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德育与班级管理书本总结
第一章德育与德育功能一、德育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一般是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的价值观教育。广义的德育可以定义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需求,遵循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的生成与建构,以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1、道德教育是指关于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教育。它包括家庭伦理道德、社会公德、国民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行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强调人的良心、良知,强调义务感,强调自觉与自愿的统一。2、政治教育主要是指按照国家特定的政治观,向受教育者传播相应的政治理论和政治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与政治信仰的教育。3、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关于三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4、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主要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二、古代德育及其特征主要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这是一个强制性、神秘性、保守性的德育发展阶段。三、现代德育及其特征自由平等民主代替了古代社会的人身依附、特权和专制。特点是民主性、科学性和开放性。四、德育功能及其分类是指德育系统内容诸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在众多功能中,我们认为德育的社会性功能和个体性功能是德育功能最重要的体现。1、社会性功能是指学校德育对社会发挥的作用,即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影响与作用,变现出德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2、个体性功能体现在:德育的个体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功能;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的功能;德育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的功能;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第二章德育目标与内容一、德育目标的含义所谓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在品德方面的质量规格总的设想或规定。二、确立德育目标的依据1、符合一定的教育思想2、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求3、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三、中小学德育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在不断发生演变,从总体上说是从重视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转变为关注人自身的发展需求,从统一的、政治化意味浓重的的德育目标转变为包含政治的、思想的、道德的以及个性的,具有层次性的德育目标。特点:1时代性与继承性;2基础性与层次性;3现实性与超越性;4统一性与个体性四、德育内容1、含义:由政府有关部门以法律、文件的形式规定的教育对象必须掌握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2、依据:符合德育目标的要求;符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与品德发展水平;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符合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符合民族文化传统。3、中小学德育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和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与法制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三观教育;文明礼貌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第三章德育规律与原则一、德育规律含义是德育过程诸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二、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3、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三、德育原则是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是制定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同和方法、组织德育过程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必须反映德育规律,必须体现德育目标,也是德育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四、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知行统一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第四章德育模式、途径与方法一、德育模式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以一定德育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并由实际操作中逐步完善而形成的一种道德教育的范式。二、国内外主要模式1、国外: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无律阶段、他律阶段、自律阶段、公正阶段);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2、我国学校德育模式:灌输式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三、发展趋势1、反对道德灌输2、尊重学生主体地位3、突出品德能力培养4、强调道德行为的训练5、注重道德情感体验四、德育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各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3、校园活动(校园团队活动、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4、校园文化建设5、心理健康教育6、班主任工作五、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讲解、谈话、讨论、指导阅读)2、榜样示范法3、情感陶冶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评价法(要求:明确目的以理服人;实事求是公正无私;重在发展贵在辩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发扬民主激发参与;多加肯定少做批评)第五章班级与班级管理一、班级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是指按照教育目的,将年龄相似、知识水平相仿、有着共同学习任务的学生组成在一起的同伴群体组织。(特征:成员的相似性,目标任务的一致性,相对的稳定性,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2、特点:是一育人为己任的教育组织;是一个以学习为中心的组织;是一个不成熟但不断成长的组织;是一个社会性的组织二、班级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三、班集体1、概念:它是班级发展的高级阶段。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即把一个松散的群体转变为一个具有班集体特征的健全的班集体,需要班主任、科任老师和全体学生的共同努力。2、发展阶段:松散的群体阶段;联合的班级群体阶段;初级班集体阶段;稳定的班集体阶段;优秀班集体阶段。四、班级管理1、概念:是以班级为载体,在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按照一定的准则,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有效的处理班级内的各项事物,已达到既定目标的管理过程。2、特性:对象的特殊性;不可预测性;及时性;针对性。3、班级管理目标: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促进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指导具体工作,明确班级努力方向。4、班级管理内容:班级的组织建设;班级的常规管理;班级的教学管理。5、理论基础:教师主导理论;学生主体理论;群体动力理论6、主体:班主任、任课老师、学生五、班级管理策略1、特点:管理目标递进化;管理形式多样化;管理操作规范化;管理落实自主化2、基本类型:班级目标管理策略;班级管理的激励策略;班级制度规范策略;班级弹性管理策略。六、班级管理基本方法制度管理方法、民主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方法第六章班主任与班集体建设一、班主任1、2009年提出“班主任要努力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2、角色规范:班主任是班级日常管理和班集体建设的指导者;班主任是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和社区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协调者;班主任是学生成长中的“心灵陪伴者”;班主任应成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导师”3、工作内容:a、全面了解学生(调查法、观察法、档案分析法);b、制定班级工作计划(依据:学校工作目标和工作计划、班级特点和实际情况);c、班级常规管理;d办集体建设;e、个别教育;f、指导班级活动;g、与家长沟通合作;h、班级工作总结与学生“操行”评价。4、班主任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心理品质(乐观的情绪状态,坚忍不拔的毅力)二、班集体1、特征:a、共同的奋斗目标;b、健全的组织机构;c、有效的集体规范;d、良好的人际关系。2、教育功能:a、能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b、能成为学生个性才能发展的平台;c、能实现对学生精神情感的陶冶。三、班集体建设的途径与方法1、班级文化建设:a、通过制定班级目标,形成班级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b、通过美化班级环境,净化班级成员的生活和心灵空间;c、通过创设班级标识,彰显班级个性文化;d、通过发展班级特色,形成班级文化传统2、班级制度建设:a、班规的制定;b、班规的执行。3、班级组织建设:a、班级组织机构的设置;b、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4、整合班级资源:a、整合科任教师资源;b、整合学生家长资源;c、整合社区资源
本文标题:德育与班级管理书本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9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