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浅谈汉语中的语言性别差异
174文化长廊张梦苏州大学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其中,语言与性别关系的研究一直是重要内容。本文以汉语作为研究对象,以苏州大学学生口语为语料来源,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语言材料进行搜集,分析得出苏大男、女学生的语言变异情况,并结合以往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试图阐明语言性别差异的存在规律,借以验证笔者关于语言性别歧视的假设理论,以期做到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汉语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关键词:社会语言学;语言性别变异;苏州大学学生口语;性别歧视作者简介:张梦(1992-),女,汉族,江苏淮安市人,文学学士,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图分类号]:H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174-02一、语言性别差异的定义及一般定论语言变异是指语言具有可供选择的可能性,是语言的基本特性,也是社会语言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和核心内容。语言性别差异是指男女使用同一种语言或方言时表现出来的差异,它是语言变异的一种变现形式。我国社会语言学的兴起和建立,是从对欧美社会语言学论著的译介开始。国内社会语言学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后起步后蓬勃发展,研究成果诸多。1980年以后,我国社会语言学进入了发展阶段,许多社会语言学的专著或论文大量发表,其中,陈原在1980年出版的《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札记》及1983年的《社会语言学》是国内最早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研究语言性别差异问题的著作。综合以往研究成果,得出以下主要观点:语言的变异性是语言的一个基本特性;语言和社会存在着共变的关系;人类整体的语言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进;男女两性之间存在着不一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在语言习得、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上都有明显的差别。社会语言学把语言看作动态变化的,将语言的共时差异与历时演变联系起来,通过对目前语言使用状况的研究,预测该语言未来的发展情况,这种语言发展观念在语言政策的制订和语言规划、管理方面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语言变异的形式考察性别歧视现象的现状,关心目前新一代年轻人生活中正在发生的语言变异现象,探究性别与语言变异的关联性究竟如何。二、语言性别差异与社会发展共同演进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承载着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功能,男女两性有着自然属性的不同,在社会交际中(本文特指汉语运用)也表现出语言上的差异。两性之间的语言差异(音高、音色等物理差异)不仅仅是由生理原因造成的,更重要的还是社会性别所致。西蒙•波伏娃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造就的”这一宣言,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卡梅伦(Cameron)认为,女性并不是生下来就是女性,而是成长为女性,是人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造就了人的性别特征。人的一生中不断参与新的实践活动,必须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使其符合所属团体的要求,从而形成自己的性别特征,整个性别认知呈现流动的状态。语言变异的社会制约条件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社会阶层和语体。因而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也不是由于语言符号的自然属性决定,而是特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思维方式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文明进程冲击着人们旧有的观念,科技的进步带领大家进入信息爆炸时代,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在词汇上的更新速度让人咋舌,随着时代的变化,语言与性别问题也在变化,我们应该从新的、丰富的视角去重新看待以往的问题,以此来预测语言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综合以上情况,笔者从身边语言环境出发,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展开对高校学生语用情况的研究,一方面通过数据的量化分析验证已有学术观点,另一方面通过与时俱进的新鲜语料详细描写高校学生群体具体的性别语言差异表现。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笔者假设在大学这个言语区里,性别对语言差异的影响力远比社会上小;随着社会的发展,因性别而成为语言变异的因素将不再那么明显;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甚至性别歧视这种语言差异将成为历史现象。要验证这一假设,需要提前熟悉社会语言学中语言性别差异的研究成果,考察苏州大学学生目前的语言变异现象与性别因素的关联度以及苏州大学学生对语言性别歧视的态度。“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原则;(二)客观性原则,这些方法论原则即适应了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又保证了研究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本次研究运用社会语言学的基本方法——社会调查方法,使用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具体方法,问卷采用随机抽样方式任意发放互联网问卷链接给苏州大学52名学生,“滚雪球抽样”(“滚雪球”抽样方法的特点是由少数对象为出发点,逐步扩展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之后收到有效问卷260份,其中男生130份,女生130份。