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2.中国部分―城市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第二讲城市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的城市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内容框架2.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2.2我国城市的产生2.3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完全依附于自然的采集流动生活;狩猎、采集;群居、树巢、洞穴;中期,通过劳动手比较灵活,石器制作技术提高;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磨制石器使用、陶器发明;人类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后期逐渐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人们聚族而居形成原始居民点——聚落;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后期逐渐解体,过渡到奴隶社会;2.1.1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2.1.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民形式主要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和地面建筑等。穴居和巢居的时间最漫长,最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和地面建筑。房屋台基整齐有卵石柱础和木柱,是最早的木构架建筑的雏形。方形房屋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2.1.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民形式主要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和地面建筑等。穴居和巢居的时间最漫长,最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和地面建筑。圆形房屋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2.1.3原始的居民点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的形成,就必然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半坡村原始聚落示意图有简单的功能分区:生与死—住址与墓地;普遍的手工业制陶—陶地;有了用于防御的壕沟;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1.位置——位于背山面水、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2.分布——规模大小不等,分布和居住较密集;例:西安附近沣河中游长约20公里的河岸上分布的原始居民点有13处之多;甘肃渭河台地沿岸70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村落69处,最大的遗址达20多万M23.由成群成片的房屋及穴居组合而成,建筑布局也有一定规律;穴居—多北方,木骨泥墙建筑—北方黄河流域,黄土层土质均匀,含有石灰质,有壁立不易倒塌的特点巢居—多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干栏建筑—代表浙江河姆渡遗址,气候高温多雨、地面潮湿半穴居—穴居与巢居的结合地面建筑—后期(陕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时期方形住宅和圆形住宅)4.开始形成一定的功能分区。如住址及墓葬地的区分等;2.1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2.1.4原始的居民点的特征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2城市的产生2.2.1城市产生的时期•据现有史料和考古实物证明,我国最早的城市是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从考古文化上说,大体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从历史上说,相当于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经尧、舜、禹直到夏朝前期,其间经历了数百年。综上,我国的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同时城市也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2我国城市的产生2.2.2城市产生的条件与动因1.生产力的发展——城市产生的基础;考古发现,在河南王城岗、平粮台、郑州牛寨、陕西临潼姜寨等数处城址中,发现铜器碎片和炼渣,青铜器的使用促使手工业和农业的进一步分离;北方田间出现了用于灌溉和排水的水沟,农业生产水平提高;发现酒器,如杯、盉等,粮食剩余,等。2.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城市产生的直接原因;生产力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剩余产品—交换频繁—私有制—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现象—主人和奴隶、剥削和被剥削两大对立阶级出现—奴隶制国家产生—城市产生……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2我国城市的产生2.2.2城市产生的条件与动因3.精神文化逐步繁荣起来——城市成为社会文化的中心;文字、宗教、礼仪地出现。4.频繁的战争——促使防御工事城墙沟池的出现;防御说。5.夯土技术的发展---为城墙的产生奠定了技术基础;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2城市的产生2.2.3城市产生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规模;•具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如大型宫殿、宗庙、祭祀建筑等(以行使一定的政治、文化职能);•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交换贸易场所(以体现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职能);•具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如道路、给水、排水设施以及作为防御功能的城墙、壕沟等);•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城市规模的具体体现);城市作为与乡村对立而言的地域实体,应该必须具有和广大乡村聚落不同的形态要素和特征: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3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3.1夏朝后期的城市(前2070—约前1600)我国的城市从原始社会末夏朝初出现,经过夏朝中期300年的发展,到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其中包括安阳、阳城、二里头等城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为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它是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标志。制骨器作坊区冶铸青铜器作坊区宫殿区城址范围1.选址:偃师市区西南9公里,伊水和洛水交汇处附近;2.规模:遗址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2.5公里,总面积3.75平方公里;3.布局: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南部为冶铸青铜器的作坊区,东部为制骨器的作坊区,并有大道与宫殿区相连;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3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3.1夏朝后期的城市(前2070—约前1600)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1.宫殿基址东西长约108米,南北宽约100米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座宫殿遗址;2.宫殿座落在整个遗址的中部,由堂、庑、门厅等单体建筑组成,此外还有平坦的庭院。