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投融资/租赁 >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概述第一节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一、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涵义关于这一概念,我国家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作出了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家庭教育: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教育。通常多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儿女辈进行的教育”,也有人认为“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对子女、年长者对年幼者实施的教育”,还有人提出“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双向沟通,相互影响”等等。什么是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外学前教育工作者对这个概念作出了不同的界定,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1)“是实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家庭中对学前儿童实施的非正规教育。学前家庭教育一般由儿童的家长—如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亲属承担”;(2)“父母或家庭里的其他年长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有意或无意地对儿童施行的教育和影响”;(3)“虽称之为‘教育’,但并不是要‘教’什么之类的特地有所准备的教育。而是亲子、兄弟姐妹之间在感情的‘自然流露’中所进行的教育。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教育。在家庭生活中,实际上不仅父母或其他年长者要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施加影响,而且他们还会受到学前儿童的教育和影响。例如,为了使儿子度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暑假,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父母省吃俭用在暑假前夕买回了一台电脑,开始时是6岁的儿子向父亲讨教“如何打开电脑”,“应该怎样使用鼠标”等,但一段时期以后,父亲却可能要向儿子讨教“如何上网”,“怎样给亲朋好友发电子贺卡”等。狭义的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则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或其他长辈)对学前儿童进行的教育和施加的影响。不论这种教育是有意识的、自觉的,还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但都发生在家庭生活之中,并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从体、智、德、美诸方面积极地影响儿童,把儿童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充满了创造和发明收历史,跨入21世纪的今天,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例如,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意识,提高孩子的思维流畅性,父母经常适时州向孩子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得到了这么多的压岁钱,准备干什么?”并鼓励孩子说出多种不同的答案,如“买坦克玩具”,“买鞭炮”,“买蛋糕”,“买画笔”,“买围巾”,“存在银行里”,“交学费”等。二、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与托幼机构教育的比较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与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相比而言,既有一些共同点,如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也有许多不同点,如教育性质、教育环境、教育形式、教育评价等。三、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一)时代性和社会性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作为家庭主要功能之一的教育也是如此。首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政策、经济水平、家庭结构等因素的不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例如,在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多子女,家庭教育的内容以文明礼貌、艰苦朴素为主,而到了80-90年代,则发生了许多变化,独生子女成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对象,创造教育、情感教育成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其次,在不同的国度,由于政治制度、文化观念、教育体制等因素的不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也会表现不同的特征。