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旅游的起源、本质与终极意义的探究——从旅游哲学的角度
1旅游的起源、本质与终极意义的探究——从旅游哲学的角度摘要:旅游概念是旅游学进行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较有影响力的旅游概念基础上,剖析了现有旅游概念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哲学提供的逻辑思考方式,探讨了旅游和旅行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旅游的定义。本文在中国蓬勃发展的旅游研究和困难的大背景下,提出当前旅游研究有一个基本的模糊概念,同时旅游研究存在,定位不准确,如薄弱和落后的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是哲学反思的旅游基地的问题。本文通过运用哲学思想方法,厘清旅游语境的研究,认识到只有弄清旅游研究的基本问题,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关键字:旅游;起源;本质;哲学意义2目录1引言旅游产业是适应旅游活动的需求而出现的,并反过来推动着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使旅游产业的发展充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既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人们实践经验的日益丰富,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但仍有不少旧问题尚未解决,新问题又不断出现,以前对中国旅游发展的回顾,大多从纯文化和史学角度,而很少从经济这一层面进行剖析,这多多少少是中国旅游发展史研究中的遗憾,因为,旅游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而也正是旅游的经济性决定了旅游文化性及其他相关属性的广度和深度,特别是旅游业作为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它在我国的发展趋势如何,人们是相当茫然的,不可能完全因循西方的旅游发展模式,也不能在已有的传统模式里封闭桎梏,而要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和判断,就必须对我国旅游产业的来龙去脉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这也就是笔者选择,中国旅游产业的形成及发展趋势,这一研究课题的初衷。一、对旅游现象的认识(一)旅游的起源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社会的发展,经过劳动的社会大分工之后,社会分工的范围扩大了,生产技术和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剩余数量迅速增加,所以产品出现在交换。从家族的成员之间,慢慢的简单的产品交换,出现在家族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然后开始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他们学习需求的每个区域,产生出业务和产品交换的需要。是一个商人,因为它,开始旅行。随着奴隶社会的到来,商品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船舶、车辆、马匹、牲畜、交通工具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商人阶级。人类此时虽然有意识地进行旅游活动(商人)经营,但这并不是休闲度假活动的目的,恰恰是通过产品或商品的交流而促成了一种经济活动,而是人们对旅游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这一时期的人出行主要是产品交换和商业交易,但有一2小部分人以游乐来旅行,这是拥有剩余奴隶的奴隶主创造的。他们除了祭祀活动外,将其余剩余价值用于奴隶主享受家庭生活,包括外出旅游时挥霍的部分。(二)旅游的发展进入封建社会后,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唐代在我国明代中叶前后,是有着辉煌的封建经济时期,经济发达、工商业繁荣。这一时期从事旅游的人和组织逐渐增加,并达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它将促进道路和其他交通设施的发展。由于水路丰富,江南商业逐渐发达,这和水上交通便利有直接关系。到隋唐时代,路上驿道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通典》卷七载唐全盛时“西至岐州,东至宋沛,酒撰丰溢,夹路列店肆待客;每店皆有驴货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北至范阳、太原,南诣荆襄,西至谅府、蜀州,皆有店肆,以供商旅,不持寸刃,运适数千里”。可见唐时的交通设施己经很完备。由于经济的发展,宋代路上交通亦很繁荣,交通的极大便利,出现了具有游乐性的出游活动,并引发了一大部分志向于名山大川的“有闲”之人出游的兴趣,另外还有政治探险活动和宗教性质的朝勤祈福出行活动(郑和七下西洋)。