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3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3.2商朝时期的城市(约前1600—前1046年)1.社会背景商朝在生产力很低的情况下,用奴隶制残酷的强制手段进行生产,并使农业和手工业、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更大规模的分工,城市也因之而发展。手工业方面——商代的手工业者都是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专业技术队伍,所以技术提高很快,代表手工业为青铜铸造业、制陶业等;商业方面——商代的商业交换已有初步发展,开始出现专业商人,但数量很少。商业交换中开始使用货币,时称为“贝”;文化方面——商代已经有文字出现,有甲骨文及金文;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3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3.2商朝时期的城市(约前1600—前1046年)2.商朝时期的城市商朝建立后,中原地区屡有洪水为灾,国都一再迁移,从汤至阳甲时,已迁都五次。阳甲之弟盘庚自庵(今曲阜)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从此安定下来,至商朝灭亡,公二百七十余年未再迁都。目前已发掘的商朝城市遗址主要有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商朝时期地图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3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3.2商朝时期的城市(约前1600—前1046年)2.商朝时期的城市——郑州商城郑州商代城址为商朝的都城之一,建于约3500年前,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城墙近似长方形,北约1690米,西约1700米,南东均约1870米,为夯土筑成,城垣内约3.4km2,加上城外郊区手工业作坊等用地,总面积达25km2。城内东北部为宫殿区城外散布着各类作坊。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3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3.2商朝时期的城市(约前1600—前1046年)2.商朝时期的城市——殷墟(安阳小屯)王宫制骨遗址铸铜遗址王陵区贵族墓葬区普通墓葬区安阳殷墟位置及主要遗址分布图殷作为商朝最后一个都城,从前1395-前1123年共历时273年;城市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5公里,成带状连片发展;自北宋以来,就不断有商代文物出土,并先后发展大量的商代遗迹和遗物,如宫殿遗址、防御设施、陵墓、作坊以及道路排水管道等;由于安阳殷墟的地位和价值极为重要,已被确定为我国著名的七大古都之一;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选址:城市沿今洹水两岸分布;•规模:用地面积达24平方公里以上;•城市布局:中部紧靠洹水曲折处为王宫区,南部、西部为铸铜、制骨作坊区,西北部为王陵区,东北部为普通墓葬区,东部下游南岸为贵族墓葬区;•居民:散布在西南、东南及洹水以东的地段;(在墓葬区也散布着居民和作坊遗迹,宫殿区也有作坊和墓葬发现,功能分区并不严格)。2.3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3.2商朝时期的城市(约前1600—前1046年)王宫制骨遗址铸铜遗址王陵区贵族墓葬区普通墓葬区2.商朝时期的城市——殷墟(安阳小屯)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3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3.3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前1046—前771年)1.西周城市的发展西周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也是我国我国城市得到较快发展,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建设高潮的朝代。促使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分封诸侯。“封诸侯,建蕃卫”。据记载,西周的三百年间,其分封的诸侯国从71个发展到1200多个,同时也把土地和农民分给各诸侯国。分封的结果,便在全国建立起许多统治和防卫的中心,也就出现了许多城市。促使西周城市发展较快的另一原因是周王朝自身不断迁都。先后在岐邑、丰京、镐京、洛邑等地建都。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3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3.3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前1046—前771年)2.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周成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镐京),对于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今洛阳附近建洛邑以作陪都,即周王城。西周时期地图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3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3.3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前1046—前771年)2.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周礼·考工记》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它记述了我国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手工业技术水平,涉及到木工、金工、制造、冶炼、建筑等30个工种,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周礼·考工记·匠人》篇中涉及城市规划学科的有“匠人建国”和“匠人营国”两部分,其中:“匠人建国”,这节专讲建设城邑的求水平、定方位的测量问题。提出了利用水准及太阳与地球的关系来找水平、定方位;“匠人营国”,主要讲西周时代的城邑建设制度。包括城市功能布局、道路等级等问题。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3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3.3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前1046—前771年)2.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考工记·匠人》篇“匠人营国”部分主要内容为三方面:•城邑建设体制——基本制度。将全国的城邑分为三级,即王城(都城)、诸侯城(诸侯封国国都)、“都”(宗室和卿大夫的采邑城)。按照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统治原则,自上而下,组成遍布全国的统治网;•礼制营建制度——实施城邑建设体制的特定手段。依爵位尊卑而制定的营建等级制,用量的概念来表达城邑建设的礼制等级差别。级差是用一组以二为公差的等差级数来表达。反映了王权至高无上的规划思想。•城邑规划制度——实施细节,是综合前两项制度在城邑规划工作中具体化的结果。本课程只着重论述营国制度的城邑规划制度。这一规划制度以王城为基准,对王城的形制、规模、基本规划结构乃至道路等级,都作了规定。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3夏商周时期的城市2.3.3西周城市的发展与城建制度的出现(前1046—前771年)2.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考工记·匠人》篇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注释:工匠营建城市(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为九里,每边各开三个城门,城中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道路的宽度为车轨的九倍;城中间为朝寝之地,即王宫,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前面为前朝,后面为市场,市场和前朝的面积大小各方百步。2009.6ECO-CITY中外城市建设与规划史2.3夏
本文标题:重庆风暴手绘――城规设计理论之2.中国部分―城市的起源与先秦时期的城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563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