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第五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
主讲人:高瑾一、人际交往的含义和重要性二、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三、人际交往的有关理论四、优化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含义和重要性一、人际交往的基本概念(一)概念人际交往(动态的角度)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和物质交换,亦通常所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静态的角度)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起来的各种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法律、角色、文化、心理等方面。(二)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关系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途径;而人际关系则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人际交往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接触的过程,以及行为方式程度等;人际关系侧重于在交往基础上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和结果。从时间上看,人际交往在前,人际关系在后,人际交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人际关系则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第一节人际交往的含义和重要性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1.交往与个性发展交往是个性发展与人格健全的必经之路。2.交往与心理健康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失调而来的。3.交往与成才“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学记》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犹如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人生大海中去的。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地认为智商是无可替代的。想要成功,你还必须要知道该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以及拥有更宽广的思考。-比尔•盖兹第二节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常见问题先看CD录像《寝室你我他》一、不敢交往害羞;紧张;焦虑;自卑与人交往时显得特别紧张,心跳气喘,面红耳赤,两眼不敢正视对方,与人交谈时显得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尤其恐惧人多场合。二、不愿交往缺乏自信:有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不如在中学时那么出类拔萃了,进而形成因嫉妒与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如别人,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害怕失败而不愿意与人交往。缺少信任:有部分同学以自我为中心,对周围的人不信任,缺乏与同学的基本的合作精神,觉得别人都不可靠而不愿意交往。缺乏宽容:有些同学缺乏对彼此差异的包容,常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相互伤害,进而而影响交往的愿望。三、不善交往不善长交往的常识:在交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生硬、书生气太足,木讷,心存感激不会讲出,而在当时却不能使人理解。不注意把握沟通的方式:如在劝说他人、批评他人、拒绝他人时不讲究艺术。不懂得人际交往的原则:如开玩笑不注意场合,不懂得给人留面子,或出言粗鲁伤了对方的自尊心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习俗四、不会交往理想化带来的失落:刚入校的大学新生大都有强烈的人际交往欲望,但又常常对人际交往的追求往往带有较浓的理想色彩,以友谊的理想模式为标准来衡量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导致高期待与高挫折感并存。沉溺过去阻碍现在的交往:部分大学生经常津津乐道于过去的交往,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却表现出强烈的不满,从而阻碍了自己与他人的交往。消极等待影响人际交往的积累:部分大学生不懂得交往在于平时的交往积累,总希望别人主动与自己交往,而自己总是处于被动地位,使别人感到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不能使自己受益,这种交往就会终止。表层的自我表露,如谈谈自己的职业、学习、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的看法等。进一步自我表露,谈工作中的体验、感受等,交往还会受到角色规范、社会礼仪等方面的制约,比较正式。基本的信任感,谈论一些相对私人性的问题,例如相互诉说工作、生活中的烦恼,讨论家庭中的情况等。比较放松自由自在,有不同意见能坦率相告。亲密朋友,分享各自的生活空间、情感、财物等。相当少“人生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一、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第三节人际交往的相关理论二、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你知道什么因素影响人际吸引力吗?(一)仪表个人仪表包括长相、仪态、风度、穿着等,这些都会影响人们彼此间的吸引。虽然很多人都明白“人不可貌像”的道理,但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往往还是难以摆脱仪表所起的微妙作用。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即使执法如山的法官在法庭上给罪犯判决时,也难免受到仪表的影响。心理学家赛格尔和奥斯特夫的研究证明,法官的判决受到罪犯仪表的影响极大。对犯同样罪行的盗窃犯,外貌漂亮的平均被判刑2.8年,而不漂亮的平均为5.2年。不过对于诈骗犯、性犯罪者的处罚则有所不同。法官们似乎认为,越漂亮的诈骗犯、性犯罪者(多指女性),越应该重判。(二)空间距离“远亲不如近邻”(三)交往频率在心理学家荣克的一个实验中,他让几名女性被试“无意”地碰到五个陌生的妇女。实验不允许被试和这个五个妇女直接接触,而这五个妇女露面次数有的多,有的少,然后被试豁达他们喜欢哪一位妇女。结果发现,被试喜欢的人与对方露面的次数有关。最喜欢出现了十次的,较不喜欢只出现了一次的妇女。类似的实验做过多次,都说明交往频率也是增进相互吸引的一个因素。(四)相似性相似的因素很多,包括年龄、性别、学历、兴趣、性格、气质、态度等。研究表明,在教育水平、经济收入、籍贯、职业、社会地位、社会价值、资力等方面相似的人们容易相互吸引。“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五)互补性利益需要、能力特长的互补、性格或作风上的互补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克克霍夫等人研究了恋爱中的大学生,结果发现,对短期伴侣来说,导致相互吸引的只要是相似的价值观念,而驱使伴侣长期关系的动力则主要是需要的互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一般的朋友之间,还是夫妻、恋人之间,既有“志同道合”的相似性因素作用,也有珠联璧合的互补性因素作用。“郎才女貌,男刚女柔”(六)能力和才华“宁给智者背包袱,也不给愚者当军师”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才能出众或有某方面的专长,对别人就有一种吸引力,使人愿意与他交往。那么是否人越聪明能干就越招人喜欢呢?