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课程理论及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页脚--课程的一般理论及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一、课程的含义及其本质尽管课程的具体含义上呈现个别差异,但是古今中外对课程的含义的基本理解是一致的。“课程是学校教学的科目及其进程。”在我国,课程的指称有四个层面的含义[1]:一是指“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的总和”;二是“泛指课业的进程”;(这两层含义相当于英语国家的curriculum);三是“学科的同义词,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等”(相当于英语的course);四是指以一定时间为单位的“一节课”(相当于英语的lesson)。课程的本质是进行文化选择、构成合理的教育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的组织。二、课程的类型1、按照课程表现形态分,可把课程分为以下五类:(l)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根据教育目标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按照各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编写教材,确定学习顺序、学习周期和学习时间,分学科进行安排的课程。学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系统性、简约性的特点。(2)活动课程针对学科课程的弊端,杜威等提出了活动课程(activitycurricuum),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突破学科局限、重视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3)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学科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而形成。综合课程是相对于分科课程而言。综合课程的综合范围可大可小,它既可以是对相邻两门学科的综合,也可以是两门以上的更大范围的综合。我国小学课程计划中设置的自然、社会,就是典型的综合课程。(4)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又叫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它是以一定的问题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注重问题的探究。它着眼于社会和生活需要,而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其设计者认为,在一定时期内,儿童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应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这个中心叫做核心。(5)潜在课程与显性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学生的方式上划分,可以把课程分为潜在课程和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学校课程计划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是学校以直接的、外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有明确规定的教育内容。隐性课程是学校教育环境中以间接的、潜在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包括物质情景、文化情景、人际关系等,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2、按照学生选修课程的强制性程度划分,可把课程分为以下两类:(l)必修课必修课指根据课程计划的统一规定,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2)选修课选修课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允许个人选择修习的课程。3、按照课程的管理权限划分,可把课程分为以下三类:(l)国家课程(2)地方课程--页脚--(3)校本课程三、现代课程的表现形式(一)课程计划课程计划是指学校课程的总体计划。它从整体上规定学校性质、培养目标、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学科设置、各阶段的教学进度、课时安排,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等。它包括以下内容:(1)学校的培养目标;(2)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3)学科设置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4)学科开设的顺序和课时分配;(5)学年编制;(6)学周安排。学校课程计划是编制、开发课程的起步,也是课程开发最重要的一步。它以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为前提,规定学校课程的学科设置、学科任务、学科开设顺序以及每门学科具体的教学时间安排。(二)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什,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规范性确定学科教学目标、内容范围、顺序,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编写教科书和测评教学质量的依据。”“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三)教材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广义的教材是指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等。教材可分为学科教材、活动教材、乡土教材等类别。狭义的教材,即教科书(也称为课本),是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法的要求,为一定年级的师生编写的,系统而简明扼要地叙述各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四、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一个现代的教师必须具备课程设计与开发的能力。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很多时候,人们把课程设计与开发称为课程编制或课程研制。课程编制一般包括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部分。课程规划就是课程工作者根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过程。课程规划阶段最终要形成学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三种课程的表现形式。课程规划阶段制定出的课程计划、课程标椎、教材只是预期的或理想的课程。只有通过课程的实施才能变成现实的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地说,就是根据选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教材,把课程中蕴合的知识和经验、认知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课程实施把计划变为行动,从而把课程领域转变为教学领域,同时教师的角色便从课程实践者转变为教学实践者。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规划和课程实施活动以及整个课程系统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以期对已有的课程编制过程进行反馈。课程评价在整个课程编制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课程规划和课程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规划与实施继续向前发展的起点。课程评价可以大致分为对规划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和对实施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对课程规划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主要是评价下面几项工作:课程规划过程是否依据了科学的原理、原则,是否有正确的课程理论作指导,是否遵循了合理的程序,参加规划的人员是否合适,是否制定好了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和各种活动指导书,与最初确定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是否吻合。