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
第三章剩余价值的生产与资本积累目的和要求:(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劳动力商品理论(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方法(4)资本积累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5)资本构成与相对过剩人口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货币与资本的区别运动形式不同。流通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前者流通的内容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所需要的使用价值。后者流通的内容是货币与货币的交换,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运动限度不同。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①资本总公式G—W—G′就是总公式②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在流通中,既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又要实现价值增殖。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3、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首先,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不产生剩余价值。等价交换结果只是使商品的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价值量不会发生改变。◇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贱买或贵卖不产生剩余价值。商品所有者是买者和卖者的统一。而且,商品交换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他可以把商品贵卖给别人,别人也可以把商品贵卖给他;同样,他可以贱买别人的商品,别人也可以贱买他的商品,得失相抵,不能增殖。既贱买又贵卖也也不能说明剩余价值的来源。这种情况下,他个人是增殖了,但从全社会来看,价值总量没有增加。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流通。流通是商品所有者一切关系的总和,离开了流通,他只能同自己的商品发生关系,他可以为自己创造价值,但不可能为自己创造出剩余价值。二、劳动力商品理论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①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②劳动者失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1)劳动力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劳动力价值取决于维持劳动力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包括三个组成部分。(3)劳动力价值决定还包含着一个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劳动力使用价值最大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源泉。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一)劳动过程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1)劳动属于资本家;(2)产品属于资本家。(二)价值形成过程1、工人的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同时将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2、工人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凝结在产品中,创造出新的价值。(三)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增殖的关键在于资本家必须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这样,工人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便大于劳动力价值,其差额即为剩余价值(m)。两点结论:第一,商品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第二,价值增殖过程是延长了的、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必要劳动时间的终点、剩余劳动时间的起点。(四)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是工人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二、资本的本质与构成(一)本质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2、资本是物掩盖下生产关系。3、资本是历史的范畴。4、资本是一种永不停息的运动。(二)资本的构成1、含义不变资本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是指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用v表示。2、划分的依据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3、划分的意义划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揭示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带来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惟一源泉。三、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一)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还有另外两种方法。(二)剩余价值量由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可知:m=m′×v;其中,提高剩余价值率是增加剩余价值的根本方法。由于: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工作日÷必要劳动时间-1可见,生产更多的m,有两种方法(1)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2)工作目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四、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方法(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1、含义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所生产的剩余价值。2、局限性第一,工作日的界限。第二,工人阶级的反抗。工作日的实际长度取决于两个阶级的力量对比。(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1、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生活资料价值)提高生活资料生产及相关的生产资料劳动生产率→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3、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1)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2)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动机和目的。(3)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压力迫使各个资本竞相改进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对剩余价值产生。五、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对工人剩余劳动榨取。2、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第三节资本主义工资理论(一)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劳动在工人出卖之前并不存在。2、如果劳动是商品,有价值,就会陷入“同义反复”。3、如果劳动是商品,有价值,工资是劳动的价值,就会否定资本主义生产。(二)工资的基本形式1、计时工资2、计件工资3、血汗工资制度(1)泰罗制(2)福特制(三)、资本主义工资的变动趋势1、名义工资是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到的货币额。名义工资有不断提高趋势。2、实际工资是工人用名义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实际工资也呈不断提高趋势。但是,第一,实际工资提高幅度低于名义工资提高幅度;第二,实际工资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减轻。3、相对工资有下降趋势。第四节资本积累一、再生产类型及其划分依据1、按其内容不同,划分为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2、按其规模不同,划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越来越大的再生产。3、扩大再生产按其扩大的方式不同,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含扩大再生产。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消费,再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具有以下新特征:1、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是工人创造的、工人不仅养了自己,而且养活了资本家。3、工人的消费也从属于资本。(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重新用作资本,使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三、资本积累(一)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二)资本积累的实质是用剥削来的剩余价值扩大生产规模,以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三)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第一,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第二,竞争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四)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2)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高低。(3)所用资本与所费资本的差额(4)预付资本量的多少四、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一)定义资本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技术构成决定价值构成;价值构成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C﹕V)(二)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趋势追逐剩余价值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部压力,迫使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导致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比重日益增大,可变资本比重相对缩小,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三)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1、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资本积累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积累是积聚的基础;积聚是积累的结果。2、资本集中资本集中是指几个小资本合并成一个大资本。竞争和信用是资本集中的两大杠杆。通过竞争,大资本吞并小资本;信用可以加强大企业的竞争力量;信用也可以使中小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司。3、资本积聚与资本集中的关系区别:①资本积聚是通过资本积累来增大个别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通过原有资本的合并来增大个别资本总额.②资本积聚不仅能够增大个别资本总量,而且能够增大社会资本总量;资本集中只能增大个别资本总量,不能增大社会资本总量.③积聚只能使个别资本总量缓慢增长;资本集中使个别资本总量迅速增加。联系:资本积聚促进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加速资本积聚。(四)相对过剩人口1、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资本家一方面要进行资本积累,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第一,原有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一部分工人被解雇;第二,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导致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减少。在资本积累的进程中,劳动力供应不断增加。①农民破产;②妇女、儿童加入劳动者行列;③中小资本家破产。2、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发展必要条件第一,它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二,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五、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1、一般规律:资本积累对工人来说,是财富的积累;对工人来说,是失业和贫困的积累。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制矛盾。生产社会化的表现: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和产品的社会化。3、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剥夺剥夺者。
本文标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第三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55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