由于这样选取具有很高的随机性,调查结果可以代表苏州大学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此次问卷调查一共35道题目,主要以性别因素为自变量,探究家庭教育对男女生语言习惯的影响,男女生如何认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语言的习得及学习能力在男女生之间是否有明显差异,日常生活中男女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言交际等方面的语言差异现象。四、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支持以下观点:“女医生、女作家、女人大代表、女强人”等前面冠以“女”字,明显地把性别因素放在首位,这是标记的贬女现象,大多数缺位现象也体现了贬女思想。随着廉政建设的加强,许多有能力的女性脱颖而出,竞聘担任较高的官职,这样,称呼她们时在前边加“女”字的现象正逐渐减少。心理学家哈曼•威特金认为,由于男女认知方式的差异,女性在与别人交往时更能考虑对方的感受,因而在言语上更善解人意,更礼貌。詈语是男性语言的典型特征,高频率使175文化长廊发达有关。[1]从墓的功能分区来看,南越王墓的墓内布局为东、西耳室、前室、主棺室、东侧室、西侧室和后藏室,相比之下海昏侯墓的墓内分工则更为细致化,分为车马库、厨具库、文书档案库、娱乐用品库、武库、钱库、酒具库、衣筒库、粮库等。4、墓中各自特色南越王墓和海昏侯墓的特色之处各有不同,南越王墓更多地反映南越国与内地、周边地区及外国的经济、文化上的交往,显示了它作为汉王朝南端一个僭越政权在地理位置及独立行使权力方面的优越性。而海昏侯墓的主要特色则是体现了墓主个人的兴趣爱好、权力、地位,为我们更真实地还原史书中的刘贺提供了可能性。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南越国的北部边界一直到南岭;东部边界一直到今福建西部,与闽越交界;南部边界一直到今越南中部的长山山脉以东;西部与夜郎、毋敛、句町等国交界。它的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南越一方面受到楚及中原文化的影响,一方面和西瓯、闽越有着密切的交往同时和越南、非洲等地也有着经济等方面的往来。在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铜提筒据考古发掘证明仅发现于中国的云南、两广和越南北部地区而两广出土的铜提筒则大多集中出现在南越国时期,由此历史渊源可基本断定,这类铜提筒的起源地应在越南,两广铜提筒是受到越南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2]西耳室出土的错金铜纹虎节和一件独特的楚式铜鼎都说明南越与楚有一定的联系,史载“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3];南越王墓主人棺椁的“足箱”内,一件精美的银盒,因新颖、独特的蒜头凸纹而为人注目,这件银盒与同一时期西亚波斯一带的器皿风格极为接近,所以专家称之是岭南最早的“舶来品”。②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传到南越国,而且这件银盒还经过改造加工。海昏侯墓的特色在于出土了钟鼎琴瑟及各式砚墨、大量汉简约五千枚和有孔子画像的“衣镜”等带有汉文化印记的物品。通过红外扫描等技术已经可知,海昏侯墓出土的近五千枚竹简至少涉及《论语》、《易经》、《礼记》、方术,乃至与养生及房中术有关的医书等内容。这些随葬品的出土显示了墓主对文化的尊崇;海昏侯主墓的西侧有一个占地约80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坑,这是我国长江以南地区首次发现的车马陪葬坑,在这个坑里共发现5辆木质彩绘车和20匹马的痕迹。海昏侯墓考古发掘专家组组长、知名秦汉考古学家信立祥说,乘坐4匹马的车是汉代王侯出行的最高等级,5辆车20匹马,正好是4匹马一辆车,这也说明墓主人身份之高贵;墓中出土的大量金饼、金板、麟趾金、马蹄金反映的则是西汉的酎金制度。正是这些特色物品的出土为我们了解真实的海昏侯提供了可能。注释:②参考文献:••用直率、粗俗、词汇量大的侮辱他人或恶意的话语,女性一般注意语言的优雅、含蓄,避免使用不雅的字眼。通过对个别选择女性选项的被调查者的访谈,得知当女性出现愤懑、不满、不屑的强烈情感时,也会提高詈语的使用频率,有时甚至会说一些平时男性都难以启齿的詈语。在任海棠的《语言与性别研究中的非性别因素探析》一文中,运用社会语言学定量研究方法对影视作品《奋斗》中12个典型的交谈场景进行分析,语料分析结果是男性话语量略大于女性,男性话语量占总量的52%,女性占48%。五、研究结论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概括总结后得出:性别之间差异是客观存在而且必然反映在社会语言中,语言变异与性别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受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家教较好的家庭在语言中较少出现性别歧视现象,主要源于内心对女性地位的尊重;不同性别使用语言有着不同的偏好和习惯,且女生普遍在语言的习得及学习能力上略胜男生一筹;性别是造成日常生活中男女生在语音、词汇、语法、语言交际等方面的语言差异现象的一个原因,但性别不是语言变异中的唯一因素,且性别因素不是所有场合的言语交际中的一个典型变量,语言变异是性别因素和社会地位、角色关系、职业性质、受教育程度、民族信仰、地域范围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男女间存在着语言性别差异,但男女语言上也有许多共性的地方,比如年轻男女都对网络流行词汇十分青睐。目前也依然存在语言性别歧视的情况发生,不过语言本身没有阶级性,不存在偏见,但语言的使用者根据社会价值观念赋予语言一定的语用色彩,产生了语言歧视现象,这与传统男尊女卑社会观念密切相关,也是人们陈旧思想意识的现实反映。当今社会倡导男女平等、人人平权,女性的地位标志着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许多带有性别歧视的话语不仅为女性所难容,整个社会也将摒弃,我们可以乐观地看到,语言变异中的性别歧视现象终将消失,当然,这样的平等局面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女性提高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根除人们思想意识对女性的偏见。参考文献:(上接第173页)
本文标题:浅谈汉语中的语言性别差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28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