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2015届高三二轮复习通史体系构建第1讲
第1讲古代中华文明的奠基、形成和发展——先秦、秦汉时期撰稿:钟道勤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对整个中华文明起到了奠基的作用。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执政集团实现了权力高度集中;(2)官僚政治逐渐代替了贵族政治;(3)官僚任命制取代了贵族世袭制;(4)中央集权制取代了地方分权制;(5)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1)铁犁牛耕取代石锄人耕,生产力首次实现质的飞跃;(2)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取代集体耕作的奴隶制经济;(3)“精耕细作”的集约型取代“刀耕火种”的粗放型模式;(4)男耕女织模式下家庭手工业和畜牧业成为必要补充;(5)私营手工业和私商的出现打破了“工商食官”的局面;(6)商人的地位因秦汉采取“重农抑商”政策而日益下降;(7)以政治军事职能为主的城市出现“市”,形成市坊制;3.文化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演变(1)社会道德价值观初步构建,主流意识形态形成;(2)文化自由逐渐被文化专制取代,思想走向统一;(3)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4)科技领域形成了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医农天文地理)。3.“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种继承制度在政治上给西周带来的最不利影响是()A.不利于官员选贤任能B.使世卿世禄的贵族特权自行消灭C.不利于中央科学决策D.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隶属关系失控4.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1.《左传》中有一段关于宗法制的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无适:没有嫡子。钧:均等)这段记载说明()A.宗法制要求按年龄大小来确定继承人B.春秋时期只能靠占卜解决王位继承问题C.贤德是宗法制确立继承人的首要依据D.古代宗法制有一套相对完整的实施办法2.学者雷海宗指出:春秋时代的战争都有各种的繁文缛节,大国相互之间并无吞并的野心,对小国也多只求服从,不求占领。到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在乎攻灭对方。这种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仁政思想逐渐消失B.礼乐制度彻底瓦解C.分封制进一步崩溃D.中央集权制度确立【深化必备】宗法制对后世的重要影响1.封建政治方面(1)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的继承。(2)传承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3)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2.社会习俗方面(1)后世百家姓丛书和家族家谱的修订及宗祠家庙的建立。(2)民间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和祭祖扫墓之风3.思想观念方面(1)传统文化形成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2)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和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社会公德。(3)形成了“家国一体化”的主流意识,造就了无数忠孝之士。(4)直接导致后世“道德专制”、男尊女卑、等级贵贱的思想。(5)强调家庭本位导致任人唯亲,成为阻碍民族进步的瓶颈。(6)宗法意识造就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预测1】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这里的“天下法”是指()。A.分封制B.宗法制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皇位世袭制【预测2】《明史·职官志》载,“自景泰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六部由原来政府最高的职能部门,而沦为内阁属曹。这一变化反映了•A.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B.六部职能的衰退•C.内阁成为最高权力机关D.宰相权力的反弹全面认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原因(1)经济根源:封建经济的分散性需要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保证国家统一。(2)政治根源:地主阶级需要强大的政权镇压人民反抗以维护经济利益。(3)思想根源:战国时法家思想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基础。(4)社会根源:保护中原先进的农耕文明免受北方游牧文明冲击的需要。(5)前提条件:战国时代的局部统一及秦朝实现“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基础。(二)特点A、皇权至上,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B、帝位终身和皇位世袭;C、官僚政治,官员一律由皇帝任免;D、地方要绝对服从中央;全面认识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影响利:①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维护了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②有效组织了全国可用资源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③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加速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弊:①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阻碍了历史的进一步发展。②思想专制箝制了世人思想,遏制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③成为封建社会末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桎梏。【预测3】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典例2】(2013·山东)《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深化必备】认识先秦时期道、儒、墨、法等学派的主张和要求。学派代表主张要求道家(老子)无为、小国寡民反映奴隶主贵族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儒家(孔子)“仁”、克己复礼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儒家(孟、荀)“仁政”“仁义”新兴地主阶级调和阶级矛盾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小生产者渴望分享权益、社会安定法家(韩非)“君主集权”“法治”、力倡改革新兴地主阶级渴望改革并加强中央集权【预测4】(2014·广东六校联考)《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A.强调“春秋大一统”B.糅合了多家学派思想C.趋向“三教合于儒”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预测5】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败之道,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谶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这表明董仲舒()①宣扬天人感应学说②继承了荀子“天行有常”思想③要求君主施行仁政④认为君主地位并非不可侵犯•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考向四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综合考查阶段历史现象•【典例1】(2012·天津)(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汉书·董仲舒传》(1)概括材料一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参考答案(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考向感悟】(1)高考特别注重从某一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现象考查对历史现象所处时代特征的理解。命题切入点多从某一重大现象切入,如政治制度中分封制崩溃、三家分晋;经济现象中的土地兼并;思想文化中的百家争鸣与思想大一统等现象,综合考查对某一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等。(2)复习备考时,要注意对某一历史现象的背景、特点及影响的理解,同时注意模块间的综合链接,理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表现及内在联系。【深化必备】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历史特征春秋到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逐步转型时期,也是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时期。其主要表现:(1)政治上:A.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繁;B.没落的奴隶主阶级走向衰亡,新兴地主阶级不断壮大;C.各诸侯国历经近百年的政治改革确立了新的封建制度;D.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加强,民族融合加速。(2)经济上:A.铁器牛耕逐渐推广,促使井田制的瓦解,私田出现;B.初税亩的推行及经营方式的改变促使小农经济形成;C.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推动了各国的封建化改革;D.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兴盛和封建城市兴起。(3)文化上:A.社会大变革促成了思想空前活跃和文艺的繁荣。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儒、道、墨、法纷纷登场;C.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奠基。【预测4】“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孟子的这段话在无意中揭示了当时()。A.土地已成为主要财富B.平民也能凭借本领效力诸侯C.井田制已经土崩瓦解D.诸侯争夺的初衷是扩充土地解析材料中的“我能为君辟土地”说明井田制瓦解;另根据题干中的“无意中揭示”,可知选项不是孟子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或材料直接反映的,故选C项。二、汉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影响1.政治方面(1)改革中央官制,加强皇权。(中外朝制度)任用低级官吏和侍从人员为尚书令、侍中等职,共议军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其中尚书令权力日重。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演化为一般的执行机构,称为“外朝”。(2)实行察举制度,海选人才。重视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强皇帝对地方官吏的控制。⑶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各州。全国分为13州,每一州作为一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4)削弱王国势力,中央集权。汉武帝时颁布“推恩令”,使王国问题得以解决。2.经济方面:A.强化重农抑商,保护小农经济。实行均输平准、盐铁专卖、“算缗”、“告缗”等经济政策,打击私营工商业者;B.加强土地管理,抑制土地兼并。巩固政治统治。3.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崇儒学,提倡“大一统”思想,逐步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汉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正统思想。
本文标题:2015届高三二轮复习通史体系构建第1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1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