绝:(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断绝、停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以为妙绝)到极点;(佛印绝类弥勒)极,非常。③也:(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与“者”连用,表示判断语气;(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用于句尾,表示肯定语气。④之:(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名之者谁?)代词,它,指亭。⑤酿泉:(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名词,泉的名称;(酿泉为酒)动宾短语,酿造泉水⑥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秀丽;(佳木秀而繁阴)开花,文中指繁荣滋长。⑦意:(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打算。⑧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临溪而鱼)到。⑨名:(卷卷有爷名)名词,名字;(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动词,给„„命名。4.词语活用:①名之者谁:名,名词作动词,命名。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译: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5.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倒装句:①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译:至于说到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唤,走在后面的人答应,还有那弯着驼背的老人,被大人领着的孩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就是滁州的人们在游山啊。)②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判断句:①环滁皆山也。(“也”表示判断语气。译:滁州四面都是山。)②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译: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酒上。)二、阅读探究1.作者写醉翁亭是怎样落笔,一步步自然入题的?从山落笔,由山写到泉,由泉写到亭,自然入题。2.第一段的写景顺序是什么?由远到近,由大到小,由山及泉及亭。3.第一段文字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什么?常用意思是什么?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4.“太守自谓也”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引出下文。5.第一段写了哪两个主要内容?(1)醉翁亭的自然环境;(2)命名缘由。6.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8.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什么?“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9.写山和泉有什么作用?由山引出泉,再由泉引出亭,既介绍了环境,又为写亭作了自然的铺垫。10.说太守而不称名,为什么?为文末设伏。11.本文写景的作用是什么?以景美寄托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12.以简短的话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写山间朝暮、四时的不同景色。13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14.第二段在描绘景色时抓住了什么特点来写的?抓住了不同时令景物的各自特点。15.第二段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分——总。先写山间之景,再写景中之乐,强调了“乐亦无穷”。16.第二段把山水之乐具体化(总收之笔)的句子是什么?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被美景陶醉时的欢乐心情。17第三段写了什么内容?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18第三段分几层?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哪一层是核心?四层:(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太守醉是核心。19“伛偻提携”指什么?是什么修辞方法?老人、小孩。借代。20.滁人如此兴高采烈地出游的原因是什么?生活安定富足,怡然自乐。21.太守与宾客出游,不事铺张、不讲排场,表现这一特点的句子是什么?临溪而渔;酿泉为酒;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2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呼应前文什么话?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23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24.太守
本文标题: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492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