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未来政策走向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未来政策走向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区域经济整体协调度将增强,区域经济总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外向性将进一步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趋于优化。要形成这种良好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在未来的政策方向中,要构建跨区域协调的长效机制,推进区域经济转型的结构性转变,防范区域经济开放过程中的内部冲突和外部风险,关注边缘地区的发展。关键词:跨区域协调;区域经济转型;区域经济开放;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性问题突出,对区域经济发展和转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国和平崛起,更加积极、主动地走向世界,不仅加快了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步伐,也使得区域经济展现出更加开放的态势。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战略,它们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撑带,与原有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四大板块共同构成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交通运输系统发生的重大变化,特别是在2020年即将编织完成的全国高铁网,将大大加强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同时对中国区域经济空间格局也将产生深远影响。正是在这样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相应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未来政策方向和思路也需要进行新的调整。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也表现出新的特点。总的来说,表现为: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等四个特点。(一)跨区域协调取得实质性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从国家层面推进跨区域的协调与协同发展,以及其他一些跨区域协调机制的建立,均表明中国跨区域协调取得了实质性进展。1.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提出已有多年,但由于京津冀在行政管理权限上错综复杂,长期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市场自发合作的模式又难以壮大,从而使得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所幸的是,在当前一些现实问题的倒逼下,京津冀协同发展获得多方高度共识,并得到中央层面的强力推进,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2014年8月,部委官员证实国务院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担任组长。2015年4月30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通过中央审议。京津冀三地在交通、产业、生态等方面积极对接合作。交通方面,除原有的城际交通外,北京七环(又称首都环线通道,或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项目)有望年底全线建成,全长约940公里,途经廊坊、涿州、张家口、承德、平谷等地,约850公里在河北省境内。北京地铁平谷线拟穿过河北燕郊延伸至天津,建成后,平谷线将成为三地首条一体化轨道交通线。产业方面,北京产业转移的大方向是转移工业、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资源,渐次将区域性批发、物流等传统服务业按照市场规律转移出去,大红门、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等已和河北展开对接。中关村已率先到河北开创新的创业园区,包括中关村产业的转移和资金、人才的跟进,被誉为两地产业对接的典范。生态方面,京津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区域环保一体化。2014年5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会议召开,提出要把治理大气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提上日程长江经济带的战略谋划加快了中国沿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跨区域协调步伐。2014年,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上日程,并加快推进。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随《意见》还一并印发了《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长江经济带被上升到国家重点战略的高度。而长江经济带的顶层设计也在积极筹划,有望2015年出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于2015年4月获得国务院批复。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扩大三峡枢纽通过能力建设和全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等都在加快推进。九省二市之间的生态环保、通关、水利设施、旅游等合作也在陆续展开。为加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由长三角三省一市和国家八部委组成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顺利启动。2014年12月1日起,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从长三角地区扩展到整个长江经济带海关,长江流域九省二市实现“十二关如一关”。2015年6月27日,湖北省、上海市两地政府在武汉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依托交通优势,共同推进长江经济带旅游发展。为保证下游生态环境用水,实施长江三峡、丹江口等控制性水利水电工程及跨流域调水工程科学调度。湘赣签署《共建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在湖南长株潭地区和江西赣西地区共建开放合作试验区,打造跨省区域合作示范区、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区。川滇黔三省八市州联合签署共建合作共识,共建长江上游航运物流中心。3.其他跨区域协调与合作稳步推进除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外,《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等多个跨区域规划得到批复,正在积极稳妥地实施推进,区域分工协作、产业转移、生态共建共享等跨区域合作协调进程加快。广东省在珠三角地区建成了目前世界上第三个(继欧盟、美国南加州之后)区域大气联防联控技术示范区,取得了多项标志性技术成果,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珠三角大气环境质量改善,还为中国其他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此外,中国西南地区合作加强。广西云南签署深化合作框架协议,在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特色优势产业、港口、对外开放、跨区域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编制等七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广西与贵州省签署进一步深化合作会议纪要,合作共建西南出海大通道、推动能源合作升级和产业紧密合作、打造贵广高铁黄金旅游线加强旅游合作、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左右江革命老区规划的对接合作等。