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管理会计实务ppt任务一决策分析概述•一、决策的概念•决策是在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前提下,人们基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或者对某些特殊或专门问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情境写实•二、决策的原则•决策原则是指决策必须遵循的指导原理和行为准则。它是科学决策指导思想的反映,也是决策实践经验的概括。决策过程中所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是多种多样的,但就决策的基本原则而言,主要有合法性、系统性、效益性、可行性、民主性、科学性等原则。•三、决策的分类•企业决策所涉及的内容及范围较广,为了便于正确地分析问题,可按不同的标准对决策进行分类。•(一)按照决策时间的长短分类•决策按照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决策和长期决策两类。•(二)按照决策对象的未来状况分类•按照决策对象的未来状况的不同,将决策分为确定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和风险型决策。•(三)按照决策本身的重要程度分类•按照决策本身的重要程度不同,将决策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四)按照决策对象的经济内容分类•按照决策对象的经济内容不同,将决策分为销售决策、生产决策和投资决策。•四、决策的基本程序•(一)提出问题,确定决策分析目标•(二)广泛收集信息•(三)拟订备选方案•(四)评价各备选方案•(五)确定最优方案•(六)实施决策方案•(七)检查反馈任务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的基本方法•一、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的定义和内容•1.定义•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简称短期决策,是指只涉及一年以内专门业务的决策,并仅对该时期内的收支盈亏产生影响。它一般不涉及投资,而是侧重于从资金、成本、利润等方面利用现有的资源改善经营能力,以尽可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2.内容•短期决策的具体内容较多,概括地说主要包括生产决策、定价决策和存货决策三大类。•二、短期经营决策中的成本概念•(一)相关成本•相关成本是指与决策有关的成本,也就是说在进行决策时应认真考虑的各种形式的未来成本。例如,重置成本、机会成本、付现成本、边际成本、差量成本、估算成本、可避免成本、可递延成本、专属成本等都属于相关成本。•(二)无关成本•无关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对未来的决策没有影响,也就是在决策时无须考虑的成本。例如,历史成本、沉落成本、不可避免成本、不可递延成本、共同成本等。•三、短期经营决策分析的基本方法•短期经营决策的方法有很多,它是通过计算、分析和比较决策方案的评价指标作出选择的一系列方法的统称,主要包括:•差量分析法•贡献边际法•成本无差别点法•(一)差量分析法•差量是指在决策分析中不同备选方案之间的差异,差量分析法主要包括差量损益分析法、相关损益分析法和相关成本分析法。•1.差量损益分析法•差量损益分析法是指在充分分析不同备选方案差量收入、差量成本的基础上,得出差量损益,并从中选择最优方案的方法。差量收入是指两个方案预期的相关收入之差,差量成本是指两个方案预期的相关成本之差。其中,相关收入是指与决策相联系、能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的、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必须充分考虑的收入。差量损益,是指差量收人减去差量成本后的差额。在比较备选方案时,如果差量损益大于零,说明前一备选方案要优于后一备选方案;如果差量损益小于零,说明后一备选方案要优于前一备选方案。•差量损益分析法的一般步骤分为四步:•第一,计算备选方案的差量收入;•第二,计算备选方案的差量成本;•第三,计算备选方案的差量损益;•第四,比较确定最优方案。【例5-1】•2.相关损益分析法•上述差量损益法通常只适用于单一方案决策或只有两个备选方案的决策,当有两个以上的方案时,就必须逐次进行筛选,比较麻烦。因此,可以采用相关损益分析法来进行确定。•相关损益分析法是指在短期经营决策中,以相关损益指标作为决策评价指标的一种方法。相关损益是指相关收入与相关成本之间的差额。相关损益是一个正指标,相关损益越大,说明方案越优。