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美学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什么是美学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才正式宣告独立。因此,鲍姆嘉登被被称为“美学之父”。•他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他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却没有一门专门的学科加以研究。因此,他决心通过自己的潜心研究来创立这一门学科,并最终用“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来命名这门新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他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也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埃斯特惕卡”(aesth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由此可见鲍姆嘉登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美学这门学科的性质的。•与美学的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而言,当推哲学、文艺学、心理学和伦理学。2.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在历史上,美学一直被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同时也是杰出的哲学家。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可以说,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美学与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是人文学科,都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哲学研究的是人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最基本的看法,研究人如何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各种方法论问题;美学研究的则是人类的审美现象。•美学与哲学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哲学研究的是整个客观世界以及人的主观世界的最普遍的规律,而美学则研究人类审美活动的特殊规律。•因此,哲学与美学的关系乃是整体与局部、一般与特殊的关系。3.美学其实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它与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文艺学、社会学、人类学、自然科学中的一些学科(神经生理学、色彩学、声学、几何学)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①在历史上美学被看作哲学的一个分支。(西方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既是美学家也是哲学。)②就文艺学而言,它也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美学要研究各种审美现象,艺术即是艺术学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现象。在历史上,许多美学著作同时也是艺术理论著作(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刘勰的《文心雕龙》就是典型的例子。)③美学和心理学的密切联系则表现在:有些美学家干脆采用心理学方法来解决美的本质问(“快乐说”――亨利·马歇尔。)(“心理距离说”――爱德华·布洛。记:布拖距离远(“移情说”)④此外,美学与伦理学也息息相关。(苏格拉底说:“你不知道凡是从某个观点看来是美的东西,从这同一观点看来也就是善的吗?”“美与善相统一”的观点)(孔子也提出“里仁为美”的观点)(伍举提出了“无害为美”的观点。)(中国的观点属于伦理学美学观点。)4.美学学科的基本性质:首先,美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其次,美学离不开人,审美是社会现象(人类的社会生活可以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再次,美学与人生价值问题紧密相联,美学是人生哲学。5.美学的产生?(1)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德国的康德和黑格尔。记:健康皮肤黝黑是古典美(3)十九世纪俄罗斯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4)美学研究的重要转折点是19世纪中叶德国美学家费希纳为代表的实验美学。实验美学提出了一种所谓的“由下而上”的重视科学实验、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用以取代传统的“由上而下”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辩方法。•“自下而上的美学”不是一种美学派别,而是一种与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美学(康、黑为代表的德国古典美学)的相对立的一种美学研究方法。它是由实验心理学美学的创始人费希纳在《美学导论》一书中提出来的。•费希纳被人誉为“现代西方美学之父”,把他的美学称为“美学上的第二新纪元”。6.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人的审美意识的产生、美学思想的产生和美学学科的形成三个历史阶段。7.确定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a)美学思想应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b)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8.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a)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b)应当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出版了《美学》一书,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正式成立,鲍被后人称为“美学之父”。第二节美学的研究对象1.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a)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审美关系是无比广阔和复杂的。(b)审美现象十分复杂。(c)审美对象的审美性质会随着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变化。(d)在审美活动中还存在着美丑转化的情况。2.美学界对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不同观点。(a)第一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美以及美的规律。(b)第二种观点:认为美学是艺术哲学,因此其研究对象是艺术。(c)第三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感经验。(d)第四种观点: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3.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第三节美学研究的方法1.唯物辩证法与美学研究的密切关系主要表现在:(a)人类的审美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关系。(b)作为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不同于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它是一种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辩证法,是一种彻底的辩证法,不仅适用于自然界,而且适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c)唯物辩证法具有鲜明的历史性,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都渗透着历史辩证法。2.美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特点:(a)多样性。(哲学方法、艺术学方法、心理学方法、伦理学方法、社会学方法……)(b)各种方法都与人生价值有关。(c)多层次性。(基本方法和具体方法、主要方法和次要方法、……)3.