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历史】2011届走向高考总复习课件: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第3课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考纲展示复习向导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1)江南经济的发展;(2)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3)手工业的发展;(4)商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化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及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1)科学技术;(2)道教与佛教;(3)唯物论思想家;(4)文学和艺术2.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分析这一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及成因1.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2.江南农业的开发(1)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②南方的民族融合,加速了江南经济的发展;③统治者推行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如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④南方相对稳定,为南方经济的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⑤江南自然条件优越。(2)概况①范围: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②表现:开垦大量土地、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③特点:地区发展很不平衡,三吴地区最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是重要产粮区。④影响: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隋朝的统一及隋唐的经济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3.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1)表现:研制了新农具,推广了新技术;兴修了水利;开发了边疆地区。(2)特点:畜牧业有所扩展,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4.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手工业丝织业: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汉所产蜀锦行销魏、吴。冶炼业:百炼钢技术成熟,又发明灌钢法。造纸业:纸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建业、扬州成为造纸中心。制瓷业:南方盛产青瓷。(2)商业:长江流域的商业相对繁荣。荆州、扬州、益州的一些城镇,商贸活动较为兴盛。(3)社会生活的变化①饮食方面反映了民族融合和江南开发的特点:如北方的胡饼、南方的馒头的出现等。②衣服方面南北差异明显:北方盛行胡服,反映了民族融合;南方盛行宽衣博带,反映了士族的发展,而屐的出现则适应了南方的气候特点。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表现为农业重心的南移。(1)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①北方长期战乱,破坏了经济的发展,南方则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③南方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出发,重视发展农业生产;④政治中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开发;⑤南方农业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海外贸易也优于北方。(2)规律由黄河流域逐步转移到长江流域一带,由内地逐步转移到沿海一带;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割据战乱时表现最为突出。(3)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的发展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及时引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例1】(2009·开封模拟)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灌溉工具的改进C.水利设施的大量兴修D.南北经济交流频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历史原因的分析能力。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政治局势、生产技术、水利工程建设、统治者的政策、劳动力资源、自然条件等。三国时期,黄河流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处在魏国的统治之下,但南北对峙长期存在。由此即可判断D项不是这一时期黄河流域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原因。【答案】D1.科学技术的进步(1)数学①魏晋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②南朝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字,这一成果比欧洲早近一千年;著《缀术》。(2)农学贾思勰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3)地理学①裴秀绘制《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②郦道元著《水经注》,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2.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1)道教的发展①东晋葛洪改造道教:结合儒家思想,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之成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②萧梁陶弘景建立道教的神仙体系: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2)佛教的兴盛①原因:社会动荡不安,为佛教流行提供了土壤;佛教宣扬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思想,对劳动人民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麻痹作用;统治者出于加强思想控制的需要,提倡佛教。②表现:出现众多僧尼,建立大量寺院,形成了寺院经济,佛教文化繁荣。③影响积极方面:促使西域、印度等地的文化不断传入,对我国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佛教有关的绘画、建筑和石窟等艺术得到迅速发展。消极方面:统治者利用佛教教义,使人民甘心忍受剥削;统治者广修寺塔,浪费社会财富;寺院经济过度发展,损害了国家利益,加重了人民负担。(3)反佛教①范缜的《神灭论》:从理论上给佛教以沉重打击,其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②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灭佛。3.承上启下的文学和艺术(1)特点:承上启下;诗歌完成了古诗从四言、五言、骚体到七言诗的过渡。(2)诗歌①建安文学特点:内容充实,风格苍凉,富有生气。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王粲、刘桢、陈琳、阮瑀、应玚、徐干),蔡文姬。代表作: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②田园诗风格:诗歌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代表人物及代表作: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诗》等。