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翁理花[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总目标中,把“问题解决”作为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并列的课程目标提出,要求问题解决的教学应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始终。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合理地分析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实践操作解决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素质教育的课堂呼唤人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意识的体现。在问题解决的课堂数学中,教师应力求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获得者,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自主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从生活中来一一巧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会学习最关键的一步是首先要在纷繁杂乱的问题情境中捕捉信息,并根据自己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提出合理性的问题。提出问题也就是学习的开始。孩子们能主动地提出一些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开始学会思考,这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学习。如:在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课时,教师在第→个环节以课件出示了“某地区7--12岁男生平均身高折线统计图和某地区7--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的折线统计图”各一张。接着请学生比较这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说一说,某地区7一12岁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在同时增长的过程中有哪些细微的差别。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必须要从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分别找出细微差别,感受到了对比的不方便。从而,有学生就提出: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让我们能够很快,很方便地比较出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呢?由此,自然地引出了复式折线统计图。在这→教学环节中,学生经历了数据的比较分析,强烈地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产生的迫切需要。课伊始,疑己生。把自主权留给了学生,让学生经历了思考,自主地提出问题,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二、在探索中学习一一探讨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习不是简单的由外到内知识的传递,不是复制复印的过程,而是学习者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那么,如何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学习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帮助学生寻找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检验等几个环节,帮助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教师应注重指导学生明确题目中的己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帮助学生分析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其次,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问题解决的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解题方法有综合法和分析法。综合法,即从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出发,逐步推导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分析法,即从问题出发,分析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的思维方法。这两种解题方法,时常相辅相成,交替运用,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分数乘法的《解决问题》时,教师出示例题:“六年一班的航模小组有24人,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美术小组有多少人?”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由关键句:“美术小组的人数比航模小组多”,可以知道是把航模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那么美术小组的人数就相当于航模小组的(1+)。要求美术小组有多少人,就是求24人的(1+)是多少,可以根据己知一个数,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列式为:24×(1+)。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直接地了解学生审题和理解题意的能力,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三、到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即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与现实。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更要注重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培养学生实践4141414141操作的能力。如:在学习了时分的认识后,教师设计了让每一个同学安排好一日学习生活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设计活动中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人人争做时间的主人,从而学会科学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一日生活。考虑到学生小、书写能力较弱的特点,课堂上提供了多种学习活动图片、资料卡供学生选择。学生们饶有兴趣地为专家安排着六一儿童节一天的活动。;一幅幅活动安排表体现出学生们的兴趣和智慧。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精心设计了数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连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四、在学习中创造一一巧妙质疑创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创新是学生学会学习的最高层次。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出发,努力为学生创设有利于探索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好奇,从而使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如:在教学《比例尺》这一课时,课前教师可以带领全班同学测量教室的长和宽,然后要求同学将教室的平面图画在纸上。上课时,教师将学生画的平面图一一贴在黑板上,然后提问:“大家画的都是我们这间长7米,宽5米的教室,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学生们纷纷回答:“因为大家画图的时候长和宽缩小的比例不一样。”“同学们说得对,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说:“应该确定统一的标准。那么画出来的图就会一样了。”“对,像这样,在画图时确定的统一标准,我们把它叫做比例尺。”学生们的好奇心已被触动,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学生就用统一的比例尺画出了教师的平面图。在这一教学环节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巧妙设置,给学生带来了疑问,让学生在参与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学会了新知,解决了问题。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对比例尺有了深刻的理解,建立了良好的知识结构,积极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切实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在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最终实现人入学有价值的数学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参考文献]L、《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实践与研究》匡金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3、《吴正宪与小学数学》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4、《运用探究性教学策略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吴瑞萍,吉林教育)),2011年20期5、解决问题教学策略之我见》王秀玲,新课程中))2011年03期
本文标题: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45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