例如,同样是面对学步的孩予,当其走路不小心跌倒时,澳大利亚的家长往往是“视而不见”,继续做自己的事情,而我国的家长大都是赶紧放下手中的事情,快步跑过去,把孩子扶起来,左哄右哄。家长的这种不同的教养方式与其国家的教养传统、价值观念不无关系·再次,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由于开放程度、生活水平的不同,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也展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学习英语、弹奏钢琴,但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内地,众多家长,却更为关注对孩子的保育投资,只求孩子能吃得好、穿得好。(二)亲情性和感染性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这种天然的情感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具有的特点。“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韩非的话语道明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不可能超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家庭的这种情感感染作用,首先受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亲密程度的制约。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越深厚,感化作用就越强,威力就越大,反之,父母和孩子的感情越淡漠,感化作用就越弱,威力就越小。念亲恩例如,有对夫妇由经常当着年幼孩子的面吵架,发展到天天打仗闹离婚,当幼儿园教师在班级要求幼儿画“我的一家人”的主题画时,这个孩子却画出了这样一幅图:在爸爸(高举着拳头,站立)和妈妈(张大着嘴巴,站立)中间,有个瘦小的女孩躺在地上。教师看了以后,不解地问她:“这个小女孩在干什么?”她说:“这个小女孩快要死了。”教师又问她:“为什么这个小女孩快要死了?”她说:“因为她的爸爸妈妈马上就要离婚了。”透过这幅画,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于父母情感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并在情绪上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出现了情感上的消极共鸣现象,俗话说“孩子的脸是父母关系的晴雨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三)针对性和随机性孩子一来到人间,就和父母朝夕相处。共同的生活,使父母有大量的时间和充足的机会去观察孩子的言行,了解孩子的喜怒哀乐,因人而异地施加教育。今天的学前儿童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加上双休日的实行,使得父母有更多的时间、更旺盛的精力去深刻地理解孩子的心理,准确地把握孩子的个性,对孩子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长善救失,强化家庭教育针对性的特点。例如,妈妈在和儿子交谈的过程中,发现儿子有口齿不清、发音不准的毛病后,就经常和儿子一起练习绕口令,如“山上有块破布,山下有条破裤,破布补破裤,破裤变成破布”,“鼓上画老虎,老虎抓破鼓,不是鼓补虎,而是虎补鼓”,及时弥补孩子语言发展上的劣势。两只老虎与此同时,家庭教育还表现出了它的随机性。父母究竟应该对孩子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如何进行这些教育,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和程序,都是由父母自己决定,自行解决的,其中父母的价值观、职业观、文化观、儿童观和教育又见等因素起着关键性作用。例如,为了培养孙子的兴趣经好和夕技之长,爷爷不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孙子,而是主动征询孙子的意见:“你想学弹钢琴吗?”当孙子“不想学”时,爷爷又问:“你想学画画吗?”当得到否定的答案后,爷爷继续询问:“那你想学什么?”当孙子回答“想学电脑打字”时,爷爷就和他一起上街购买打字机,并和他一起记忆字符在键盘上的位置,练习打字。家庭教育的随机性还体现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教育.例如,当带着孩子去看望外婆时,妈妈就可抓住这一时机,让孩子学习童谣“摇呀摇”(摇呀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糖一包,果一包,外婆买条鱼来烧,头不熟,尾巴焦,盛在碗里吱吱叫,吃到肚里‘豁虎跳’,跳啊跳,一跳跳到卖鱼桥,宝宝乐得哈哈笑),使孩子在与亲人欢聚的热烈气氛中,丰富词汇,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四)连续性和一贯性孩子从托儿所到幼儿园,不论是生活环境、教育内容,还是教师、同伴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家庭的生存空间、教养条件、家长等情况,一般来说,不会有什么变化或基本上没有变化。