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一单元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1 (1)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朝代歌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我国最早的人类(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2页,自主完成下列题目:)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距今时间:;地点: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我国最早的人类名称:时间:发现地点:外貌的特征:生产活动情况:意义: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云南省元谋县类似猿会制造工具、知道用火。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会不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二)北京人(阅读课文3—4页,自主完成下列题目:)1、距今时间:;地点:。2、使用工具和火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北京人使用工具:____________;使用火:3、北京人的生活:。4、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丰富的遗址:;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北京周口店洞穴遗址北京人时间:发现地点:外貌特征:生产生活状况: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火的使用情况及意义:使用天然火能制造和使用工具、采集野果、捕获野兽、过群居生活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呢?北京人用火来做什么呢?火的使用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煤的自燃雷电生火偶然碰撞生火森林自燃生火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会制造工具为什么说北京人已经是人了?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同桌互相观察,说说现代人头像与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有什么不同?头部:像猿前额低平眉脊骨粗壮颧骨高突嘴巴前伸没有明显的下颌在遗址中,还发现了虎、豹、熊、鹿、野猪等许多兽骨化石。在这样的环境中,北京人怎样生存下去呢?在这样险恶的环境里,只靠单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北京人为什么过着群居生活?(三)山顶洞人(阅读课文4--5页,自主完成下列题目:)1、距今时间:;地点。2、山顶洞人的生活与北京人相比,其进步之处:体质特征;制造工具的技术;火的使用;社会组织。山顶洞人时间:发现地点:距今约3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里采集、狩猎、捕鱼交换生活用品、缝制衣服爱美、死后埋葬生产生活状况火的使用:已会人工取火山顶洞人的特点: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北京周口店洞穴遗址讨论与交流: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外貌:工具制作技术:生活进步: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掌握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会捕鱼用骨针缝制衣服,制作装饰品,懂得爱美。生活的集体——氏族•练一练•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下列练习,找出正确答案,看谁找的又对又快类别北京人山顶洞人体质特征还保留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相似使用工具打制石器打制磨光钻孔技术火的使用使用天然懂得人工取火社会组织群居氏族审美懂得爱美山顶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进步?1、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A、中国B、印度C、巴比伦D、埃及2、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观颐和园等风景外,你还以能参观()。A、元谋人遗址B、山顶洞人遗址C、大汶口遗址D、蓝田人遗址3、《韩非子》载:“上古之世,……有圣人作,钻木取火,以化腥臊。”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人类相当于()。A、山顶洞人B、元谋人C、蓝田人D、北京人A、中国B、山顶洞人遗址A、山顶洞人1、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繁衍。有一种古人类,已经懂得人工取火,会制作装饰品,过着氏族社会生活。请你判断这种远古人类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蓝田人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A智商高低B饮食习惯C会不会制造工具D出现时间早晚3、关于北京人的叙述,错误的是A发现于19世纪前期B过群居生活C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D会使用天然火C、山顶洞人C会不会制造工具A发现于19世纪前期•下面是一名同学想象的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共有5个明显的错误,请你指出并给予纠正和解释。毛毛是个10岁的孩子,说是孩子,其实在北京人当中算是中青年了,因为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人们的寿命都不长。这天一大早,毛毛走出小木屋,他穿着兽皮缝制的衣服,手里拿着一把镰刀。他一个人走到了河边,河边有一棵大树,上面结了很多野果,毛毛摘了许多果子,他又用镰刀割水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已到正午,毛毛急忙往回赶,因为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看管火种,要是火堆熄灭了,他们可能会有好长一段时间不能吃上香喷喷的熟食了。错误:(1)北京人住在洞穴里,不会建造房屋。(2)北京人还不会缝制衣服。(3)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不可能一个人单独行动。(4)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镰刀是磨制石器。(5)北京人以采集、狩猎为主,那时还没有原始农业,不可能有水稻。
本文标题:七年级历史上册_第一单元第一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课件_人教新课标版1 (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1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