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浅析中国电影的海外输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
视听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因而一个国家人民对另一个国家总体印象主要来源于媒体对他国的报道。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认为,“‘国家形象’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留给本国公众的总体印象和评价,还可以理解为其他国家公众对本国总体特征和属性的感知。”①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整体形象得分为分(总分为分),经济发展迅速但贫富差距较大是海外受访者对中国的主要印象。②当下,全球化与信息化所带来的“流动”将成为今后各种要素功能的集中再扩散的主导因素。因此,在当下,跨文化传播对于日益崛起的中国,重塑国家形象尤为重要。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媒介,软宣传更易于被国际民众接受,因此,电影的对外输出在跨文化传播中对于国家形象的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中国电影业海外输出的现状(),根据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统计,年中国电影销往海外个国家和地区,共计部次。年,我国销往海外的影片共计部,共计部次,合拍电影部,占海外影片的。年,我国共有家制片单位在海外销售部影片(部为合拍片),共计部次。据统计,年上半年(截止到月日),中国内地院线共上映部影片(包括部分提前点映),国产影片部,全国影片总票房为亿元,国产影片票房产出占,海外引进票房产出占比,进口影片成为我国年上半年的票房主力。由此分析得出,国产电影生产数量少,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不强,对外贸易的总量小,中外电影的贸易逆差大。(),年,中国票房达到亿人民币,本土生产的电影票房为亿人民币,海外发行的票房为亿,合计亿人民币,亿美元。年,北美票房达到亿美元,大部分由好莱坞生产,年全球票房为亿美元,好莱坞生产的电影票房为亿美元,占比。据《年全球电影历史票房排行统计分析》,的电影中五部是漫威的,我国电影仅有一部。而《毒液》只花了两天的时间就挤进了第八位,取代了《唐人街探案》的前十名。二、中国电影的海外输出对国家形象的影响(),主导文化()意为国家领导集团所倡导的文化,即主流文化。改革开放后,是中国传统的主导文化电影海外输出的主要时期,海外输出效果不佳。首先,海外观众对中国历史文化缺乏相关认知,在观影时存在文化隔阂和文化理解障碍。其次,中国电影制作者、宣传者缺乏前期铺垫和跨文化传播相关经验,“硬”宣传色彩太过明显。再次,党管媒体环境下,党和国家强调电影的国家形象宣传职责,中国电影制作者会下意识地创造出一批反映主流价值观的主导文化电影。例如《焦裕禄》《周恩来》《开国大典》以及年新热映的《建国大业》等。这些电影题材较为单一,主题趋于雷同,目的在于号召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些直奔主题的主导文化电影说教色彩浓厚,海外观众不易接受。近年来,我国主导文化电影将镜头回归大众,在创作手法、叙事方式等方面有了明显进步。如年的《红海行动》中国的总票房突破亿元人民币。在世界上其它国家和地区也已上映,相比下架的越南院线,《红海行动》在美国上映时上座率和口碑相当不错。但许多电影宣传色彩仍然浓厚,并未取得理想效果。反观美国,不仅牢牢占据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更是全球重要的文化产品出口国。如漫威的《复仇者联盟》《头号玩家》等好莱坞电影将向海外输送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将美国的意识形态输入世界其它国家。(),大众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俗文化,以普通民众为目标市场。③世纪年代是中国内地大众文化开始崛起的时期,也是大众文化电影崛起的时期。尽管中国建国将近年,但是某些封建恶习仍然是民族内心深处的痛点,而大众文化电影通常会选择某些痛点进行创作。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在海外上映时,不了解中国文化的海外观众一度把“秦始皇”看成“希特勒”般的人物。这部电影夺得年华语电影票房的桂冠,而国内媒体却狂骂张艺谋。再如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影片《卧虎藏龙》在国外大受欢迎,在国内票房惨淡。④近年来,中国国产影片在国际各大电影节获奖的影片视听研究浅析中国电影的海外输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电影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产物,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一个时期的电影往往是该时期社会大环境的折射。电影作为国家文化的载体,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中美电影海外输出情况的对比,分析中国的海外输出电影塑造国家形象的不足。:中国电影;海外输出;国家形象DOI:10.19395/j.cnki.1674-246x.2019.02.015&多为题材或内容未通过广电总局的审查的“地下电影”⑤,这种影片多凸现种种社会矛盾。如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讲述了人性的愚昧和无知。吕乐导演的《赵先生》获得“第届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该片因诋毁社会主义形象在国内禁映。综合来看,尽管许多大众文化电影获得国际性大奖,但获奖影片一律基调阴暗沉重而在国内禁映。