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MBA课程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能力人格价值观
第四章人格、能力和价值观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子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像人类行为那样为人们所熟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类行为更重要。但是,它却不是我们最理解的东西。——B.F.斯金纳第一节能力与学习主要内容1、能力2、学习及相关理论一、能力1,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各种任务的可能性。这是对个体能做什么的一种现时的评估。2,三个要素:工作背景、主观性、时间性。3,两种能力心理(智)能力:算术、言语理解、知觉速度、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空间视知觉、记忆力。体质能力:力量因素、灵活性因素、其他因素。二、学习及相关学习理论1,学习的定义:在经验的作用下发生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改变。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2,三种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行为是结果的函数)、社会(榜样)学习理论。3,行为校正(塑造)方法:积极、消极强化;第一类、第二类惩罚;漠视。行为塑造(校正)环境特征提供撤消积极性环境消极性环境积极强化第二类惩罚第一类惩罚消极强化第二节人格(品格、人格、性格、个性)主要内容一、人格及人格特质二、对组织行为有影响的主要人格特质一、人格及人格特质1,人格个体内部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个体对环境独特的调节方式。——高登•奥尔波特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发生在个体身上的人际过程。是个体所有的反应方式和与他人交往方式的总和,(它常常通过个体表现出来的、可以测量的人格特质进行描述)。个体待人处世的基本倾向。性格决定命运。2,人格的决定因素:遗传:先天-胚胎因素-基因(生物性特征)环境:后天(循序展开的生活世界-社会化背景)、情境:行为发生的具体时、空场景,潜在倾向的现实背景)。3,素质:能力-人格3,人格特质大五模型:1)外倾性:个体对人际关系的舒适感程度(人际关系的开放-封闭)2)随和性:个体服从他人的倾向性(合作-敌对)3)责任心:信誉、他人的信赖(执着-散漫)4)情绪稳定性(波动幅度、频度)5)经验的开放性(时间、空间、保守)不稳定(神经质)情绪多变敏感焦虑炬躁刻板攻击性严肃爱激动悲观喜欢变化沉默寡言冲动不好交际乐观安静积极内向外向被动好交际认真喜欢外出喜欢思考健谈祥和反应快自控易相处可信活跃温和无忧无虑平静领导能力稳定汉斯•艾森克二、对组织行为有影响的主要人格特质核心自我评价:自尊——积极(喜欢自己)与消极(厌恶自己)(3);控制点——自己是命运的主人或受其操纵。内控者、外控者。(5)(1-2高外、3-4一般、5混合、6-7一般、8-10高内)马基雅维里主义:重视实效,保持着情感的距离,相信结果最终能替手段辩护。(1,25)自恋:宏大的自我重要感,希望被人称赞,有权力感。自我监控:根据外部情境因素而调整自己行为的个体能力。(4,53)冒险性。A型人格:总是不断驱动自己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干最多的事,并对阻碍自己努力的其他人或事进行攻击。(2,-90B+、90-99B、100-105A-、106-119A、120-A+)主动型人格:对环境、机会的态度第三节价值观与态度主要内容1,价值观2,态度一、价值观1、两类价值象征价值;根据生产和接受它们的个人(群体)对它们的评估而具有的价值,根据它们被这些人赞美或谴责、珍惜或蔑视而具有的价值。经济价值:象征形式依靠在市场上通过交换而取得的价值。象征价值受到经济价值化时,它们就成为商品。现代性的表现之一:经济价值空间的大规模拓展(市场化)。同时也就是象征价值空间的收缩。2.价值观:代表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社会的角度来看,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比与之相反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态更可取。