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说明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供中学生物教师在七年级上学期教学时参考。二、本书按教科书的章节顺序编排。为了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教科书,在本书的开篇安排了《致使用本书的教师》,就教科书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编写方式和教学建议作了说明。在每个单元的开始,都有单元说明。各章都设有本章提示。每一节都由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和参考答案等几部分组成。参考答案包括正文中学生活动讨论题的答案、技能训练的答案和练习的答案等。大多数节后面还附有背景资料。三、本书的主编是朱正威、赵占良。编写人员是朱正威、赵占良、李红、吴成军、王伟光、张怡、王洁、毕晓白。责任编辑是李红。四、为本书绘制插图的有郭威、高巍等。希望广大中学生物教师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做进一步修改。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01年7月致使用本书的教师辛勤工作在教学改革第一线的老师们:你们好!在新世纪的曙光里,我们共同迎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一轮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不同以往。我们作为科学教育工作者,对其中的一些特点应当尤为关注。一是知识经济初露端倪,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需要培养大批创新型的人才;二是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学习化社会的特征日趋明显,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面对时代的要求和挑战,课程的理念和内容需要更新,教学和评价的方法需要改革。当然,教材也需要改革。现在呈现在大家眼前的,就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本教材,谨就本教材的编写指导思想、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编写方式和教学建议作以下说明。编写指导思想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不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知识,因此,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这种认识出发,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1.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学科体系侧重讲述植物、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对植物和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往往还要从低等到高等分门别类地讲述,以求突出进化的脉络。因此几乎是大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的缩写。仅从知识传承的角度说,这样的体系无疑具有优越性:知识的结构比较完整;系统性较强;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等等。然而在当今社会,重知识传承、轻能力培养的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即使在知识传承方面,应当重视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质。传统学科体系的弱点愈来愈突出:知识容量过大,面面俱到,严重挤压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不少内容是从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出发而选取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学生单纯记忆的事实性知识过多,如叶形、叶序、花的类型、花序的类型等,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动物部分和人体部分的内容有一定程度的重复;等等。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一定的理解,又能有较多的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和实践,仅在传统的学科体系内做局部增删是无济于事的,必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新的知识体系如何构建呢?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突出了人与生物圈,教材的知识体系也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构建的:即突出人体和人类活动的内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之所以构建这样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1)人和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2)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人既是生物学的研究者,又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应当通过生物课的学习,更多地了解自身的结构和生理,以及卫生和保健,学会健康地生活,这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4)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按照这样的体系,可以侧重讲述绿色植物和人在生物圈中是怎样生存的,与生物圈的关系是怎样的,而相对减少动物部分的内容,从而在总体上减少知识性教学内容,为探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时间;(5)这样的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人与生物之间、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按照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编排思路,本册教材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三个单元。后面三册将陆续编排以下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增进健康防治疾病、结语──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图1)。图1本套教材的知识框架图教材中具体内容的展开也大都围绕人与生物圈,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进而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例如,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教材不是单纯地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过程、条件和意义,而是从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的角度出发,分成“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两章讲述。2.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观察与思考”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实物,练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如对一些生物或非生物进行比较观察,观察花的结构等。“实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观察植物细胞”、“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等。“调查”旨在倡导走出课堂,到大自然或社会中去,就某个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进行调查,培养实践能力。如“调查校园、社区或农田的生物种类”、“调查当地或我国某地的植被状况”等。“探究”旨在让学生参与和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等,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等。应当说明的是,探究是一种有多侧面的活动。教材中所安排的探究,既有较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也有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某些侧面的活动。探究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既有实验的方法,也有观察、调查或测量的方法,这要根据探究的课题来确定。此外,教材中并非只有标为“探究”的活动属于探究,有些观察和调查活动同样是探究,如“观察种子的结构”、“调查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等。“资料分析”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图文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先说结论,后举实例的写法,让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讨论,自己得出结论,以期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探究”和“课外实践”,旨在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探究和实践,大多需要在课外完成,但是教师也应当提供机会让同学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同其他栏目相比,这两个栏目中的活动给学生以更大的自主性,教材中没有给予明确的提示或指导。“技能训练”是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技能而安排的练习性栏目,每个“技能训练”侧重训练一种探究技能。例如,有的训练“提出问题”,有的训练“作出假设”,有的训练“解读实验数据”,有的训练“推理”,等等。“模拟制作”和“设计”等栏目,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有益的。3.注重科学方法教育教材结合有关活动介绍了观察、实验、调查和资料分析等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教材中明确写出这些方法性内容,意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注意领悟、总结和应用这些方法,而不是让学生当做教条来记忆。4.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改变以往将实验依附于知识内容的做法,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维和操作技能要求较低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生物,阅读和分析有关资料等,后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如制作和观察切片或装片、设计并完成探究性实验等。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的探究活动中,大致是先安排明确问题、假设、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的探究,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再安排由学生设计部分环节的探究;最后安排要求学生进行全过程设计的探究,让学生练习从问题到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然后实施探究方案,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对自己已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这种梯度化设计将在不同水平上循环。技能训练也是如此,先安排简单的观察、比较、测量、计算等,后安排需要较多逻辑思维的分析实验结果、解读实验数据、推理等。后面各册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对探究技能的要求还将逐渐提高。5.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重视科学探究,并不意味着否认知识的价值。知识、技能和方法都是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有同等的价值。有的知识可能仅仅是专门人才需要掌握的,有的知识则是大众都需要掌握的。有的知识会较快过时,有的知识则具有较长的时效性。有关研究说明,教学内容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相关性越强,其时效越长,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越高。因此,本教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这样做还有一种意图,即减少知识内容分量,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例如,关于被子植物,删掉了现行教材中根、茎、叶的形态,花的类型,叶序,花序等内容。关于根,一是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介绍了根尖中有不同的组织,这些组织是由分生组织的细胞分化形成的;在《植株的生长》一节,介绍了根是如何生长的;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安排了“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等内容。关于茎,则主要让学生理解以下内容:茎是枝条的组成部分,枝条是芽发育成的;茎具有适于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结构──导管和筛管。关于叶,则主要让学生理解叶片适于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结构,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及其在生物圈中的意义。关于花,主要让学生理解花适于传种接代的形态结构特点。6.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知识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普通公民应当具备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中这方面的内容有所增加。教材还对近年来的生物科学成果做了适当介绍,如克隆哺乳动物、转基因生物、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有些列入教材正文,有些则供学生课外阅读。编写方式教科书首先要让学生爱读,这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基础。教科书还应当给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探究提供较充分的空间,也应当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留有余地。从这些认识出发,本书在编写方式上有以下特点。1.探究指导的写法力求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探究”的开始部分,先呈现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作出假设这一环节,指出作假设的依据,或者描述有关情境,让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出假设。在制定计划这一环节,有的探究项目是在引导学生分析所提出的问题和假设的基础上,提供供学生参考的探究计划;有的探究项目是提出如何制定计划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理清思路,抓住制定合理的探究计划的关键所在。在收集证据、得出结论等环节,则提示学生如何收集证据,观察、记录和整理探究结果,通过分析结果与假设之间的关系,得出结论。对相当一部分探究活动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不做
本文标题:初中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参考用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6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