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材料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材料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1.概述材料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类本科专业包括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8个专业,还包括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宝石及材料工艺学、焊接技术与工程、功能材料、纳米材料与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6个特设专业。相关专业包括机械类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质与使役性能等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是一门主要涉及物理学、化学、计算科学、工程学和材料科学的综合型交叉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对材料研究的需要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尽管材料的使用几乎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一样古老,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却只有约50年的短暂历史。在仅仅50年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已经充分显示了其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材料是人类用于制造物品、器件、构件、机器及其它产品的物质。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渗透到各个行业,许多领域都与材料制备、性质、应用等密切相关,材料是科技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材料类专业承担着材料类专门人才的培养重任,直接影响着我国新材料技术的发展和传统材料产业的升级,进而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需求多,国际社会认可度高,社会发展。我国材料类专业规模较大、.使得该专业类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近年来,不同类型的高校均纷纷开始设立材料类专业。本世纪以来,材料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格局。纳米材料与器件、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生物医用与仿生材料、环境友好材料、重大工程及装备用关键材料、基础材料高性能化与绿色制备技术、材料设计与先进制备技术将成为材料领域研究与发展的主导方向。不难看出,这些主导方向体现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即材料科学与工程与其他众多高新科学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的特征越来越显著。另一方面,新材料的开发更加依赖于材料合成、制备与表征科学技术;材料研究将向着多层次、跨尺度的多级耦合方向发展;材料全寿命成本控制和环境因素须被充分考虑;结构-功能一体化是新材料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新材料研究的重要方向。面对材料发展的这种新格局,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人才需求的变化对从事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校提出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这场挑战,本届教指委根据教育部指示精神,制定了“材料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高校材料类专业办学的规范性、科学性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指导性原则。2.适用专业范围2.1专业类代码材料类专业代码:0804本标准适用的专业2.2(1)080401材料科学与工程(2)080402材料物理(3)080403材料化学(4)080404冶金工程(5)080405金属材料工程(6)080406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7)080407高分子材料与工程(8)080408复合材料与工程(9)080409T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10)080410T宝石及材料工艺学(11)080411T焊接技术与工程(12)080412T功能材料(13)080413T纳米材料与技术(14)080414T新能源材料与器件(15)080203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机械类)3.培养目标3.1专业类的培养目标材料类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国际视野、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材料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既可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研究,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生产技术开发和过程控制,材料应用等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的教学、科技管理和经营工作。3.2学校制订材料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1)调查研究材料类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情况和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趋势;(2)调查分析本校的生源特点、专业历史沿革与特色,以及毕业生的就业特点;(3)综合考虑上述两方面情况,明确本校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制定相适应的、具体、明确、可达成的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对培养目标定期评估和修订,一般每四年各1次,确保培养目标的准确性和有效性。4.培养规格4.1学制学制一般为四年全日制。4.2授予学位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专业也可以授予理学学士学位。4.3参考总学分或学时学分。160-190一般为4.4人才培养基本要求4.4.1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由教育部统一规定。4.4.2业务方面(1)掌握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工程技术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学与管理学知识;(2)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材料的组成、结构、合成与制备、性质与使役性能之间关系的基本规律;(3)掌握本专业所涉及的各种材料的制备、性能检测与分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了解材料类专业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创新意识,并具备设计材料和制备工艺、提高材料的性能和产品质量、开发研究新材料和新工艺、根据工程应用选择材料等方面的基本能力;(5)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与政策,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6)具有终身学习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持续提高自己的能力;(7)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8)具有初步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体育方面4.4.3掌握体育运动的一般知识和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5.师资队伍5.1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培养的单位的专任专业教师不少于50人;按二级专业培养的单位,每个专业的专任专业教师不少于10人;且生师比不高于18:1。年龄在55岁以下的教授及40岁以下的副教授分别占教授总数和副教授总数的比例应适宜,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比例较高,满足持续发展的需要。高级职称教师人数比例不少于50%,中高级职称教师人数不少于总人数的85%;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小于8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不少于50%;学缘结构合理,学缘相同的教师比例原则上不大于50%。