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如何正确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例子
1如何正确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例子饶洋镇石中小学刘深港按《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例子与以前的教材例子相比,有许多新的特点,其表现为:1、新教材例子没有被当作教学目标,而只是被当作出发点,允许教学增删;2、新教材例子大量采用情境图,富于趣味性,增加了感性材料,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3、新教材例子的设计较适合合作交流、操作实践、自主探索等学习方式;4、新教材例子更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于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5、新教材例子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开放。基于这些新特点,教学时使用例子的方法应当有所突破,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正确使用新教材中的例子呢?本人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以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为例)。一、化静为动现在的教材还不能直接地把情境制成活动的,学生的感知和领悟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子所安排的学生活动,在教材中也没有办法动起来。总之,静态的教材不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不易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课程标准》要求很多内容必须经过学生的“亲历”行为,如果学生没有动或情境没有动,那么“亲历”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为此,教学时,应尽可能将课本中所提供的情境变成活动的,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合作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例子里的情境,有些是作为观察领悟的,对这类情境,如有条件,最好能制成声、光、色俱齐的动画片,如没有条件,可以对一些较简单的情境制成活动的小图片,然后进行手工移动,或者用类似的实际物品进行替换;有些是供模仿的,对这类情境,教师要尽可能把课本中静止的图片转化成学生实实在在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合作交流,在活动中主动地构建数学知识。如教学“观察物体”中的例子(照样子剪一剪),可以这样安排学生活动:先指导学生看图意,然后教师拿一张纸对折并粗略示范剪法,再让学生按各自的想法把纸剪成一个对称图形,接着找出对称轴,2最后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从剪纸的活动中亲历了对称图形的形成过程,感知了对称图形的形状、对称轴,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探索的方法,学会了与他人合作交流。这样,学生经过亲历活动构建起了数学知识,印象很深,各种能力也在活动中得到培养。二、化简为繁与老教材例子相比,新教材从例子的内容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插图明显增多,文字量明显减少,表面看比老教材简单得多,教学似乎可以比原来轻松。其实不然,新教材没有把例子当作教学目标,所以教学时,不能按老教材的处理办法,而应把例子复杂化,使之能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一般的方法,可以在情境图的基础上增加引导的言语,向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加自主探究的容量,增加合作交流的份量,通过这样的改造,例子就不再简单,而变成能适合自己的学生水平和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例子了。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的例子时,可以这样设计:首先出示例6情境图(图上有9条龙船,每船上有9人),引导学生观察后,问:①你从图中知道些什么?②你能提出几道计算人数的问题吗?③大家想一想,怎样计算一条船的人数?两条船、三条船的人数呢?④简单的计算方法怎样?⑤有谁会编口诀?至此,例子教学进入高潮,这时再组织学生进行操作、讨论、验证。通过增加这些内容,学生经历了9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了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三、化统为特任何一种教材所选用的例子,都没有办法做到适应所有地域的学生,因此,可以把教材中统一安排的、不适合本地学生的例子,改成本地学生普遍能接触到的例子,使学生能共鸣,愿思考。例如“两位数加两位数”教材中例子的情境是二年级4个班学生要坐公共汽车去参观博物馆,这样的情境对于城市学生来说,是较熟悉的,起码看见公共汽车是家常便饭,而对于农村二年级学生来说就不一样了,很多学生不知道博物馆是什么,公共汽车有些坐过,而有些连见都没见过。如果按教材中的3情境来教学,虽有趣,但离学生太遥远,教学效果自然不够理想。如果将例子情境转换成本地学生都知道的事物那效果就好得多了。比如把例子改为:本校的语音室可以坐64人。二年甲班有45人,乙班有43人,这两个班的同学同时到语音室听音乐,坐得下吗?通过这样的改变,学生感到例子是身边的事物,兴趣倍增,求知欲就容易被激发起来,学习的效果自然就提高了。四、化闭为开老教材的例子一般是闭合型的,即条件已知、问题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定型。闭合型的例子的方便之处是思路直,教学过程易掌握,不足之处是捆住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新教材例子有些设计成开放型或半开放型的,在一个情境中提出的条件或超出或少于解决问题所需的条件,要解决的问题有时需要学生通过观察自行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多数只提供一部分,也还有些例子设计成闭合型的。这些情况,教学时应当有充分的准备,把握好教材的要求,摸清学生的底细,该放手时就放手,做到胸有成竹。一般的情况下能开放的就开放,难开放的也尽可能变为较开放的来处理。如“2、3、4的乘法口诀”例5,情境图中画有4棵玉米各结有玉米3个,小熊摘走一个,小鸟问还有几个?这个例子的意图是让学生发现有3个3,另外还有一个3少了1,一共是几?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玉米图,然后计算剩下几个玉米,在这里,不限制学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只要算对就行,可能学生有的逐个算出结果,有的用3+3+3+2算出结果,有的用3×3+2算出结果,也有的用3×4-1算出结果,对各种方法逐一评价表扬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找出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创新精神也得到培养,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新教材例子的使用方法肯定还有很多,本文只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4【内容摘要】:合理利用,用活用足教材资源、使教材发挥它的最大效能;有效加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生动、更富挑战性;科学改编、优化教材资源、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补充创编,开发丰富教材资源,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关键词】:创造性的使用新教材教材资源合理利用,有效加工科学改编补充创编新课标教材已经走进我们的数学课堂八年了,在这八年的使用和探索中,老师们感受到新课标、新理念带给学生的快乐,同时也体会到它带给我们教师很多思考。教材是实施教学的工具,而不是惟一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是用教材去教数学,而不是教教材上的数学。