3.价值观的分类(罗克奇的两种价值类型):终极价值观:舒适、和平、安全、自由、幸福、和谐、快乐、救世、自尊等。工具价值观:能干、欢乐、勇敢、宽容、正直、独立、智慧、博爱、礼貌、负责、自我控制等。价值观及相关内容的进一步说明、分类1,价值观是引导或激励态度与行为的核心信念或欲望。鉴于伦理学主要是注重于有道德的人“应该”如何行为,因此价值观的重点在于决定一个人“实际上”如何行为的信念和态度。个体之间:价值观和谐、价值观失调。终极价值观:人们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目标、欲望。个人价值(自由、幸福等)社会价值(和平、平等、国家安全等)工具价值观:人们偏好的行为方式或达成终极价值所使用的方法。道德价值(乐于助人、诚实等)注重与他人关系成就价值(能力、聪慧、负责等)注重自身2,道德与伦理“伦”:同辈、等类。“理”:事物的条理、秩序。“伦犹类也,理分也”。有区别的秩序。“伦常”:所谓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伦理是指人们如何行事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来自于基于非道德判断的道德责任和美德。”3,伦理与非伦理价值观伦理价值观是确定什么是正确的或恰当的,或是能激励道德责任感的那些信念。非伦理价值观认为人们只做自己喜欢、希望、认为对自己重要的事情。科尔伯特道德发展三层次模型第一层次:自我中心(前传统倾向)阶段1:服从与惩罚倾向服从可以使自己避免惩罚的规则阶段2:工具性取向和交换遵循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规则,正义就是平等的交换和公平的交易第二层次:服从(传统期)阶段3:人际关系和谐、服从、相互期望传统意义上的“好”行为:不辜负同事和亲友对你的期望阶段4:社会和谐与维护法制完成社会的责任与义务;除了与社会责任有极大冲突的某些法律外,遵守法律;为社会和群体做奉献第三层次:原则(后传统期)阶段5:社会契约与个人权利注意到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则是相对群体而言的,遵守规则是因为这是大家的社会契约;即使违背大多数人的意见,也要保障个人的绝对权利阶段6:普遍伦理原则倾向遵循个人所选择的合乎伦理的公平与正义原则;当法律违背原则时,遵循原则而行动价值观包括内容和强度(重要程度)两种属性。根据强度来排列一个人的价值观时,就得到他的价值系统。价值观是了解员工的态度和动机的基础。同时它也影响我们的知觉和判断。价值观使客观性和理性变得含糊不清。对人的管理,不能仅限于“客观性”与“理性”的方法和手段。二、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这种评述可以是赞同的,也可以是反对的,它反映了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态度由三部分组成:情感、认知、行为。行为:外显态度,价值观的“曲折”外现,行为者对工作环境、状态,自觉、不自觉的外显信息(情感、认知前、后的差别)。重要的员工状态、管理信息。2,组织行为学关注的态度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3,认知失调理论(1)态度与一致性(2)认知失调泛指任何情况的不和谐。(3)列昂·费斯廷格的相关理论: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个体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协调可能带来的后果。(4)该理论的正、负性应用。4,A—B关系的测量(1)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社会的压力状况直接经验(2)自我知觉理论态度具有自我“服务”倾向。与认知失调理论正好相反,在某种情况下,态度是一种很随意的言语表述。在问及有关自己的态度时,人们常常倾向于给出一种更容易被人接受的说法。换言之,态度可以是在事实发生之后,用来使已经发生的行为产生意义的工具,而不是在活动之前指导行为的工具(投名状)。顽固化倾向。年龄老化、社会老化的表现(否定自己);反之,年轻人轻率承诺。5、工作满意度员工如何表达他们的不满积极性消极性破坏性建设性建议忠诚退出怠工讨论一、能力1、评估“能力”的标准:刚性的专业化分工与柔性工作体制对工作者的要求不同,评估标准当然不同,但是,应尽可能地预先说清楚,并注意适时调整。2、员工的“能力状态”与员工的“被评估能力状态”不可能完全一致,有时这两者之间相距甚远。尽可能不要把话说死。