家庭生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本身就是在对孩子进行一致性和一贯性的教育,这种持续不断的、反复进行的教育,有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整个过程中,美国父母为3岁孩子制定的目标是“能够辨认硬币”;为4岁孩子制定的目的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他们无法把商品买光,因此必须作出选择”;为5岁孩子设立的目标是“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为6岁孩子设立的目标是“能够找数目不大的钱,能够数大量硬币”;为7岁孩子订出的目标是“能看价格标签”等。(五)权威性和专制性家长是家庭生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处于学前阶段的孩子,身心方面各种需求的满足都不得不依附于家长,家长在家庭中的这种独特地位和作用,决定了他在孩子心目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威信,使孩子能够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这是家庭教育的一大优势。家长是否能维护自己的权威,与其是否能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时时处处为孩子作表率有关。例如,儿子把邻居小伙伴的脸抓破了,父亲不仅要批评儿子,而且还应带着儿子到邻居家去赔礼道歉,使儿子对自己的过失行为产生内疚感。此外,家长还要注意不通过“家长制”统治孩子,不滥用“权威”吓唬孩子,不动用“家法”体罚孩子,以免形成对立关系,阻碍孩子的发展。例如,家里来了客人,父母不能不管孩子是否愿意,就命令孩子为客人露几手,背了唐诗以后,还要唱英文歌曲等。第二节家庭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一、家庭教育保证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一)胎儿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出生提供了保障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作用体现在胎儿的保健和教养上。首先,孕妇注意避免对人体有害的因素,可以控制不健康胚胎的产生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在有关电脑屏幕与工人健康问题的最新修正意见中指出,在电脑屏幕工作环境中,有些因素可能影响妊娠结局〕研究表明,孕妇每周在电脑前工作20小时以上,流产率增加80%,畸形儿出生率也会增加。其次,孕妇注意摄取各种营养,能够保证胎儿正常的生长。许多营养专家要求孕妇做到:饮食简单而又合理,在一日三餐中,多吃水果(如香蕉、草毒、葡萄)、蔬菜(如西红柿、豌豆、花菜、胡萝卜)、果仁、鱼和瘦肉等,以免妨碍胎儿的发育。再次,孕妇注意进行适宜的教育,能够促进胎儿更好的发育。我国关心胎教的人士提出胎教主要包括音乐、语言和抚摸三个方面:在对胎儿进行音乐教育时,所听的音乐应该“温和抒情悦耳”,“一天2至3次,每次5分钟至20分钟”;在对胎儿进行语言教育时,要给胎儿营造“童话般的意境”,输送“诗一般的语言”,尽截能多说些美好的健康的日常生活用语;在对胎儿进行抚摸教育时,“隔着腹腔壁抚摸他们的手、脚、头”,边抚摸边说些有趣的话。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是生命的开始8周时的胎儿20周时的胎儿胎儿的身体发展一个人生命的真正起点是从父母的生殖细胞相结合而形成受精卵的时刻开始的。从母亲怀孕到婴儿出生的266天里,小生命在母体内过着一种安全舒适的寄生生活。他的营养、呼吸、排泄等新陈代谢活动都由母体代劳;身体接触的是温暖的羊水,很少受到外界刺激的直接影响。只有当母亲运动时,或者母亲生理上或情绪上发生重大变化时,或者偶然传来一些特别大的声音刺激时,才对他产生一些影响。出生使儿童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意味着寄居生适的结束。(二)婴儿教育为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作用表现在婴儿的养育和训练上。一方面,母乳为婴儿提供了最好的营养品,保证了儿童的健康生长。澳大利亚拍斯儿童健康研究所温迪·奥迪等人通过对2187名从出生到6岁的儿童的观察研究,指出:至少在婴儿出生后的头4个月里,完全用母乳喂养,可以增加婴儿对哮喘和其他过敏症状的免疫力;孩子不太可能出现肥胖、耳朵感染和腹泻等症状。另据报道,在大别山区,有一位相信佛教的妇女,长期吃斋,就是哺乳期内也不开“荤戒”,使得儿子满周岁时身心各方面的发展水平远不及同龄小儿,并由于缺乏维生素Bl2而导致了恶性贫血及神经系统发育障碍:“面色苍白”、“身材矮小”、“常流举水”、“呼之不应”、“傻乎乎地发笑”等·由此可见,母亲合理的牛食、充足的乳汁是新生儿健康成长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肌体的接触和轻微的运动,提高了婴儿感官的灵敏度和动作的协调性。德国医生玛·克莱认为,父母经常按摩婴儿,能唤起孩子全部的感官机能,提高孩子的健康水平。她要求父母每天至少在家中按摩婴儿“15分钟”;按摩前,双手抹上“滋润油”,以免刺激婴儿的皮肤;按摩时,让婴儿“裸体”躺在暖和、柔软的被褥上,并使屋内温度“适宜”、环境安静。美国学者露丝·赖思通过控制实验也证明:“花一刻钟的时间用来摇动、抚摩或轻拍婴儿,每天只要4次,将会极大地帮助他(她)发展协调运动以及学习的能力。”我国的跟踪研究也表明:2个月到2岁的婴儿如果坚持的脑神经细胞数量,但脑体积却只有成人的1/4,这就给树突和突触的生长留出了充足的空间。树突和突触在0-4岁期间长得最快,4岁以后,那些没有受到刺激的突触或脑神经细胞就会
本文标题: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概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77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