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薪酬管理 > 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课用分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汉•司马迁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此外他还广泛游览,实地考察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进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自此发愤著《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势、历史条件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横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背景介绍战国后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赵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西临强秦,在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不断攻伐中,首当其冲,自然十分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国内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本课发生在: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渑池战国七雄,秦国最强。对付楚国,无暇顾赵课文共写了三件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和好(负荆请罪)1.缪贤2.肉袒负荆3.秦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4.列观5.礼节甚倨6.睨柱miào姓氏tǎnjù傲慢nì斜看guàn建筑物的一种fǒu同“否”缪公汤镬盆缻渑池左右皆靡不怿mù同“穆”即秦穆公huò古代煮食物的大锅fǒu瓦制的打击乐器miǎnmǐ退却yì高兴避匿相如虽驽舍相如广成传nì躲藏nú愚劣、无能zhuàn招待宾客的馆舍文章思路[明确]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①第1--2段:廉蔺简介②第3--13段:完璧归赵③第14--16段:渑池之会④第17--21段:将相和(负荆请罪)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第一部分:廉蔺简介一、简介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和地位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蔺相如者,缪贤舍人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又为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有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介绍廉颇较详;介绍蔺相如极为简略。一个是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的良将,一个是地位卑微、不为人知的小小食客。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文章开头与一般传记写法相同,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为什么详略各异?第1段介绍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从全文看,这一介绍有什么作用?廉颇:赵国良将,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蔺相如:地位卑微,不为人知。一贵一贱,对比鲜明,为下文这两人的矛盾产生埋下伏笔。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线的词。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蔺相如者,赵人也3.取阳晋,拜为上卿,4.以勇气闻于诸侯第一段廉蔺简介•(1)“者……也”,判断句式•(2)以勇气闻于诸侯:凭借(3)为赵宦者令缪闲舍人是,作为动词重点词句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以他的勇猛善战而闻名于诸侯各国。蔺相如是赵国人,做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译文一第二部分:完璧归赵二、完璧归赵•开端(2-3):•强秦索璧→赵王求使→缪贤举蔺→奉璧出使•经过(4-5):•章台斥秦→持璧胁王→从者归璧•结果(6-7):•毕礼而归→拜上大夫阅读2-3节,翻译以下句子,注意加线的词句1、使人遗赵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欲予秦,恐不可得,徒见欺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句,应为:求可使报秦人。被动名,白白地被欺骗;1、王问:“何以知之?”2、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幸: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3、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宾语前置句,应为:以何知之。省略句,省主语。1.负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2、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3、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蔺相如是通过缪贤的介绍出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烘托、铺垫。阅读第4-5段,翻译以下句子,注意加线的部分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2、璧有瑕,请指示王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4、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5、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6、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7、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2、舍相如广成传3、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从径道亡因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于是,就,副词趁机,介词通过,介词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傲慢、不讲信义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秦国不合礼数: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以城换璧,秦并未占便宜,谈不上胜利,用不着欢呼。秦王表现出对赵使者的轻慢无礼,不尊重外臣,因此相如断定秦王“无意偿城”阅读6-7节,翻译以下句子,注意加线部分。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不如因厚遇之礼毕而归之(引见,延请)(拉)(牵,拉,引申为掉转)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出使结果如何?“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为“渑池之会”伏笔。“完璧归赵”,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表现方法: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完璧归赵出使前出使中回合一:献璧取璧回合二:归璧于赵回合三:廷斥秦王当廷垂询缪贤举荐出使后功成加官秦赵缓和(3-5段)(6-11段)(12-13段)三、渑池之会•开端(8-9段):会前计议•欲会渑池→廉蔺之议•经过(10段):会上斗争•赵王鼓瑟→迫秦击缻→请寿咸阳阅读第三部分,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线部分1、其后秦伐赵,拔石城。2、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3、秦御史前书曰:4、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1、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2、赵王赴会时作好了哪些准备?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3、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秦王:“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蔺相如: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3、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4、“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阅读第四部分,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线部分1、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2、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3、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第十二段•而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宣言曰:•相如引车避匿:重点词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且庸人尚羞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徒以吾两人在也: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徒:只是;以:介词,凭,凭借扬言;今义: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掉转表原因意动用法,以……为羞表比较,和……比,哪个更……因为通过,经由1、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客观原因:廉蔺地位的变化主观原因:廉颇居功自傲、妒忌相如相如如何说服舍人?先采用比较法来说明道理: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自然得出廉颇不如秦王的结论;然后从国家利益的高度说明将相和对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廉颇出身高贵,是赵国的著名将领,曾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在与秦王的斗争中,也曾与蔺相如一度合作,但他有等级观念,容不得“贫贱“出身的蔺相如在官位上高过他,颇有一些虚荣,气量不够大,加上居功自傲,就难免作出偏激的事情来。但他毕竟忠于国家,知错能改,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2.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分析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缪贤——蔺秦王、群臣——蔺廉——蔺有智谋大智大勇国家为重介绍斗争冲突《廉颇蔺相如列传》塑造人物的方法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二、对比映衬,相辅相成三、细节描写,形神兼备写作借鉴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1.三个故事各有首尾,有独立性却又环环紧扣,相互关联。故事以秦赵--蔺廉这一双重矛盾冲突贯穿,以前者为主,后者为次,前者决定着后者,层层推进,引人入胜。内外两重矛盾冲突层次井然有序,外部矛盾缓和了,内部矛盾便激化了,这样结构文章清晰而有力量。2.叙事有波澜,曲折抑扬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为好会,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叙事要有波澜,不能平铺直叙流水帐。就要抓住贯穿于事件中的矛盾冲突,围绕矛盾冲突组织材料。本文的冲突是塑造表现人物形象的必要手段,形象是在冲突过程中展现
本文标题:廉颇蔺相如列传上课用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97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