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谏太宗十思疏》笔记
1字玄成。唐朝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隋末参加李密义军,掌管文檄。太宗时任_______、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升任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敢于犯颜直谏,被称为“_______”所言多被太宗采纳。有诗文流传于世。魏徵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诤臣谏议大夫2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本文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时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太宗登基之初,励精图治,政策比较正确,国内出现了百姓富足、社会安定、国力渐强的“贞观之治”。后来,太宗开始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便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提醒他。这一年就连上四次奏章。本文为其中一篇。“谏”:劝谏。“十思”:十条劝诫。“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解题4读准字音求木之长()者必浚()其泉源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塞(sè)源载(zài)舟谬(miù)赏zhǎngjùnyōngxiéchù5中心论点?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分析第一段:1、进谏者用什么方法提出并论述自己的观点?答:以“固本”、“浚源”为喻,提出并论述中心论点。分析第一段:2、第一句用什么方法提出论点?“思国之安者”与“积其德义”之间是什么关系?第一句用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答:①设喻方法提出论点,正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重要性。②“积德义”是“国之安”的途径,“国之安”是“积德义”的目的。③排比句,两句比喻,一句明事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分析第一段:3、第二句与第一句论述角度有何不同?“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是什么句式(从结构看、语气看)?“况”字强调什么?答:从反面论述,继续用排比、比喻。结构上递进,语气上反问。“况”字强调唐太宗更应该明白这道理。分析第一段:4、第三句,“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突出了哪两个字?更显示出什么重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上文哪个词语的具体化?答:“重”、“大”突出人君的权势重,地位高,更显示出“居安思危”的重要。是上文“积德义”的具体化。小结:本段用设喻手法,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并论述中心论点,强调了“积其德义”的重要性。三“思”10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排比句排比句分析第二段:1、第一、二句用自古以来封建王朝“善始”而不能善“终”的事实,提出什么问题?对此作者是怎样认为的?答:提出创业与守业易难的问题。作者认为不是创业容易守业难。“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原因在于统治者在创业和守业的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态度。分析第二段:2、哪些分句说“创业”,哪些说“守业”?守业时期的君主的行为会导致什么局面?答:通过正反对比,展示了守业时期君主“纵情傲物”导致“骨肉为行路”的局面。分析第二段:3、进一步推论,面对“骨肉为行路”的局面,统治者用什么办法来收拾?即使这样,效果如何?接下去,再进一步推论,最终后果是什么?答:然后进一步推导,面对“骨肉为行路”的局面,统治者用“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的办法来收拾,即使这样,也只能“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心不服”。最终结果是“覆舟”。作者指出:“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分析第二段:4、这一段论述什么问题?答: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积其德义”的道理。小结:本段通过对比和层层推论,揭示了不积德义的危害性。没有“思”,却“此时无思胜有思”。前两段论述了积德义的重要性,不积德义的危害性,总起来说,论述了“为什么要积德义”。接下去论述怎样积德义—即积德义的具体内容“十思”。分析第三段:1、这一段论述什么问题?段首的“诚”字与下文哪个词相照应?答:本段论述“积德义”的具体内容。“诚……”讲“十思”的内容,“则智者……”讲“十思”的效果,与“诚”遥相呼应。分析第三段:2、“十思”两两相对,分成五个方面,分别从什么方面提出?各用一个字概括。答:从生活方面提出戒奢侈,可概括为“俭”;从待人方面提出戒骄傲,可概括为“谦”;从处事方面提出戒放纵,可概括为“慎”;从用人方面提出戒轻信人言,可概括为“正”;从执法方面提出戒赏罚不公,可概括为“明”。小结:从这五个方面,国君身体力行,也就是“积其德义”。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分析第三段:3、如果能做到,那么就会产生怎样的效果?这“文武并用”之后将出现怎样的局面?结尾以反问收尾,有何作用?答:能产生“则智者……”的效果;出现“垂拱而治”的局面;结尾反问语气强烈,具有震动君心的力量。小结:这一段讲“十思”,用一组排比;论“十思”的效果,层层推进,似江河奔泻,气势恢宏。18分析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19思固本思源(比喻)论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分析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本课小结总结历史(对比)说明善始实繁克终概寡引出警告反面思些什么提出十思正面文武并用垂拱而治解决问题20思人君当思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提出问题为什么思思些什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诚能十思,垂拱而治整体思路21写作特色:1、对比论证。2、比喻论证。3、排比句、反问句4、骈体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体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不同。有骈文的整体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5、巨大的逻辑力量。15个“思”贯穿全文,体现了本文严密的论证思路,产生了巨大的逻辑力量。见图表:积德义思国之安(目的)“十思”(内容)居安思危不必苦思(效果)【也能够】【就必须】【表现为】【就可以】论证思路23辨析下面多义词的词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项王曰:“沛公安在”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不求闻达于诸侯安安定怎么哪儿疑问代词养生的东西求追求探求请求要求24积累词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载舟覆舟
本文标题:《谏太宗十思疏》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01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