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美国陆军AAR运用之研究
美国陆军AAR运用之研究一、「术后分析」(AfterActionReview,AAR)1系针对某一特定计划、任务及训练流程之后,运用科学的方法,研讨过程中的疏失及精进作为,以达到组织学习及知识管理的工具。二、美陆军AAR发展系以「作战后晤谈」及「绩效检讨」为基础,为达到AAR最大效果,并分为「计划」、「准备」、「执行」及「运用」等四个阶段。三、AAR运作可采「正式」与「非正式」方式,视部队层级、参与人员多寡、可用时间、资源等而定。四、于战训资源限制日增,战况变化更加剧烈之未来,AAR运用得宜,可减少训练成本,增大战力。关键词:AAR、术后分析、作战后晤谈、绩效检讨前言「术后分析」是美陆军每次完成训练或任务后的检讨方法,以帮助部队在行动中反思及学习的方法与机制。换言之系针对某一项目、任务或训练流程之后,运用科学的方法,研讨过程中的疏失及精进作为,以达到组织学习及知识管理的工具,也是美陆军当今执行最有经验及实质成效之制度。其使用「术后分析」的行为科学模式解决许多问题,透过结构化、有目的对谈、打破层级的藩篱,并迅速反映至行动中,使其以最佳效率及实质成效达成下一次任务的执行2。为更深入检讨其运用情形,本文先就发展沿革、运作方式及运作实例之研究,使军队了解如何将其运用于工作实务,期能提供国军相关部门参考,藉以提升整体战力。术后分析发展沿革美陆军于1970年代即已引入此一制度,最初是陆军国家训练中心运用于模拟战争中获取教训及经验的机制,后来此项机制经过十多年的时间逐渐融入美陆军部队文化。其内涵在发展过程中,也因为仿真技术及计算机科技的进步而相对的有所提升。过程概可区分概念萌芽、技术发展、计算机网络辅助、模块化及标准化等五个时期3。一、概念萌芽时期(1970年前)AAR概念萌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前身就是记录作战过程的「作战后晤谈」及评估指挥官或部队表现的「绩效检讨」等为基本概念。前者系战史学家兼军事记者马歇尔(SamuelL.A.Marshall)为了正确记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场史实,发展出一套还原事件发生经过的方法4。他与同事运用「问题设计」,「引导」受访人员还原战争过程等方法获得极好的效果,所以至今仍是从事历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中对问题的「设计」与「引导」就是整个检讨方法的关键技术之一5。另一影响其发展者为「绩效检讨」,从前的作法通常是上级指导员于演训结束后,主观评断成效,并对单位提出指导及检讨,其内容通常以「否定及批评」为主,所以造成与会人员对上级指导员的批评产生怨愤6。因此到了1970年代初期,「绩效检讨」已被视为无效率的绩效反馈方法,并与单位达成提升绩效的目标背道而驰。而「绩效检讨」的做法正也提供此一制度概念发展时极力避免重蹈其覆辙的负面教材。所以在发展时,其流程设计着重于在非处分及责罚的氛围下,大家共同客观公正的讨论事件发生经过,达到策进精进作为,提升单位绩效的目标。所以上述一正一反的技术,便成为AAR设计的基础概念并逐渐为人接受。二、技术发展时期(1970年代)根据前述之基础概念,在此时期发展出各种记录及分析工具的仿真系统。1970年代初期美军为检验系统功能可靠性及评估组合训练的成效,术后分析的概念因应而生。因为美军发现运用其「正确、客观的还原系统」检验学习成效,是提升训练效果及策定改进措施最重要的关键。为达此目的而发展出仿真系统各种记录及分析工具,以使整个过程更加客观与公正,这些工具发展的同时,也使得AAR的技术同步提升。如1973年陆军研究学院(ArmyResearchInstitute,ARI)发展出适合步兵小部队作战训练的「班作战演习仿真系统」,进而延伸发展出结合装甲及反装甲班、排级单位之产品,AAR也在此时导入验证上述两个系统之效能7。