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课程类别: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3.教学队伍情况3-1人员构成(含外聘/兼职教师)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教学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实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知识结构:教师队伍中4名教师所学专业涵盖物理教育、理论物理、生物物理等学科专业,不仅具有较扎实的物理教育基础,而且符合学科交叉和前沿性的要求,知识结构合理。年龄结构:4名老师年龄在35~45岁之间,其中2名老师为40以下的青年教师,2名老师在40以上,是一支既充满活力又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学缘结构:4名老师毕业于三所不同的院校,其中2位老师毕业于师范院校,具有较强的教育研究基础,另1位老师毕业于综合性大学,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背景,课程负责人在美国留学多年,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师资配置: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均参加实践教学环节,均衡配置教学各环节的师资力量,使师生比例达到较合理的水平。理论课的师生比例为1:30,专题讨论课的师生比例为1:20,实验课的师生比例为1:10。23-3教学改革与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教学改革1、改革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按统一框架进行建设和教学,按照学生专业特点,在理论物理课程体系内,设置具有学科特色的实验进行教学。2、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将方法,工具、内容和媒体通过交织的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高教学的效能和质量,3、课题组教师申请多个教改项目,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教学研究成果1、毛细现象的谐振子模型,广西物理,1/2,2006。2、毛细作用的变分法理论,大学物理,2/4,2009。*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34.课程描述4-1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含开设时间,开设轮次,课程属性,授课对象,是否获得过荣誉称号(如国家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课堂平均教学规模,留学生比例。《大学物理》是我校为本科生设置的一门基础课程,该课程在我校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大学物理》的每次调整、改革和建设,都融入学校教学改革的整体环境。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物理从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改革。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农业院校大学物理教学体系。1、1984~1990年:这个时期大学物理的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为一门学科。理论课教学内容以经典的热学、流体、光学等为主体,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相对陈旧。课堂上主要以教师黑板推导和演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物理实验开设了力、热、电、光等方向的经典物理实验,实验内容以观察、演示为主。由于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通常3~5名同学使用一套实验器材,教学效果不理想。2、1991~2003年: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物理》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在此基础上成立了物理系,引进了硕士以上学位的年轻教师,承担了全校物理教学工作和基础科研的任务。实验室面积进一步扩大,一些先进的实验仪器开始投入使用,实现了每个学生一套仪器,实验教学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3、2004~至今:为了充分体现大学物理课程中,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各自特色和基础性作用,将大学物理一门课程分成《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两门课程。在长期的理论课程教学实践基础上,形成了面向农业专业和工学专业的两种体系的教学,收效明显。实验室的建设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2006年实验室被评为江苏省示范中心。在省领导的支持下,实验室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开设了开放性实验、演示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等多个实验体系。随着具有博士学位的年轻教师的加入,课程在教学理念强调理论知识的运用、理论学习与实验技能的融合;在教学方法上将教学内容延伸到学生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时课程也初步尝试开展网络教学,加强教与学的联系,实现教师和学生好自己的顺畅沟通。4-2理论课教学内容44-2-1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培养定位与目标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坚持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立志于培养在基础、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适应现代化需要的研究性人才。学校农科类专业的学生中较多的来自于农村和少数名族地区,毕业后主要向农村就业;理工科类的学生主要来自于中小城市或发达城镇,就业面向城市。学校留学生大部分来自于欠发达国家,以农学、环境、食品等专业为主。《大学物理》课程不仅是理工农林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而且也是培养大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的素质课程。作为农业院校非专业普通物理教程,《大学物理》课程给学生展示了科学的自然观、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学会如何运用和驾驭知识,在掌握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探索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4-2-2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序号知识模块学时分配合计讲授讨论习题360绪论物理学发展与应用0.5000.51-1理想流体的稳定流动理想流体模型0.5000.5稳定流动的理解与描述0.5000.5连续性方程0.5000.51-2伯努利方程伯努利方程的分析0.700.31.0伯努利方程的应用0.50.501.01-3粘滞性流体的流动牛顿粘滞定律0.5000.5流体的湍流0.5000.5泊肃叶定律0.5000.5章末总结与习题0.500.51.01-4斯托克斯定律及应用斯托克斯定律及应用0.20.300.52-1液体的表面张力液体的表面现象与表面张力1.00.51.02.02-2弯曲液面附加压强附加压强的产生及球形液面附加压强的分析0.700.31.02-3毛细现象0.50.20.30.5章末总结与问题讨论0.30.200.53-1电路的基本物理量电路的基本物理量1.0001.03-2基尔霍夫定律基尔霍夫定律0.800.21.053-3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电路