--页脚--对课程实施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主要评价课程表、教学任务、学习方法、学习风格、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教风、学风、教学设备等是否适应课程规划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结果和发展水平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育结果,又有哪些非预期的教育效果等。在课程编制理论上有很多模式,但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是两种经典的模式。目标模式的代表是美国课程专家拉尔夫·泰勒和塔巴。泰勒把课程编制的过程分为四个步聚:即确定教育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结果。塔巴对这一模式进行补充和完善,发展成八个阶段:诊断需要、形成具体的目标、选择内容、组织内容、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检查平衡性和顺序性。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课程学者斯坦毫斯和阿特金。这一模式并没有教学目标,它仅仅提供一些题目和观念,由教师根据班级特征和时间,自行修订和使用。它要求教师能够成为课程专家,与学生一起探讨,发现基本的原理,实现课程的目的。其基本的程序是:设定一般目标,实施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论述教学活动引起的结果。五、国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启示(一)美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演进与启示1.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及改革1957年10月,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社会各界也纷纷要求政府彻底改造美国教育制度,以培养具有扎实的文理知识、训练有素的优秀人才。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出现了对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批判与修正。这段时期的改革以《国防教育法》和《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主要标志。1958年颁布的《国防教育法》大大加强了教育总投入,各地的教学改革迅速发展起来。这次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特点是加强中小学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重视掌握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强调发现学习。20世纪80年代初的著名报告《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第一句就指出:“我们的国家处于险境,我国一度在商业、工业、科学和技术上的创造发明无异议地处于领先地位,现在正在被各国的竞争者赶上。”①在全美国范围内再次掀起了“高质量教育”运动。各学区在课程方面所采取的措施有:设置计算机课程;使用新型教科书;为特殊群体用特殊的教科书;提高数学、科学、英语各科的要求;增加家庭作业;低年级开设外语;减少非学术性科目等等。报告还提出了一套中学课程的具体方案:主张加强中学的学术教育,制定“新基础课程”,即提高州和地方中学毕业的学术标准,凡要取得高中毕业文凭,必须在中学4年时间内学习4年英语、3年数学、3年科学、3年社会研究、半年计算机科学,并指出这五项新基础课是获得成功的基础。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中小学课程的发展及改革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各届总统都把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课程改革的力度进一步加大。(1)《美国2061计划》与中小学课程改革《2061》计划是美国非官方机构美国科学促进会于1985年制定,是继“高质量教育运动”之后出现的新一轮教育改革浪潮。该组织针对美国中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偏低的现状,强烈呼吁:“科学、数学和科学技术教育的改革必须列入美国的头等议事日程。”2061年是哈雷慧星下次“光顾”地球之年,以该年命名试图突出这项教育计划的未来指向性。该计划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在1985—1989年,研究美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理论与思想,确立21世纪美国学生的学习目标,设计教育改革(特别是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方案,并确定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应掌握的科学、数学和技能领域中的基本知识、观念和技能以及教学的手段与方法。第二阶段:在1989—1992年,各专题研究小组根据上一阶段提出的改革总方案的宗旨和要求,设计课程改革的具体规划,开发多种适宜中小学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的课程模式,明确各种课程模式实施所需的步骤、条件和手段,即将学生的学习目标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页脚--课程模式和教育设计蓝图,其中教育设计蓝图主要包括教师培训、教育测试、教材和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内容。第三阶段:从1992年开始,用10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宣传中小学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计划,以征得国会、联邦政府、州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同时,根据前一阶段所设定的改革方案,在一部分州和学区进行旨在理论论证和推广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实验,依据此全面启动美国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改革计划。(2)《2000年的美国——一种教育战略》与中小学课程改革该战略是在“教育总统”布什的参与主持下运作的,其构想是联邦政府通过加强与各州的联系和沟通,试图在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问题上与各州达成共识,保持一致。其实施规划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制定全国课程标准和课程改革整体策略1989年《国家教育目标》和1991年《2000年的美国》的出台,为布什政府推行中小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的方向和具体的目标。中小学课程改革主要是制定全国中小学课程标准。20世纪90年代初期,联邦政府与各全国性团体和机构密切合作,顺利地制定了科学、历史、音乐、地理、外语等一系列中小学课程标准,同时,课程改革整体策略也应运而生。这种课程改革的整体策略从三个侧面展开:第一,全国的课程改革,它将制定各学科课程的标准、基本目标和要求;第二,各州的课程改革,它将确定各科课程的框架、结构和内容;第三,地方的课程改革,它要求各地通过对本地的实际状况的评估,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课程框架的规范,具体调整本地的课程设置、选择教材、课程实施、教师培训等事宜。第二部分,詹姆斯·麦迪逊课程计划以美国第四任总统、国家宪法起草人——詹姆斯·麦迪逊命名的课程计划,制定者试图赋予它感召意义。试图通过这个计划的实施使中小学毕业生能够掌握基本的学术性学科内容,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和捍卫自己的观点,能够形成较全面的能力,能够善于理解。该课程计划由幼儿园至八年级的课程计划和九至十二年级的课程计划两大部分组成。(3)《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与中小学课程改革1993年4月21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了题为《2000年目
本文标题:课程理论及国外课程改革的启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4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