三、计算机网络辅助时期(1980年代)1982年计算机辅助的「多功能整合雷射接战系统」研究成功后8,美国国家训练中心的AAR研究小组发现该系统可以管控演训及搜集数据的「多功能整合式仪器系统」、训练精良的假想敌部队及专业之观察员及状况管制员,这两者之整合可使状况之发布与作战阶段之管控更为合理,亦使参训之指挥官与部队之决心与处置得以更真实之呈现。另外1980年代网络仿真技术的发展,亦刺激AAR的发展及精进9,其主要影响如下:灱网络仿真(SIMNET)强大的信息搜集能力,可提供实施检讨时所需的大量信息;牞计算机网络仿真技术使单位可重复操作同一课目,得到磨练与实作之经验,以做为改进之依据;犴网络仿真的监看系统可透过网络信息搜集、处理及存取做为检讨时使用之依据,可避免人员口述事件经过之误差;犵计算机可提供图表及统计分析记录,能够得到多方面之参考资料。此一制度之技术已初具雏形,但是仍未广泛运用于各阶层部队,偏重于检验项目成效。综合来说1980年代「美国陆军研究学院」为肆应各种不同的训练环境及仿真系统,所发展的AAR指导手册,包括1979年之仿真训练(REALTRAN)、1982年之多功能整合雷射接战系统(MILES)、1983年之原驻地野外演训、1986年之陆军作战训练仿真系统(ARTBASS)及顺应C4训练所发展之训练分析及回馈系统(TrainingAnalysisandFeedbackSystem,CTAFS)等。四、模块化时期(1990年代)1990年初期美国陆军研究学院为仿真基础训练系统发展出一套模块化方法,称为结构式训练(StructuredTraining),其主要特征包括聚焦于所选择之重点课目、标准化演训管制、标准化数据搜集及标准化训练器材。在结构式训练中,该方法不仅是训练后学习的工具,更是提供发展结构式训练各种场景的基础。在结构式训练中不论观察员、状况管制员或主持人,透过标准化的过程,都较以往更能掌控演习的发展,相对亦能完成更周全的「术后分析」计划及准备10。换言之,是针对参训单位之任务与特性采取重点式之模块化训练,使参训之指挥官、幕僚及部队能于有限之时间内,完成其执行任务所必备之技能与素养。五、标准化时期(1995年迄今)尽管各时期检讨的内涵随着训练环境的改变而不断演进,但其目的、架构、执行方式等核心概念并无差异11。所以陆军国家仿真中心从1995年开始发展结构化及标准化「术后分析」程序,其目的是建立一套适用于各种模拟训练、实兵演练及系统验证的标准化程序,其中包含将实施方法、信息搜集及情境显示予以标准化,并运用于各种训练环境、设施条件及组织层面,藉制式化之程序及步骤,使AAR更容易执行及普及化运用。综观美陆军AAR之发展过程,系以「战后晤谈」(interviewaftercombat)及「绩效检讨」(performancecritique)为基础,接着于模式仿真时代同步发展AAR之运用及各式专用AAR程序,进而发展出结构化、标准化之程序,以求适用于各种模拟训练环境、不同设施条件及各种组织层面。使得美陆军演训透过AAR标准化之作业程序,获得更有效的训练成效。美陆军AAR运作方式欲了解美陆军运作之方式,可从AAR之形式区分、阶段划分及结构化步骤等切入探讨。分述如下:一、形式区分依据美国陆军训练准则「术后分析」可区分为「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形式12,两者不同之处在于正式的需要较多之资源及先期的计划,并须事先完成辅教器材、训练场地及支持人员的协调及准备;非正式的(通常用于单兵、伍、班、排),则仅需较少之准备及计划,其区别(如表一)。灱正式的「术后分析」正式的「术后分析」需要较绵密之计划与准备(例如场地侦察及选择、辅训设施协调、观察员及管制员之遴选与训练),所以美陆军于策定训练计划的最后阶段,同时完成正式之检讨执行计划(演训执行前6~8周)。正式检讨执行过程中,主持长官于引导讨论时,通常置重点于训练相关事件之讨论;并于最后总结时,将检讨过程中所讨论出来之单位优、缺点及精进作为予以重述,以达到整个组织学习之效果。牞非正式的「术后分析」非正式的「术后分析」运用于排级以下单位,或各项资源无法支持实施正式的「术后分析」时。排级以下非正式AAR不需要太多的计划及准备时间,可以直接于训练结束后立即实施,是单兵及排级以下小部队自我学习、成长的最佳工具,也是奠定较高层级演训或战斗之基础。二、阶段划分「术后分析」的程序包含计划、准备、执行及运用等四个阶段。