中电势的计算0.5000.5惠斯登电桥与电势差计0.5000.53-4温差电现象与跨膜电势差温差电现象0.5000.5跨膜电势差0.30.200.5章末总结与习题0.500.51.04-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特征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0.5000.54-2正弦交流电矢量图解法旋转矢量表示及应用0.5000.54-3正弦量的复数表示复数表示及欧姆定律1.0001.04-4R、L、C单一参数正弦交流电路R、L、C单一参数正弦交流电路分析1.0001.04-5R、L、C串联的正弦交流电路R、L、C串联的正弦交流电路分析0.600.41.04-6R、L、C并联的正弦交流电路R、L、C并联的正弦交流电路分析0.600.41.04-7电路的谐振串联谐振与并联谐振1.0001.04-8交流电路的功率和功率因数单一元件电路的功率分析1.0001.0R、L、C电路中的功率及功率因数0.60.20.21.0章末总结与习题0.500.51.05-1简谐振动简谐振动的描述1.0001.0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表示0.500.51.0简谐振动的合成0.5000.5简谐振动的能量0.5000.55-2平面简谐波简谐波的产生及基本概念1.0001.0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0.500.51.0波的叠加和波的干涉1.0001.06-1光的干涉相干光及分波阵面法干涉实验0.800.21.0分振幅法干涉实验1.0001.066-2光的衍射夫琅禾费单缝衍射0.70.301.0光栅衍射0.5000.5圆孔衍射及光学仪器分辨率0.5000.56-3光的偏振光的偏振0.50.30.21.0章末总结及习题0.500.51.04-2-3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各章节重点、难点:第一章流体的运动重点:1.连续性原理、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2.粘滞流体的流动3.斯托克斯定律及其应用难点:1.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2.泊肃叶公式及其应用第二章液体的表面现象重点:1.表面张力的现象2.表面张力系数的测定3.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强4.毛细现象难点1.表面张力的微观本质2.球形液面的附加压强3.毛细现象应用第三章直流电重点:1.基尔霍夫定律2.基尔霍夫定律应用难点:1.基尔霍夫定律应用2.复杂电路分析第三章正弦交流电重点:1.正弦交流电的基本特征量2.电阻、电感、电容串联的正弦交流电路3.功率因素4.串联谐振难点:1.正弦量的复数表示2.电阻、电感、电容并联的正弦交流电3.并联谐振第五章振动与波重点:1.简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简谐振动的圆频率、频率和周期;简谐振动的振幅、位相和初位相;简谐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旋转矢量;同方向振7动的合成2.平面简谐波的波方程;波的能量,能量密度和能流密度;惠更斯原理,波的衍射;波的叠加,波的干涉。驻波,半波损失难点:1.谐振动的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谐振动的速度和加速度;旋转矢量。谐振动的能量;同方向振动的合成2.平面简谐波的波方程;波的干涉第六章光的波动性重点:1.光程、双缝干涉、等厚干涉2.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单缝夫琅禾费衍射、光栅衍射3.线偏振光的获得方法和检验方法,马吕斯定律难点:1.光程差(特别涉及半波损失)的计算2.光栅方程及缺级公式的有关问题重点和难点的解决办法:1、针对性设计教学活动,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2、针对教学难点,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习重点,从重要原理的引入、分析以及应用全方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3、针对教学难点,要尤其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针对不同的知识难点,恰当引入较为直观的图像、视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4-2-4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1、组织专场讨论课和课后讨论,有针对性的在每章结束后布置一些思考题和讨论题,让学生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课堂讨论和课后讨论。2、学生上台讲解,在适当的时候,布置一些课程内容,让学生经过自己备课,自己制作ppt,自己上课。3、撰写课程小论文,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选择与本课程有关的题目,经过充分查阅资料,做必要的调查或动手做实验等准备工作,最后写成小论文。经过以上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年来共组织专场讨论4多次,撰写小论文50多篇。通过这些教学实践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①加深了对内容难点的理解;②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有利于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4-3实验(践)课教学内容4-3-1课程设计的思想、效果以及课程目标一、物理实验课程设计思想物理实验课程的设计,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知识技能学习与能力培养并举。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技能特点统筹安排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把学生的实验技能及科学素养的提高渗透到物理实验课程学习中。实验内容需要兼具了系统性和难度的递进性。实验指导方法上即要有必要的指导,又要有让学生探索的空间。在实验技能上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与精确,既要敢于尝试有要确保安全等。最终实现物理实验课程的基础课地位,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实验课程学习乃至共走奠定8良好的实验基础。二、物理实验设计的效果物理实验内容设计适应了农业院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要求,实现了实验与理论相辅相成的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体现了基础性、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方法容实现了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于一体,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三、物理学实验课程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对物理量的测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及基本技能,能运用物理原理、物理实验方法研究物理现象和规律,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2)培养和提高学生从事科学实验的素质。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不怕困难、主动进取的探索精神,遵守操作规程、爱护公共财物的优秀品质,在实验中互相协作、共同探索的协同心理。(3)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实验的能力。包括自学能力、动手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简单设计能力等
本文标题:精品课程申报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69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