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教育改革中国教育改革的发展•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建国初的教育历程•教育改革的现状中国近代教育改革19世纪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人开风气之先,排除顽固守旧势力的干扰,成功引进西学,推广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压力,对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1901年,刘坤一与张之洞联衔上凑提出“兴学育才”、改学制、变科举、立学堂,仿日本学制。1902年8月15日,清廷颁布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钦定学堂章程》,称为壬寅学制。由于该学制制定仓促,公布后遭到诸多批评,因而未能实施。1904年1月13日,清廷颁布张百熙等人重新拟定的《奏定学堂章程》,称为癸卯学制,为中国第一个由中央政府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法定近代学制系统,标志着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确立。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诏宣布自次年起,科举制度废止。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式学堂。1909年,地方科举考试停止以后,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这一根本性转变,为后来风起云涌的辛亥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造就了大批思想进步锐意创新的宝贵人才。此后,新式教育在中国各地得到迅速发展。建国初的教育历程一、建国初17年的教育历程(一)1949年---1952年•接管和改造旧学校,掌握学校的领导权•改革旧学制、颁布新学制,实行全日制学校、干部学校、业余学校同时并举的三轨制,为工农特别是工农干部提供受教育的机会;•所有设施都向工农劳动人民开门;•清理教师队伍,对教师进行思想改造•对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以便更切实际地为经济建设的需要服务。这一过程大致到1952年底结束。(二)1953年~1957年•学习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国民教育制度的原则(三)1958年~1965年•1958年开始抛弃苏联的教育模式,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体现中国人未来社会理想的教育模式。•1958年9月,提出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与当时“大跃进”的形势相配合,全国高校、中专校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迅猛增长。农民在田间参加扫盲学习(50年代)青年共产党员李招娣在一间农具仓库里给乡亲们上识字课(1957年)1965年学校数比旧中国最高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所1947年的1.1倍67.4万人1947年的3.3倍中等学校80993所1949年的14.1倍1432万人1946年的6.9倍小学1681000所1949年的4.9倍11626.9万人1946年的3.9倍《新中国头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中国所进行的素质教育除受国际趋势的影响,更重要的还具有内在独特的文化连续性。中国在素质教育名义下所进行的改革,实际上解决的都是供求矛盾问题。在建国初期,中国就确立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教育方针。由于教育向广大工农群众开门,翻身得解放的工农群众都希望能走进校门。然而,当时的学校数量有限,所以希望受教育人数的无限性和国家所能提供的学校数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刘少奇在调研的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的政策,即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而且还扼制了轻视体力劳动的不良风气。随着入学机会的增加,学成者要求升学与上一级学校数量有限之间的矛盾又重新凸显,当时国家还无力解决这一继发性的矛盾,因此就导致了为了升学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状况。片追搞了没几年,就被文化大革命运动淹没了,上山下乡,向工农学习代替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文革后高考制度的恢复,又重新燃起了莘莘学子的求学热望.累积了十年的青年要一次性地拥入大学的门槛,其竞争之激烈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片追又一次成为学生的选择。严峻的片追局面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85年国家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的政策,即扩大中等教育层次中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普通教育的数量。国家期望通过学生分流来缓解升学压力。但是,由于职业教育的出口只能就业,普通教育的出口就是升学,所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就演变为升学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双轨体制。尽管这一政策在实践中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甚至一些地区的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在校生比例达到60:40左右,但毕竟高校招生人数有限,而且随着中国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所导致的中等教育人数总量的增加,普通教育内部的竞争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加激烈了,其重要表现就是由片追转向应试。一时间,应试教育成为社会口诛笔伐的对象,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界倡导的新目标.高等教育供给不足是素质教育难以前行根本原因所在。在经过多年的讨论之后,教育部终于痛下决心,于1999年作出高校大扩招的战略决定,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问题。教育改革的现状2010年5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至2013年,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三年的时间节点。这一年,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最强”改革让高考“指挥棒”发生方向性改变:“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将逐步取代“一考定终身”制度。而2014年,将是教育改革配套政策和具体制度密集出台的一年。“招考分离、多次选择”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其中,“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将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多元录取”取代“分数至上”“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是2013年教改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具体配套措施给学生人生带来的机遇令人期待。“我有一位同学特别喜欢学习外语,初中就已经能用意大利语、日语、俄语进行基本会话,升入高中又在自学法语,但他的学习成绩不好”,高一学生陈佳告诉记者,在了解了考试招生制度发生的变革后,他想:“如果老师在综合评价中写上他擅长外语口语,说不定他会被某所大学录取!”谢谢!以上为今天所介绍的所有内容
本文标题:中国教育改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698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