因此,他们对于新时期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是极为不利的。(),相对于“大众文化”和“主导文化”,“高雅文化”()是针对社会精英而言。高雅文化在电影中具体表现为文艺片,相对于大众文化电影,高雅文化电影商业化程度低,受众人群小,艺术性更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第五代导演拍摄的高雅文化电影表现为对传统和社会的反思,在国际获得不少好评。如年,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扬威欧美各大电影节,在全球多个地区上映,创下了中国内地文艺片在美国票房最高纪录,张国荣也因此次入围欧洲三大影展影帝。由此可见,高雅文化电影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在海外输出的电影中,也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近几年来,我国生产的文艺片现状没有太大改变,在国内的票房持续走低,有不少影片在国外获得赞赏。斩获年东京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年意大利罗马亚洲电影节评委奖等多项大奖的《光棍儿》,讲述了中国农村一群老光棍的荒唐性事,该影片先在国际斩获奖项,在国内票房差强人意。高雅文化电影主要是对精神生活进行反思,它通过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看不见”的角落的拍摄来满足高级知识分子的需求,对人生和社会的剖析发人深省。但是,高雅文化电影往往采用和大众文化电影背道而驰的叙事手法,以镜头和画面来支撑整部影片,限制了高雅文化电影的发展,有的高雅文化电影由于和主流审美不一致甚至出现“下跪求排片”的事件,年上映的《百鸟朝凤》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三、中国电影海外输出在构建国家形象中的困境(),世界电影起源于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美国电影开始于年,世纪初期,好莱坞崛起。⑥两次世界大战以后,明星制度等电影产业链完善,西方世界牢牢把握了世界电影市场。近代中国的电影起源于年,一般认为《定军山》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尽管我国电影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但电影真正纳入国家的发展是在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的决定》中首次确立了电影的“商品性”。院线制也于年在全国逐步推广开来。自此以后,我国的电影才真正步入产业化生产的轨道。目前,我国电影业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电影资本市场发展相对落后,电影产业的规模小,缺乏国际化营销策略。()电影是一种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其风险性也十分巨大。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电影市场化运作生产线,其风险性具有不可控的特点。中国电影要走出去,就必须要有高投入。如年国务院通过的《电影产业促进法》不再要求从事电影摄制业务的企业“有符合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认定”,对社会资本投资电影摄制等业务不做限制。此项举措拓宽了电影企业的资金来源,解决了电影企业的后顾之忧。因此,中国电影要走出去,成为电影强国,政府部门就需要加大支持力度。()近年来,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出现中国的元素,如《功夫熊猫》《杀死比尔》等,但这些电影仍然使用好莱坞语言、叙事策略,而这些新现象并没有改善中国国产电影海外传播现状,如《英雄》中的秦始皇这一角色常常被认为是西方的希特勒,其实,整部电影讲的是中国古代的集权主义。究其根源,一方面是因为中外文化背景的差异,缺乏广泛的意义空间;另一方面,国外观众无法接受中国电影的叙事手法。()电影本身是工业化背景下形成的文化工业,各个国家电影都会有意识地维护本国家、本民族的利益,与本国文化相同的或相似的便是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相差甚远的便是不好的文化,国内外媒体对中国海外输出电影的再加工实际上是跨文化传播困境的表现⑦。西方受众知晓的“中国形象”其实是外媒长期营造的媒介印象,久而久之,中国人民在西方媒体眼中便形成了落后、愚昧的印象。国际上,“我们东方,你们西方”的说法屡见不鲜,我们对于西方媒体的“妖魔化中国”理应保持应有的认知与警醒。综合来看,近年来,中国的电影海外输出对于本国形象宣传状况有所改善,国内的电影工业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但是要想取得期待中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传播背后的中国立场和世界眼光,就要与国际潮流相契合,即能够在国际传播中有全球视野,在全球的战略高度思考自身的电影国际传播。在国家叙事并未成为历史的国际社会中,坚守国家和民族本位的利益诉求必定有其合理性,但不能忽视国际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这是电影对外传播获得国际权威性必须要考虑的价值要素。:①.[J].,2013(07):168-171.②.2015[EB/OL].2016-08-30,③.[D].,2003.④[]·.:[M]..:,2010:218.⑤.[D].,2012.⑥.[D].,2014.⑦[]·.、、:[M]..:,2005:22.(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视听研究
本文标题:浅析中国电影的海外输出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29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