学科带头人学术造诣较高、专业方向分布合理,学科队伍阵容整齐,学术梯队的年龄及知识结构合理,有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可为专业发展所需的学科基础提供基本保障。有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5.2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5.2.1专业背景85%以上的专业授课教师在其学习经历中至少有一个阶段是材料类专业学历,具有材料类专业本科毕业背景的教师人数比例达到60%以上。.5.2.2工程背景授课教师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能力(包括科研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承担的课程数和授课学时数限定在合理范围内,保证在教学以外有精力参加学术活动、进行工程和研究实践,不断提升个人专业能力。讲授工程与应用类课程的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工程背景;承担过科研项目的教师需占有相当比例,部分教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5.3教师发展环境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合理可行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教师进修、从事学术交流活动提供支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对青年教师的指导和培养。拥有良好的相应学科基础,为教师从事学科研究与工程实践提供基本的条件、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指导学生、学术研究与交流、工程设计与开发、社会服务等。使教师明确其在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责任,不断改进工作,满足专业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6.教学条件6.1教学设施要求(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教室、实验室及设备在数量和功能上满足教学需要。教学实验室生均面积大于2.5平方米、生均教学设备值大于15000元。实验设备完备、充足、性能优良,满足各类课程教学实验和毕业组,大型仪器实验可多1人1论文(设计)的需求。基本实验操作人操作。实验设备有良好的管理、维护和更新机制,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使用。保证学生以课内外学习为目的的上机、上网、实验需求。实验技术人员数量充足,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有效利用,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与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在教学过程中为全体学生提供稳定的参与工程实践的平台和环境;至少有3个相对稳定的专用实习基地。生产实习要有具体的实习大纲、明确的实习内容和考核方法及标准。实习带队教师高级职称比例≥30%;参与教学活动的人员应理解实践教学目标与要求,配备的校外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应具有项目开发或管理经验。6.2信息资源要求配备各种高水平的、充足的教材、参考书和工具书,以及各种专业图书资料,师生能够方便地利用;阅读环境良好,且能方便地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6.3教学经费要求教学经费有保证,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0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以满足专业教学、建设、发展的需要。对于新建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专业,用于实验仪器的添置万元;对于新建二级专业,1000经费,初期一次性投入一般不低于一般不低于300万元。7.质量保障体系各专业应在学校和学院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教学质量。7.1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专业有健全的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建有教学活动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目标,对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含实验大纲)编制、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建有教学质量监控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对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过程的持续监督,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评价,实现质量监控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7.2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有健全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及社会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定期对包括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课程教学等在内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评价。在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的执行过程中,需要注意如下几点:(1)对毕业生做跟踪调查时,要确保跟踪反馈信息的真实、可靠,具有说服力;(2)反馈样本数量要达到各专业当年毕业生总量一定比率(各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自行制定),跟踪调研的时间和周期要有要求;(3)在选择毕业生跟踪调查对象时,确保择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应充分考虑地域分布、企业类型、岗位工种等差异;(4)适当加强对优秀毕业生、创业学生、在单位作出特殊贡献的毕业生的调查;(5)形成报告并且能够有效地指导培养方案和目标的调整及完善。7.3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有健全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有监视和测量、数据分析以及改进活动。首先要根据各个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环节的评价结果以及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分析教育质量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找出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然后提出改进措施,最后组织实施。实施后的结果与信息转入新一轮的循环,从而持续提高学生的教育质量,使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附录材料类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1.专业类知识体系1.1知识体系1.1.1通识类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类知识包括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基本知识;工具性类知识包括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文献检索、方法论、科技方法等基本内容;数学和自然科学类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力学,以及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等基本内容;经济管理和环境保护知识包括金融、财务、人力资源和行政管理、环境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1.1.2学科基础知识学科基础知识被视为专业类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必须覆盖以下知识领域的核心内容:①材料科学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结构、晶体缺陷、相结构与相图、材料的凝固与气相沉积、扩散与固态相变、变形与断裂、材料的电子结构与物理性能以及材料概论等。②材料工程基础知识,包括:材料及其产品设计、选
本文标题:材料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53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