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材料一〕明清北京城的布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都城以宫室为主体的规划思想。它继承过去传统,以一条自南而北长达7.5公里的中轴线为全城的骨干,所有城内的宫殿及其他重要建筑都沿着这条轴线,结合在一起。这条轴线以南端外城永定门为起点,至内城正门的正阳门为止,建造一条宽而直的大街,两旁布置两个大建筑组群:东为天坛,西为先农坛。大街再向北引延,经正阳门、大明门到天安门,则是为全城中心的皇宫作前引。在大明门与天安门之间,有一条宽阔平直的石板御路,两侧配以整齐的廊庑,称千步廊,廊的外侧,隔着街道建有东西向的衙署多所。天安门前的御街则横向展开,在门前配以五座石桥和华表、石狮,以衬托皇城正门的雄大。进入天安门、端门,御路导入宫城。体量大小不同的宫殿建筑集结在这中轴线上。宫城后矗立着高起约50米的景山,表现出中轴线的部署发展达到最高峰,也是突出全城的制高点。在景山之后,经过皇城的北门──地安门,最后以形体高大的钟楼、鼓楼作中轴线的终点。这种布局使宫殿苑囿占据了全城的中央部分,虽然满足了统治阶级附会古代制度和便于进行统治的要求,但严重地妨碍了全城东西方向的交通。由大清门到景山,主要建筑完全位于轴线上,严格地保持对称布局,这对于统一建筑群的艺术面貌起了一定的作用。至于明清故宫的空间组织,由大清门到坤宁宫,中轴线上共有八个庭院。它们形式不同,纵横交替,有前序,有主体。从大清门到天安门以千步廊构成纵深的庭院作前导,而至天安门前变为横向的广场,通过空间方向的变化和陈列在门前的华表、石狮、石桥等,突出了天安门庄重的气象(图157)。天安门至午门,以端门前略近方形的庭院为前导,而端门和午门之间,在狭长的庭院两侧建低而矮的廊庑(朝房),使纵长而平缓的轮廓衬托中央体形巨大和具有复杂屋顶的午门,获得了很好的对比效果。太和门前广阔的矩形庭院是前三殿的前奏。乾清门前狭长的横向庭院则给人以空间变化中一个关捩的感觉,表明外朝部分已经结束而将进入另一性质的空间。在这些空间中,前三殿和后三宫两组庭院的宽度比例为2∶1,建筑形制大体类似而体量有差别,这种处理加强了二者间的统一,同时表示它们在整个建筑群里具有密切关系。此外,故宫另外的许多小庭院轴线都与主轴线平行,并且与主要建筑具有密切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刘敦桢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材料二〕就全局之平面布置论,清宫及北平城之布置最可注意者,为正中之南北中轴线。自永定门、正阳门,穿皇城、紫禁城,而北至鼓楼,在长逾七公里半之中轴线上,为一贯连续之大平面布局。自大清门(明之“大明门”,今之“中华门”)以北以至地安门,其布局尤为谨严,为天下无双之壮观。唯当时设计人对于东西贯穿之次要横轴线不甚注意,是可惜耳。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材料三〕北京在部署上最出色的是它的南北中轴线,由南至北长达七公里余。在它的中心立着一座座纪念性的大建筑物。由外城正南的永定门直穿进城,一线引直,通过整个紫禁城到它北面的钟楼鼓楼,在景山巅上看得最为清楚。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城市有这样大的气魄,能够这样从容地掌握这样的一种空间概念。更没有第二个国家有这样以巍峨尊贵的纯色黄琉璃瓦顶,朱漆描金的木构建筑物,毫不含糊的连属组合起来的宫殿与宫庭。紫禁城和内中成百座的宫殿是世界绝无仅有的建筑杰作的一个整体。环绕着它的北京的街型区域的分配也是有条不紊的城市的奇异的孤例。当中偏西的宫苑,偏北的平民娱乐的什刹海,禁城北面满是松柏的景山,都是北京的绿色区。在城内有园林的调剂也是不可多得的优良的处理方法。这样的都市不但在全世界里中古时代所没有,即在现代,用最进步的都市计划理论配合,仍然是保持着最有利条件的。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材料四〕图紫禁城中轴线建筑剖面图于倬云:《中国宫殿建筑艺术》〔材料五〕任何艺术作品,突出重点是予人深刻印象的表现方法。