在欧洲社会经济和旅游体验与中国完全不同。欧洲旅游在中世纪渐渐发展起来,与工业革命的复苏创造一个精彩的世界丰富的物质环境密不可分。这一切都为旅游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支撑。但也要看到,经过市场经济发展的旅游现象,是社会大生产的产物,是从历史上的游乐性旅行中分出来的;旅游现象所具有的由或发、开而发、社会发和系促发一却了闲度经济推系的们构对值,而与历确上游乐发旅行有着提牛上的此期,主而贸易小是闲度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历确上游乐旅行的部分。(三)文献综述旅游核心性质的界定是一个争论较广的命题。DAVID(2010)等认为旅游有以下五个本质属性:社会综合本质属性、经济消费本质属性、文化休闲本质属性、国际政治本质属性。在研究过程中,各路专家和学者对旅游本质的理解大致可分为两大阵营:一个阵营重视旅游的经济性,认为旅游具有浓厚的经济性,旅游经济的发展就是旅游的发展,旅游尽管是一种3文化的、社会的活动,但从本质上来看,它是一项经济活动;另一个阵营则认为旅游的本质是一项社会综合性、文化性和精神性的活动,对旅游经济性的过度追逐是一种旅游功利主义表现。在经济财富决定一切的现代社会里,第一个阵营获得了大多数的支持者,就我国旅游发展现状来看,旅游无疑己经成为了拉动经济发展的工具。第一个阵营中的研究者在研究旅游的过程中侧重发展旅游经济,最终目标是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第二个阵营中的研究者则更侧重于保护旅游的原真性,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的发展是一个关系到各个属性共同进步的复杂过程,Lea,J(2013)认为,旅游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任何一个国家旅游业的起步阶段主要的功能都是经济功能,只是,这样的发展规律并不应当影响到我们对旅游本质的认识,旅游的本质是对旅游完整的、长远的认识,并不是因某一个阶段的发展现状就可以做下定论。程德年等人(2017)认为,旅游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决定于旅游的目的,其目的为得到可以获取心理快感、愉悦感的一种审美和自娱过程,旅游具有消费属性、休闲属性、社会属性等性质,但其核心是一种“文化的、以精神享受为指向的审美过程”。另一个争论较大的议题是旅游定义以及旅游者角色的界定。张志明(2014)总结了国际上流行的旅游定义,得出认同度较高的几点特征:1、旅游是人的空间位置的暂时的移动;2、旅游有一个或多个动机,动机与游憩(康乐)有关,可包括商务、教育、健康或宗教,这构成了旅游的基础;3、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交通基础设施、住宿、营销系统、游憩和景区服务的支持,这些构成了旅游产业的基础;4、旅游不仅仅是游客个人的一种休闲和游憩的消费方式,从空间上看,旅游不仅仅是客源地向目的地单向的人员流动,而是由客源地、通道、和目的地构成的完整的空间系统;5、旅游整体的空间系统,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更是一个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从这些认识中,我们得知旅游的动机多种多样,不仅仅是修身养性,还有获取知识、扩大交际,甚至是商务等等。这些动机也促成了现今各种旅游类型。经过总结我们不难发现,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是以上各路专家对旅游的本4质有一个很明显的共识:旅游的本质是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具有很强的文化性质,其经济性质只是一个帮助满足这些需求而派生出来的分支。而现今旅游经济性的过度发挥是旅游的一种异化,重视经济性,忽视其社会性和文化性是旅游本质的本末倒置。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这样的现象需要修正。二、对旅游本质的探索(一)旅游本质和意义旅行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远行;去外地办事或游览;Travel在英英字典中的主要解释为:to,move,or,undergotransmission,from,one,place,to,another。当然这些解释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是不够精确的。关于旅行的概念,用《博弈论》的方法来思考和逻辑推理。先把旅行抽象出这样一个简单模型:一个点从A点到了B点,这样,旅行是A点到B点的运动。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世界旅游组织(WTO)在1980年马尼拉会议之后,曾提到要用“人员运动”(Movementsof,Persons)一语来取代“旅游”一词。再把这个模型复杂、真实一些:一个人从A地到了B地,就形成了旅行。这样说来,旅行是人从A地到B地的运动。这个A地是我们的居住地,B地就是异地。如果就一般事物来讲,这种两地间的运动是比比皆是的,如果运动的主体是人,我们习惯称之为活动,或实践。这种活动区别于一般运动的本质在于人的本质属性,也就是人的意识性,而对于旅行这一活动来讲,是它的目的性。因此旅行是人有目的地前往异地的活动。1.