(二)区域经济转型在压力中持续推进当前,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既加速了中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推动着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为促进地方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国家已批准设立了安徽皖江城市带、广西桂东、重庆沿江、湖南湘南、湖北荆州、黄河金三角(跨山西、陕西、河南3省)等6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了中国的产业转移进程,示范效应与带动效应明显。为引导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和分工协作,促进产业转移和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2015年6月30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要求以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省级开发区为载体开展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建设工作。与此同时,中国创新智造加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创新氛围日渐浓厚,中国制造2025也为中国区域经济转型提供了动力。但是也应该看到,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技术进步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空间正在压缩。中国区域经济转型的效果究竟如何,本文基于数据可得性和时间跨度原因,采用以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对转型效果进行评价①。模型以2000—2013年中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资本与劳动力投入及GDP产出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或根据其进行计算整理得到)为基础,利用DEAP2.1软件测算出全国及与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四大区域的TFP及其分解情况,结果表明:2000—2013年间,中国TFP年均增长8.67%,实际GDP年均增长11.94%,从业人员年均增长2.09%,实际资本存量年均增长3.02%,31个省级行政区的TFP年均增长都在6.9%(北京水平)以上,实际GDP年均增长均高于10.45%(上海水平),表明这期间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经济转型初见成效。从全国和四大区域的TFP及其分解来看,2000—2013年全国技术进步年均增长10.53%,技术效率年均增长-1.66%,由技术进步引起的TFP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大。四大区域的TFP变化率较为平均,都在8%以上,其中东北地区的TFP变化率最高,为8.9%。四大区域的TFP增长率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引起的,特别是西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增长率达到年均10.63%,处于技术追赶态势,四大区域的技术效率均有所下降,主要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双重下降,所幸下降幅度并不大,但也应加以重视(见表1)。从表2和表3中2012年和2013年的TFP及其分解情况发现,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转型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变化:一是TFP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增长率均下降较快。无论是全国还是四大区域,TFP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增长率均下降较快,2012年和2013年的TFP值拉低了2000—2013年间的TFP增长率,特别是2013年东北地区的TFP增长率已降至4.57%,这也正好印证了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事实。二是引起TFP增长率的因素由技术进步独领风骚转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双轮驱动。从全国来看,2012年与2013年的TFP增长率仍主要由技术进步所引起,值得注意的是,技术进步增长率下降较快,可喜的是,2013年技术效率变化率已开始由负值变为正值,这表明,技术进步带来的TFP增长率增长空间正在压缩,而技术效率带来的TFP增长率开始成长。三是四大区域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差异较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技术效率有所改善。从四大区域来看,虽然2012年和2013年四大区域的技术进步率都有所下降,但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率是最高的,技术效率最高的区域则是西部地区,特别是2013年西部地区技术效率增长率达到1.86%,其纯技术效率增长率达到1.31%,规模效率增长率达到0.55%,表明西部地区的技术和规模都产生了正的效应。2013年,中部地区的纯技术效率增长率为0.37%,规模效率增长率也由负转正,为0.43%,技术效率增长率达到0.8%。而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TFP增长率贡献较大,其技术效率增长率仍然为负值。(三)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走出去的步伐更加积极、主动和快速,对外开放成就喜人。2011—2013年的对外经济合作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371.43亿美元,比上年高出17.62%,2011年和2012年的增长率分别为12.21%、12.74%,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实施推进,自贸区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等,均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开放性明显增强。1.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跨境次区域合作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实质上是跨越边境的次区域合作,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云南的桥头堡等都属于此类跨境次区域合作。“一带一路”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对外联系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地缘政治、维护国家安全、大国和平崛起的角度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有利于转移过剩产能,推动形成新的增长引擎,促进沿线区域合作等。2013年11月,“一带一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4年,“一带一路”战略开始落地,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提出。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的推出,标志着“一带一路”步入全面推进阶段。2015年4月15日,57个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已经全部确定。《愿景与行动》发布后,各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根据《愿景与行动》中的定位与方向,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
本文标题: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与未来政策走向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8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