美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3个统一):(a)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b)历史与逻辑的统一(c)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第四节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了本体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论的反映论和实践论)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是由三个部分有机统一而成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只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当初所创立的美学理论,不包括发展了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美的本质以及美和美感起源的理论;(b)美的规律的理论;(c)异化劳动与审美关系相互作用的理论;(d)艺术本质的理论。2.美的本质以及美和美感起源的理论:(1)马克思“劳动创造了美”:劳动过程是美的;劳动成果是美的。(2)“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3.美的规律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类创造美的活动是有规律可循的。马克思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了二个尺度的概念,即“任何物种的尺度”和“内在固有的尺度”。也就是说,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把人类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即“内在固有的尺度”与具体事物的客观属性,即“任何物种的尺度”结合起来,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可见马克思主义美学关于美的规律的理论充分肯定了审美主体的主体性,又不忽视作为审美创造材料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从而对于人类审美创造作出了深刻的理论概括。4.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特点:(a)把美学问题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b)把美的本质问题与人的本质紧密结合在一起。(c)唯物地、辨证地解决了美学中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d)在美学中渗透着巨大的历史感。5.审美关系的二个特点:(a)审美关系一定充满情感关系。(b)审美关系一定充满自由灵性。6.朱光潜关于一棵松树的三种看法:(a)实用关系(b)认识关系(c)艺术关系。7.美包括:社会美、自然美、人的美。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美。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美。自然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质现象,它不是人的创造,自然美却是社会现象,它是人的创造,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自然美的实质就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人的美包括:人体美、心灵美。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达尔文认为:动物也象人类一样能够进行审美活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8.中国审美意识的发展:(a)仰韶文化——装饰(主要是体饰。体饰标志着中国人对自然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b)周秦时代——比德观(孔子:君子以玉比德);(c)魏晋时代——畅神说(国人古风“感物吟志,登高必赋”)。第二章美论第一节美的问题的性质古希腊时代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1.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基本差异:(a)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它东西的美。而美却是从各样美的东西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是从现象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是使一切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却不是具体的东西。(b)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美却是永恒的,不变的。(c)美的东西不仅漫无边际,而且还会是自相矛盾。美却是固定的、绝对的。(d)美的东西就是出现在我们周围的一个个具体的东西。美却不是一种“东西”。(e)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但美虽然可能与可欲有某种联系,却又必须超脱于可欲。2.美的问题的性质在于:我们要探讨美是什么,是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而所谓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某种质的规定性,有了这种质的规定性,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的事物,也就是说美的本质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有了它,不仅美的事物成其为美的事物,而且它能说明一切事物的美。3.举例说明对美的问题性质的理解。美和美的东西是二个不同的概念,美指的是美的本质,而美的东西指的是美的现象。当我们要探讨美是什么的时候,必须要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例如:漂亮的梅花,所指的只是一样东西,是现象,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它东西的美。只有美的本质才是使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和根据,美能说明一切事物的美。例如:漂亮小姐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却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第二节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一些探讨1)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旧唯物主义)2)从客观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客观唯心主义)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主观唯心主义)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狄德罗)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车尔尼雪夫斯基)一、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旧唯物主义)(a)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美是和谐与比例”。美在比例,如:黄金分割。美在均衡。美在对称。(b)亚里士多德的整体和适当的说法。(记:要的是多的适当)(c)西塞罗的色彩说。(记:塞罗色)(d)达芬奇的“神圣的比例”。(记:比例--分的神奇)(e)贺加斯的曲线美,其中蛇行线最美。(记:丝线、曲线)2.理解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这一做法的合理性和片面性。合理性: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是一条历久不衰的求解路径。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因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建立的,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物,必然离不开感性的形式。片面性: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美虽然离不开事物的自然属性,但自然属性本身却不是美,美始终是一种社会现象。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总之,事物的客观属性是美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看不到美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联系,只是从客观属性中探求美,或者直接把美看成是事物的感性形式,那是行不通的。二、从客观精神世界中探求美(客观唯心主义)(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记:你念书不拿图)(b)罗马时代的神学大师普罗提诺又称理念为理性。(c)黑格尔为美下的定义是:“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1.柏拉
本文标题:美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 【美学】华师大听课笔记――易自考我的大学自学考试资料中心自考生的心灵家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83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