有的教师是完全照搬教材按照教材内容去教,有的教师是完全脱离教材,另起炉灶,这些都是教师走进了使用教材的误区,所以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现代课程论主张“用教材”,教师不应只是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创造者。因而,对实施课程目标的重要资源“学科教材”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已是时代的要求,每位教师必须摒弃“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确立“用教材教”和“以人为本”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教材只是知识的载体,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教材,但也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因为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所以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现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和家庭背景等状况对教材不断充实与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适当增删,整合教学内容,使教材显示出它的生机与活力。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数学教材,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到有价值的数学。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该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在充分尊重教材基础上,大胆灵活的处理教材,努力创造性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成为更利于学生自主探索,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改革才能落实到实处。下面就创造性的使用小5学数学教材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点滴做法。一、合理利用,用活用足教材资源,激励学生想“学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重要载体,是数学教与学的重要工具,是最便捷、最主要的数学课程资源,是课程资源之本。我们现在使用的这套新教材是许多有经验的教育专家、数学教师依据新课标精神和理念,经过认真研究、反复推敲才确定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新教材越发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它在关注学科知识的同时,也在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内容的选择还是呈现方式上,都很好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它不仅结合了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方面得到进步与发展。同时教师用书也减少了以往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对教师教学的一些建议等等。因此,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要立足于教材,认真钻研教材,领会教材意图,吃透教材精神,有效使用教材,使教材发挥它的最大效能。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分数的初步认识》中的第一课时《认识几分之一》的教学就是我用活用足教材的精彩案例。这部分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认识几分之一是认识几分之几的基础,教学例题借助电脑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并且紧密联系生活,从生活引入,自然切入主题,创设了大量为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现实情境,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并通过自主探索、加强直观操作,深刻感知分数的含义,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中让学生体验分数的产生和发展,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主动参与,经历认识几分之一的学习全过程。首先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充分挖掘主题图的教学资源,还原整数和分数的生活原型,沟通两者之间的联系,自然切入主题。教材以“老师带着同学们在森林公园开展数学活动”的场景,呈现了本单元的基础学习内容,体现了玩中学数学以及人与生活、自然有机联系的思想。对于主题图我们的定位在生活中的事与物,呈现从整数到分数的拓展。教学设计中围绕三个问题开展教学:图中有些什么?数一数有多少个?你可以怎样表示?学生通过观察、数数后知道:图中有8棵树,16个小朋友,7只鸽子,2个食盒等。16个同学可以用16表示,7只鸽子可以用7表示。。。。。。。,半个苹果怎样表示呢?让学生形成认知矛盾6冲突,从而感受分数的产生,以此揭示课题:分数的初步认识。接着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强调分数产生的一个重要基础:平均分。让学生意识到原来学过的数不够用了,需要创造新的数来表示出这“半个”,就这样一步步,一层层地和学生一起慢慢地却又很自然地揭开了分数的面纱。其次教师把主题图和例题用活用足,在教材有限的资源上也给予一定地扩充、教材对于分数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先认识二分之一,再认识四分之一,最后会比较几分之一分数的大小,我在有限的资源上给予了一定地扩充和加深。当学生充分认识四分之一后,我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几分之一,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是学生通过自己折一折后发现规律,得出几分之一大小比较的方法。在这一环节上学生生成的资源及其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现得非常充分。最后我又让学生再回到主题图,做到首尾呼应,解决学生“半个苹果怎样表示的?”这个疑问,教师和学生一起回到刚才同学们在森林公园开展数学活动的画面。看这里有半个苹果怎样表示的呢?并且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观察,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用分数表示?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充分挖掘主题图和例题中蕴含的教学资源,把这一资源用好用足,充分发挥教育教学资源的作用。在以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呈现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巧妙的将新知融入问题情境中,既尊重教材,也不拘泥于教材,能巧妙灵活地处理教学内容,既到位,又不越位,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二、有效加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引导学生能“悟数学”。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数学教材进行有效加工,让学习内容变得富有挑战性。并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
本文标题:如何正确使用小学数学新教材中的例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79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