③民歌——新乐府诗大为盛行特点:南方民歌缠绵婉转,多描写爱情,代表作有《采桑度》等;北方民歌慷慨激昂,既有恋歌,又有牧歌、战歌,代表作有《敕勒歌》《木兰辞》等。(3)丰富多彩的艺术①书法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著名书法家有蔡邕等。曹魏的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大进步。南北朝时书法繁盛:东晋的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合称“二王”。“书圣”王羲之诸体兼精,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等。十六国北朝的“魏碑”古雅端庄,“龙门二十品”是其精品。②绘画特点:带有宗教色彩。著名画家:三国时的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以擅长人物画著称,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③石窟艺术由于佛教的广泛传播,石窟艺术发展。代表作: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对当时社会特点的反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点鲜明,而文化是社会的反映,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特点,主要表现有:(1)江南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反映了江南经济开发、社会发展的现实。如祖冲之的圆周率、陶渊明的田园诗、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和顾恺之的绘画艺术都是江南开发、经济文化发展的写照。(2)文学的发展反映了当时南北方的社会状况:陶渊明的田园诗反映了南方士族制度的腐败以及政治的黑暗;建安文学的苍凉风格反映了北方战乱的景象;《木兰辞》也反映了国家的纷乱,战乱频繁。(3)科技、文学体现了当时民族融合的状况:《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农牧业的生产经验,反映了北方民族融合的状况;而《木兰辞》则反映了北方民族南下的现象。【例2】(2009·江西省重点中学高三第一次联考)他写的《抱朴子》,讲神仙方药,养生延年,人间得失,世事变迁等;书中涉及许多化学知识,在我国古代化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段话描述的人物是()A.葛洪B.陶弘景C.王充D.张角【解析】《抱朴子》的作者是东晋葛洪,他是一位道教理论家、炼丹家,也是一位医学家。南朝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东汉的王充是一位唯物主义思想家;张角则是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的领袖和道教派别之一太平道的创始人。【答案】A热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三大趋势1.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南下和中原人民的南迁,各民族之间杂居相处,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民族融合的实质就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文化被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化所同化。在古代社会,民族融合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就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就是少数民族农业化的过程。2.经济重心开始向南转移的趋势这一时期,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江南地区社会相对安定,从西晋末年直到南北朝时期,北方大批农民为逃避战乱,纷纷南迁,为南方农业生产增加了许多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他们同南方汉族人民以及从山区迁出的少数民族一起,兴修水利,开垦出大片良田,水稻栽培技术有所提高,小麦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江南经济的较大发展,开始改变我国农业经济以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为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和全国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3.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整体上是分裂的,但是也产生了统一的趋势:出现了局部统一的局面;南北经济趋于平衡,经济交流加强;民族融合的加强等都为统一创造了条件。考点链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同时也是社会特点鲜明、承上启下的阶段,在高考中容易涉及到的内容有经济重心南移、国家从局部统一到统一及文化成就等。【样题】有人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严重破坏,政局动荡不安,长期分裂割据,人心涣散,实是我国历史上的黑暗时代,应当完全否定。”这种观点否定和违背了()①民族融合的作用②江南经济的发展③人民群众的向心作用④科技文化的进步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能机械、简单化地看待分裂与统一现象,分裂时期孕育着的走向统一的政治、经济因素、民族的向心力,以及当时的科技文化的进步,都是值得肯定的。【答案】A变式·预测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封建国家长期分裂,北方少数民族大举内迁,使社会尤其是北方社会处于长期动荡不安之中,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秩序被打乱。这在客观上为以江南为主的我国南方地区的迅速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为南方经济在唐宋时期逐渐超越北方经济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是什么?(2)指出南方经济发展呈现的趋势及对古代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答案】(1)原因: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表现:江南农业的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较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为隋唐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1.(2009·四川文综·12)下列是甘肃嘉峪关、酒泉一带魏晋古墓中发现的以庖厨为题材的彩绘墓砖。这两幅图()A.反映了魏晋时期当地民族构成情况B.证实了魏晋时期男女劳动分工状况C.展现了魏晋时期当地动物养殖状况D.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解析】本题为图片材料选择题。从材料中的“庖厨”这一信息可知这两幅图片有助于了解魏晋时期饮食生活状况。【答案】D2.(2009·重庆文综·14)下列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史实是()A.吸收儒家思想对道教进行改造B.吸收佛教思想以丰富道教教义C.形成了道教主要经典《太平经》D.开始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解析】此题为逆向选择题,考查我国传统宗教道教的发展和演变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形成
本文标题:【历史】2011届走向高考总复习课件:2-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和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0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