•【例5-2】•3.相关成本分析法•相关成本分析法是指在短期经营决策中,当各备选方案的相关收入均为零时,只需比较各方案的相关成本指标作出选择的一种方法。相关成本是一个反指标,相关成本最低的为最优方案。在零部件的需要量确定的情况下,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多采用此方法。•【例5-3】•(二)贡献边际法•1.贡献边际总额法•在短期经营决策中,由于一般不改变生产能力,固定成本总额通常稳定不变,为无关成本。因此只需对备选方案的贡献边际指标进行计算,取贡献边际总额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如果决策还会引起专属固定成本的发生,则应从备选方案的贡献边际总额指标中扣除专属固定成本,即比较剩余贡献边际的大小,选择剩余贡献边际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这种通过比较产品贡献边际总额指标的大小来确定最优方案的分析方法,就称作贡献边际总额法。•【例5-4】•2.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法••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法是指以有关方案的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指标作为决策评价指标的一种方法。当企业的生产只受到某一项资源(如某种原材料、人工工时或机器数量等)的约束,并且已知备选方案中各产品单位贡献边际和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额(如材料消耗定额、单位定额工时)的条件下,可通过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指标来选择最优方案。计算公式如下•单位资源贡献边际=单位贡献边际÷单位产品资源消耗定额•单位资源贡献边际指标是一个正指标,该指标越大,方案越优。•【例5-5】【例5-6】任务三生产经营决策分析•一、新产品开发的决策•新产品开发的决策主要利用现有的剩余生产能力或老产品腾出来的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是对不同的新产品开发方案进行的决策。•经典实例【例5-7】•二、亏损产品是否停产的决策•(一)生产能力无法转移•只要亏损产品满足以下任何一个条件,就应当继续生产,否则考虑停产。•(1)该亏损产品的销售单价大于其单位变动成本。(2)该亏损产品的单位贡献边际大于零。(3)该亏损产品的收入大于其变动成本。(4)该亏损产品的贡献边际大于零。•(5)该亏损产品的贡献边际率大于零。•(6)该亏损产品的变动成本率小于1。•【例5-9】•(二)生产能力可以转移•生产能力可以转移是指停止生产亏损产品而导致的暂时闲置的生产经营能力可以被充分利用于其他方面,如转产或对外出租等。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如何选择呢?如果转产的产品所提供的贡献边际或对外出租所获得的租金收入大于亏损产品所提供的贡献边际,那么就停止生产该产品,选择转产或对外出租;反之,则选择继续生产该亏损产品。•【例5-10】•三、半成品是否继续加工的决策•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完成了一定程序就可以出售,也可以继续加工使之更完善后再出售。对于这类问题的决策,需看进一步加工后增加后的收入是否超过继续加工过程中所追加的成本而定,如果增加的收入大于追加的成本,则应选择继续加工;反之,则直接出售。•(一)企业具备将全部半成品深加工成产成品的能力,且无法转移,半成品和产成品的投入产出比为1:1•【例5-11】•(二)企业具备将全部半成品深加工成产成品的能力,但可以转移•【例5-12】(三)企业不具备将全部半成品深加工成产成品的能力•此时,为了能够将全部半成品深加工成产成品,企业必然追加固定成本投入,即专属成本。•【例5-13】•(四)企业具备部分将全部半成品深加工成产成品的能力企业具备部分深加工能力的情况下,两个方案的相关业务量为能够深加工的业务量,无论如何都必须出售的业务量为无关业务量。•【例5-14】•(五)半成品和产成品的投入产出比不是1:1•【例5-15】•四、联产品是否继续生产的决策•联产品是指利用同一材料,经过同一加工过程生产出来的若干种经济价值较大的多种产品的总称。通常联产品产出结构比较稳定,在分离后,有的联产品可以直接出售,有的可以继续加工再出售。联产品分离前的成本称为联合成本;分离后的继续加工的成本称为可分成本。进行此类问题的决策与半成品是否继续加工的决策类似,联产品分离前的联合成本属于沉没成本,决策中不予考虑,只有继续加工发生的可分成本才是决策相关的成本。这时,应采用差量损益分析法。