紫禁城中轴线上的建筑安排不仅在体形、轮廓、装饰等方面极为重视,而且运用抑扬顿挫的手法,把建筑布置出美的旋律与节奏。当人们沿中轴线漫步观赏时,从低沉旋律的大明门到外金水桥豁然开朗时,犹如宫殿建筑的序曲;从承天门到午门则成为高昂旋律的第一乐章;从内金水桥到三大殿是乐曲旋律的第二乐章;从乾清门到御花园是乐曲的第三乐章,从玄武门到万岁山则为乐曲的尾声。570年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已然具有音乐般的优美韵律。紫禁城建筑群就是一曲凝固的音乐。设计者把外朝、内廷以及序幕、后屏组成一体,在这一组空间组合艺术中,在步移景迁的欣赏过程中,体现出抑扬顿挫、富于变化的韵律美。故宫中轴线的设计技巧,体现出古代建筑师深厚的美学造诣。紫禁城宫殿是中国古代美学在建筑中深刻而完美的体现。于倬云:《紫禁城始建经略与明代建筑考》【解读】北京故宫最明显的建筑特点是以单座建筑为基础,分散排列,组合成建筑群。虽然是单栋分开布局,却它们彼此并不是孤立独处的,而是彼此呼应,在总体立意统一的前提下又呈现出变化,从而塑造出整体的美。这是一种“统一中有和谐,和谐之中又有变化”的艺术境界。这一卓越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轴线的设置。前面所说的紫禁城的总体立意当然是突显皇权,极力渲染“唯我独尊”的天子尊严。北京城及紫禁城的布局通过强化了中轴线,从而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立意目标。要想真正理解、领略北京及故宫的建筑之美,理解它的中轴线是核心。紫禁城的中轴线和北京城的中轴线是结合在一起的,从一进外城南门就开始了,即经永定门向北,经前门、大清门、横穿长安街,然后是天安门、端门,从午门进入皇宫后,先是外朝三大殿,再内廷三殿、御花园,出神武门至景山,最后以钟楼、鼓楼作终点。有人把这条轴线概括为三部分,由永定门到大清门相当于导引,由大清门到神武门基本上是皇宫部分,所以是主体,出神武门经景山到钟楼、鼓楼为收束。可见,这条轴线本身的布置也是非常讲究主次分明、“韵律”起伏的。无论是紫禁城内,还是整个北京城,所有重要的建筑都被建置在这条近8公里的纵长轴线上,而其他次要建筑则尽量对称地分布在其两侧。轴线上的建筑雄伟、豪华,代表皇权,四周建筑作为它的烘托和陪衬,在建筑形制、装饰等方面都要相对降低一些,我们说,建筑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反映,宫殿建筑尤其如此,宫殿也是封建统治的工具之一,通过中轴线强化皇权,强化高度的封建中央集权,当年明代的建筑匠师们确实成功地达到了这一目标。所以也有人把这条中轴线称为中国封建王朝的“精神轴线”。正是由于有了这条中轴线也使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成为城市建筑的典范之作。紫禁城是为高度中央集权制下的皇帝服务的,所以在设计上着力表现皇帝作为“一国之君”的绝对威严。事实上,明清故宫也确实极其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笔直的城市中轴线,对称的布局,鲜明亮丽的色彩和壁垒森严的城垣等共同构建了这一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奇迹。梁思成曾热情地赞誉,这是一条“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条中轴为依据的。”“到了钟楼,中轴线便有计划地,也恰到好处地结束了。中线不再向北到达墙根,而将重点平稳地分配给左右分立的两个北面城楼──安定门和德胜门。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
本文标题:明清北京城的布局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6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