旅游是人类在社会自由时间进行的旅行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马克思),分布在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分类的旅行都是存在的,显然在劳动时间里的那些旅行不是旅游,那是生产劳动。在闲暇时间的旅游是肯定存在的,如那些游山玩水的活动,这也是学术界的共识;在从事高级活动的时间里,如某人在假期到山西晋祠欣赏学习碑帖书法的旅行,这种活动显然属于人类较高级的审美活动。因此,在自由时间的两个分类里,都是有旅游活动存在的。这样,我们把旅游在人类的社会时间里产生了一次性质的变化,旅游是人类在社会自由时间进行的旅行。2.旅游是人类消费性的旅行5从旅行的经济属性来看,人类的旅行应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种基本类型。旅游相当于把在居住地的活动移到了异地,需要大量的消耗以满足自身的需求,我们看到,旅游是具有消费性的,而且消费性是旅游的经济属性中的根本属性。其它三个过程的旅行分别属于生产活动或是商业活动的范畴,应分别叫做“生产旅行”和“商业旅行”,它们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和赢利,和消费性的旅游性质是不一样的。所以说,旅游是消费性的旅行。旅游的消费性也是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从旅行经济属性来看,人类在自由时间里进行的旅行并不都是旅游,因为在自由时间里同样有生产的、商业的旅行,只有那些以消费为根本经济属性的旅行才属于旅游的范畴。3.旅游是人类追求社会文化差异的旅行前面分析过,旅行的追求社会文化差异是其基本属性之一,同样也是旅游的基本属性之一。从旅游的自由时间性和消费性来看,旅游获取的东西虽然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但更多的是精神的,即精神文化,谢彦君先生说旅游是以追求“愉悦”为主要目的,恰恰强调了旅游的精神文化内涵。(二)从哲学角度对旅游本质进行探索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现实存在的矛盾都不是由单一的矛盾构成的,而是极为复杂的矛盾群体。对于复杂的矛盾群体的性质,首先要从运动形式上加以区分。每一不同的事物,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都包含着本身的特殊矛盾,从而构成使自己与其他事物、一种运动形式与其他运动形式区别开来的特殊本质。其次又要区别同一运动形式的不同过程或不同阶段。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的发展一般要经历若干过程或阶段,区分这些不同的过程或阶段的基础,就是它们各自包含的特殊矛盾。因此,只有了解事物发展过程及其阶段的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握这一过程的本质和各阶段的特点。为此,就要研究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及其相互联系。旅游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矛盾复合体,在其中必然存在一个根本矛盾和其它非根本矛盾。所谓旅游现象的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旅游活动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旅游及其过程本质的矛盾。相对于基本矛盾而言,旅游现象中其它的矛盾属于非根本矛盾,非根本矛盾则是不规定旅游及其过程基本性质,也不6一定贯穿于旅游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总之,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根本矛盾起主导作用,制约其它各种矛盾,相对于根本矛盾而言,其他矛盾都是次要的,都是由根本矛盾派生出来的。把握旅游现象的根本矛盾应从旅游活动涉及的诸要素入手,因为旅游活动的根本矛盾在于旅游活动内部,主要表现为旅游活动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中。但旅游活动涉及到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或旅游者、旅游服务诸行业以及相关的社会部门或旅游者活动和旅游产业等诸多方面。可见,旅游活动涉及面甚广,如何在众多有关旅游活动中寻找出旅游现象的根本矛盾呢?锦州师范学院的陈才先生在《论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中作了有益的探索,值得借鉴。陈才先生认为:“判断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可以‘一次最小并且最完整的旅游活动过程’为单位进行分析,因为完整且最小的部分剥离了旅游现象中大部分次要现象而保留了主要现象,更容易发现和判断旅游现象的基本矛盾。他假设某个人突发奇想来到离家很远的一处人迹罕至的荒蛮之地以追求惊险壮美之举这种旅游活动时,认
本文标题:旅游的起源、本质与终极意义的探究——从旅游哲学的角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81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