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的研究结果显示:一个极其聪明能干的人,会使人感到高不可攀,敬而远之,人们往往不敢与之交往。相反,有小缺点的才能超群者往往更受人们喜欢。(七)个性品质在影响人际交往的诸因素中,个性品质是最重要的因素。在人际交往初期,一个人的仪表往往具有较大的影响。但随着交往的加深,这种影响会逐渐减弱,而个性品质的影响逐渐增大。注意:过分的自我中心,会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关注别人有助于优化我们的人际交往。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的语言、行动上都要表示出我们对他人的关注,另外我们也要多了解别人的需要。两人一组,在接下来的两分钟内可以和同伴讨论任何你们想要讨论的东西。规则:不能不说话,不能用“我”字。如果你和一个每句话都用“我”开头的人说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三、人际交往理论(一)社会交换理论•人际交往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当你与他人交往时,你希望获取一定的利益,作为回报,也准备给予他人某种东西,他人也是如此。人们试图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并使自己的成本最小化,从而确保交换结果是一个正的净收益。交换的东西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社会”性的,包括信息、金钱、地位、情感、和物品等。(二)自我表露理论“敞开心扉”,即把有关自我的信息、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情感暴露给对方。注意分寸,“隐私”问题。(三)交往分析理论(PAC)理论加拿大精神科医生柏恩博士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一书中从心理上分析人际交往这一复杂现象,提出了PAC分析方法。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孩童”状态。父母(Parent),以权威和优越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成人(Adult),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客观与理智的分析。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是……”。孩童(Child)状态像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任人摆布和喜怒无常。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逃避退缩,感情用事,自我中心,不加考虑。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我不管……”等等。6种具体形式:P-P、A-A、C-C、C-P、A-P、C-A。A-A交往最健康的,都本着负责与尊重,力图合情合理解决问题,A-A交往最成功。•P-P双方都自以为是,这不顺眼,那也不好,双方谈得很投机,但都在指责别人。这样的两个人,一直在一起交往,久而久之,会互相助长偏激苛求的性格。•C-C交往则有些同流合污的味道,两人一拍即合,但都不负责任。•C-P、A-P、C-A,均属于互补型的交往,我期望对方的,刚好是对方回应的。这种交往因为互补,所以能够持续,但却潜藏着不平等与依赖,长期以往,也不利于交往双方的发展。四、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定势效应投射效应第三节优化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人际交往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要怎样待人——《圣经》人际交往白金法则别人希望你怎样对待他们,你就怎样对待他们自我实现尊重需要社会需要安全需要生理需要一、彼此尊重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到他人的侵犯;尊重他人:就是重视他人在人格、行为习惯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与自己的差异,不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别人。•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有一天走在街上,一个年迈体弱的乞丐向他伸出发抖的双手,大作家找遍所有的衣袋,分文没有,感到惶恐不安,只好上前握住乞丐那双脏手,深情地说道:“对不起,兄弟,我什么也没有,兄弟!”哪知,大作家这一声声“兄弟”,却超过于钱币的作用,立刻使老乞丐为之动容,汨眼盈盈地说:“哪儿的话,这已经很感恩了,这也是恩惠啊!”无论什么人,无论地位高低,渴求得到尊重的心情是一样的。二、真诚相待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表面的交往所花费的心思要远远多于坦诚交往所花费的心思,而且这样的交往往往是不长久的。真诚交往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倍受人们推崇的有益于人际交往的品质有真诚、诚实、忠诚、真实、信赖和可靠。而评价最低的品质中,虚伪居首位。真诚交往是人际关系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前提。古人云:“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应。”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和态度,才能相互理解、接纳、信任,感情上引起共鸣,使交往关系巩固和发展。鲁迅说过:“友谊是两颗心真诚相待,而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三、主动共情(宽容、理解、信用)所谓共情,就是能设身处地地体验他人的处境,对他人的情绪情感具有感受和理解力,能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能将心比心地体会对方,并对对方的情绪作出恰倒好处的反应。宽容:对非原则问题不斤斤计较,能够以德报怨。苏轼:“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出,此不足为大勇也。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大学生:“学会原谅别人是美德,学会宽容别人是高尚。”人际交往中心胸要宽,姿态要高,气量要大,遇事要权衡利弊,切不可事事斤斤计较、苛求他人、固执己见,要尽量团结那些与自己有分歧见解的人,营造宽松的交际环境。•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不仅要细心了解他人的处境、心情、特性、好恶、需求等等,还要根据彼此的情况,主动调整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给他人以关心、帮助和方便,善解人意,多为他人着想,处处体恤别人,自己不爱听的话别送给人,自己反感的行为别强加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金玉易得,知己难寻”主要原因何在?(缺乏真正的相互理解)信用:•一是言必信,即说真话,不说假话。•二是行必果,即说到做到,遵守诺言,实践诺言。“言而无信非君子”。•四、沟通技巧(一)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第一、开列自己的人际交往清单第二、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第三、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二)学习人际沟通的技巧1.非言语沟通2.言语沟通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眼神、姿态、表情、动作、声调等进行沟通。经过行为学家60年的研究,面对面的沟通时,三大要素的影响比率是文字7%、声音38%、肢体语言55%。人的肢体语言传递的信息达70%以上。交谈中的坐姿、坐位、手势、握手的方式、面部表情的不同都包含着丰富的信息,需要我们在沟通时具备相应的敏锐才能保
本文标题:第五章: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998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