为发挥其最大效果,主持人于会议前完成计划并实施预推。主持人需于计划阶段指定观察员及状况管制员职责,规划所需时间及场地。计划及准备的绵密及深入程度视所将执行之形式(正式或非正式)及可获资源而定。表二为术后分析四个阶段的行动项目。三、结构化步骤在四个阶段中,参训的官兵仅参与「运行时间」,其他阶段均由AAR小组负责,运行时间亦为整个过程中最核心的一环。美陆军现行的机制,为了能于计划及准备阶段针对该训练过程发掘关键事件、研拟如何引导讨论,并期能于运行时间透过集体讨论,将问题得到合理可行的解决。美陆军将其机制运作的过程及引导进行的内容,建构成一结构化的步骤及模式(如表三),使其过程得以聚焦并顺利进行。表三为一标准完整的AAR机制结构化步骤表,美陆军在其平时进行演训后集体讨论的过程中,可简化归纳为四个程序步骤,根据美国军队的经验,每次大约1/4的时间用于讨论前两个问题,1/4的时间用于第三个问题,一半的时间用于第四个问题。四个问题分别说明如后:灱第一个是关于「意图」的问题:原本的任务及目的为何?本阶段重点是团队的成员必须对其任务目的和训练标准取得一致的认同,否则就失去共同评估执行成效和检讨计划与结果之间差异的基础。在军队实务中,任务目标及目的通常被定义得非常明确,包括三个必要元素,即「关键行动」(如攻击中前进的坦克)、「执行行动时的条件」(如在夜间、距离2,000码以内的范围,越野速度每小时20哩)及「可接受的行动标准」(如命中率不低于80%)。从以上的实例,使得评估训练目标与执行成效之间的差异变得有所依据。而从另一层面而言,亦有助于避免术后分析时的困惑和模糊焦点13。这也是团队成员在执行AAR时必须了解的第一个问题。牞第二个是关于「事实」的问题:实际演训中发生了什么情况?此阶段重点在于要求AAR参与者,就任务执行中实际发生的状况取得一致的看法。但通常参与任务的小组成员,所描述的「事实」很难取得一致的看法。为弥补此种可能的缺失,美国国家培训中心则透过三个不同的角度,客观采集信息以获取相对事实。这三种角度分别是:「观察员及管制员」、「仪器测量」、「录音或录像」。所谓「观察员及管制员」通常是具有丰富经验及熟练的人员,他们在整个演训过程中一直跟随着指挥官。以美陆军经验,在一次有4千人参加的演习中,需要派出的「观察员及管制员」大约为600名。而这些「观察员及管制员」在部队服役的时间和军阶都要略高于他们正在观察的指挥官,因此当大家就事实及意见发生分歧时,他们能够有效地做出裁决并引导正确地进行AAR。而使用仪器和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为信息的客观性提供额外保证。如在车上安装微处理器,可以记录下车辆的确切位置以及移动路线;另外利用复杂的激光技术,记录武器在何时、向何处开火以及命中与否。同时在培训中心的所有关键位置上,都装有摄影机,可以记录军队的移动。这些录像忠实记录当时的状况,为AAR提供无可争辩的证词。因此,为了让任务小组在事件中记忆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事件一结束,AAR就必须马上开始,最好在当天进行。同时应该尽可能地包括所有的关键参与者、中立的第三方观察员,以及全体工作人员和支持单位成员,甚至是更高层级的指挥官。参加者应该就一些解决争议或分歧的机制取得共识,并确保不因出现分歧而停止讨论。一旦事实确定下来,就可以开始进行AAR的流程,美国军队坚持要求每个AAR流程都要花1/4的时间,来讨论第一及第二个问题,这是非常关键的措施。通过这两个步骤,提高确保讨论更加踏实而富有成效的机会14。犴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这些情况?此一阶段的目标是找出导致成败的潜在原因。如一支装甲部队预计在某个时间点到达一个关键的检查站,但是却迟到20分钟─是什么导致他们迟到?一个侦察兵被派出去侦察北面的某个位置,但最后却向东偏离1公里─他为什么会迷失方向?一个指挥官计划和
本文标题:美国陆军AAR运用之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36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