•经典实例【例5-16】•五、是否接受某一特殊订单的决策•(一)接受特殊订单不冲击正常业务量•在企业有剩余的生产能力、接受特殊订单不冲击正常业务量的情况下,如果客户欲以较低价格追加订货,企业在决策时,可以采用差量损益分析法,也可以采用贡献边际总额法。因为是利用剩余的生产能力去生产追加订货,因此与维持原有生产能力有关的固定成本属于沉落成本,是无关成本。通常,如果客户给出的单价大于追加订货的单位变动成本,并能弥补其可能发生的专属成本或机会成本,即可接受追加订货;反之,则不接受。•【例5-17】•【例5-18】•(二)接受特殊订单冲击正常业务量•如果追加订货量大于剩余生产能力,就会冲击正常任务量,妨碍正常任务的按时完成。所以,接受追加订货方案就会因冲击正常任务、减少正常收入而带来机会成本,该机会成本为正常价格与冲击正常任务量的乘积。由于冲击正常任务,无法正常履行合同而支付的违约金应作为接受追加订货方案的专属成本。•经典实例【例5-19】•六、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某种零部件是选择自己生产还是去外部购买的问题。该类型的决策问题,自制或外购的预期收入是相同的,故采用相关成本法,只需比较两个方案的相关成本即可选择出最优方案。下面介绍在不同情况下,零部件应该如何取得。•(一)在零部件全年的需要量确定的情况下•1.自制的生产能力不能转移•【例5-20】•2.自制能力可以转移•【例5-21】•【例5-22】•(二)在零部件全年需要量不确定的情况下•在零部件全年需要量不确定的情况下,可采用成本无差别点法来进行分析。•1.外购成本唯一•【例5-23】•2.外购成本不唯一•【例5-24】•七、不同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的决策•不同生产工艺技术方案的决策是指企业在组织生产过程中,对不同的生产工艺技术方案所作的决策。•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或零件时,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技术。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节省材料消耗,其单位变动成本较低,但固定成本会较高;而传统的生产工艺技术则相反,其固定成本会较低,但是单位变动成本较高。在分析此类决策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市场的需求情况和业务量水平,选择合适的生产工艺技术方案。对此,可采用成本无差别点法来进行分析。•经典实例【例5-25】任务四定价决策分析•定价决策分析是指企业为确保其在流通领域经营目标的实现,在短期内,围绕如何确定销售产品价格水平的问题而展开的决策分析。定价决策将影响企业的经营规模、产品组合和长期的获利能力。如果产品定价过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降低,会减少产品的销售量;反之,如果定价过低,则不能保证企业利润的实现。因此,定价决策分析是至关重要的,管理部门必须作出合理的定价决策,才能保证企业目标利润的实现。•一、定价应当考虑的基本因素•(一)产品成本•(二)市场需求•(三)产品的质量•(四)竞争者的产品和价格•(五)商品的市场生命周期•(六)其他因素•二、定价的基本方法•(一)成本加成定价法•成本加成定价法是指在单位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加上按一定加成率所计算的加成额作为产品售价的一种方法。计算公式为•价格=单位产品成本×(1+成本加成率)•1.全部成本法下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在全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就是单位生产成本,根据全部成本计算制定价格是在单位生产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毛利,成本毛利率即为成本加成率。计算公式为•价格=单位生产成本×(1+成本毛利率)•成本毛利率=(利润+非生产成本)÷生产成本•经典实例【例5-26】•2.变动成本法下的成本加成定价法•在变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应该是单位变动生产成本,但在这里一般用单位变动成本来代替,根据变动成本计算制定价格是在单位变动成本的基础上加上一定的贡献边际,成本贡献率即为成本加成率。计算公式为•价格=单位变动成本x(1+成本贡献率)•成本贡献率=(利润+固定成本)÷变动成本•经典实例【例5-27】•(二)总成本定价法•总成本定价法是指企业只生产一种产品时,在已知的总成本资料的基础上作
本文标题:5短期经营决策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4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