3、对员工进行能力考核的一个基本原因应当是促进员工持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但是,当所谓的考核过多地侧重于“绩效”时,注意不要过多地引发员工的对策性防范——形成投其所好、投机取巧的风气。这是管理的大忌。二、学习“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1,注意该定义的“广义性”(途径)特点及“结果性”导向。这是有效学习的根本条件。而物质性或精神性的“强制性”、“考核性”的学习常常与之“同途殊归”。2,学习尤其是组织学习与氛围关系密切。创造适当的学习氛围(主要是员工相互之间频繁而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以实现员工的价值),远胜于制造高压性的学习环境。3,除非迫不得已,学习不宜搞运动,而是循序渐进。4,学习方法、手段的多样化,以消除“学习疲劳”。三、价值观与理性的组合价值观、理性双重工具性;价值观、理性双重终极性;工具性价值观—终极性理性;终极性价值观—工具性理性。英美的“终极性价值观—工具性理性”;初始的儒家文化是典型的双重终极性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后果。四、人格的文化差异Personality显然包含了下列意涵:面具、书写符号、戏剧里的虚构人物、私有财产、明显的特质……但是,Personality或character,过去指的是外部的符号特征,现在无疑已被内化为个人的所有物,也就是某个可以显示或诠释的特质。就某个层面而言,这是一个强烈的、占有性的个人主义,但它更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意识的纪录;纪录了日益增强的意识(对于“独立的”、有价值的生活的认知),且赋予我们“个别的”(individual)自我。——雷蒙•威廉斯正如人类学家已经阐明的,我们的个人选择和能动者概念完全是现代的产物。一些人类学家关于非西方社会的研究,多次报告了非西方社会中关于自我和其他个人的零散知识和口头解释,比现代西方社会更为具体、较少抽象性和更具情景依赖性。在这些非西方社会中的人们,不太可能抛开他们占据的角色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来界定个人概念。在这类社会中,并不存在排除了社会背景、排除了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本身价值的,作为一个独特实体的抽象个人概念,或者说这种个人概念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如在日本这个高度产业化的国家中,个人主义就是一个从外部引入的概念;对于这个词,在日本没有很恰当的词语来翻译。日语中与个人主义相对应的词,实际上把个人主义解释为贬义的自我中心主义。不管何种原因,在某些社会中,并不存在抽象的个人概念,就更别说价值概念了。显然,个体人格的获得是劳动分工的一种自然结果,同样也是一种文化的转型。西方的个性人格、个人选择、个人自由等经验,一直受到资本主义、政府、民主、核心家庭和基督教等等的出现所产生的制度性和历史性影响。——罗格尔·弗利南德罗伯特·R,阿尔弗德小结:1,人格的含义:面具、符号、虚构人物、私有财产——外部性的身份、符号性;占有性的个人主义、意识的纪录(独立、有价值生活的认知)、个别性的自我——内化为个人的特质。符号性(榜样),从外部演变至内部。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人格差异西方的个性人格、个人选择、个人自由等经验,一直受到资本主义、政府、民主、核心家庭和基督教等等的出现所产生的制度性和历史性影响。个人选择和能动者概念完全是现代的产物。非西方社会中的人们,不太可能抛开他们占据的角色以及他们所处的环境来界定个人概念……并不存在排除了社会背景、排除了个人的价值观和个人本身价值的,作为一个独特实体的抽象个人概念,或者说这种个人概念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差异:个人选择和能动性——个人与社会相对独立,但也需要有所“担当”、“承受”。“独立”的正、负效应。这一结果是“现代”的产物”,也是促成现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天,在中国,人格似乎就仅是“性格”,甚至仅为“个性”——不强调对社会所应有的含义,无“责任”需要承担,明显地侧重于“消极”的社会含义,比如,讲究的是“身价”,退居二线的是“身份”——忽视内在性的蕴涵。以身作则——
本文标题:MBA课程组织行为学第四章能力人格价值观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8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