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中药学-ppt课件(2)
中药学酒泉市中医院郝建明•概述•一、什么是中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也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二、什么是草药?•一般是指主流本草尚未记载,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机构和中医药人员中应用不普遍,多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药物。•三、为什么古代将药学称为“本草”?中药按其自然属性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类,其中植物类药材最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四、什么是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1.与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药食同源)2.“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知识的流传中药最早发现的是植物药,后来逐渐认识了动物药,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又发现了矿物药。中药知识的流传,最早是口耳相传,随着文字的出现,后来有了文字记载。先是散在记载,以后发展有了药学专著。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一、秦汉时期诞生了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该书又名《本经》、《本草经》,约成书于东汉末年,系集体创作,托名神农。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采用“三品分类法”。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为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被尊为药学经典著作。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二、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经集注》。本书又名《本草集注》,为梁代陶弘景所著,载药730种,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并对魏晋以来的药学成就作了总结。此期还诞生了第一部炮制学专著,即雷敩所著的《炮炙论》,它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三、隋唐时期出现了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该书又名《唐本草》,成书于唐代,由李勣、苏敬等编纂。载药844种,首创图文对照的编写方法,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著作。开元年间陈藏器著的《本草拾遗》也有较大的影响,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十剂”理论,是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唐代已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酵母制剂亦普遍应用,对某些食物药和外来药都有了专门研究。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四、宋、金元时期1.宋代宋代官方组织修订了一些本草书籍,但最具代表性的是私人编纂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书又名《证类本草》,由宋代名医唐慎微所著,载药为1500多种,并附方3000余首。它保存了宋以前大量的药学资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流传的综合性本草,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和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用药数目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非常重视地道药材和质量规格。对于制剂,也制定了制剂规范,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可见一斑。对药物的配伍禁忌也作出了总结,提出了著名的“十八反”、“十九畏”理论。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2.金元时期此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是突出临床适用,注重药性理论探讨。本草著作多简明扼要。既继承、发展了药性理论,又积极探求药物的奏效原理。中药性能理论在此期初具规模。元代忽思慧著的《饮膳正要》为食疗专著,对中药学的发展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尤其该书首次记载用蒸馏法工艺制酒,对提高酒剂的药效具有进步意义。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五、明朝时期《本草品汇精要》是明朝唯一一部大型官修本草,但在药学史上影响很小。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当推《本草纲目》。《本草纲目》又名《纲目》,系李时珍所著。全书52卷,约200万言,载药1892种,其中新增药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多首,以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分为16纲60类,是中古时期最完备的分类系统。不仅总结了16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而且为后世本草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既是医药方面的工具书,又是科技史上的百科全书。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六、清朝时期此期本草著作数量众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本草纲目拾遗》。该书又名《纲目拾遗》,系赵学敏所著。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达716种,是新增药物最多的本草古籍。它补充了《纲目》的不足,纠正了《纲目》的错误,并总结了明清以来的药学成就。该书引用的文献达600余种,其中大量医药书籍现已亡佚,故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七、民国时期1.中医学校建立,中药学讲义问世。2.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3.本草学现代研究开始起步。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八、现代的本草成就1.影印、重刊、校点评注了数十种重要的本草古籍。2.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当代药学著作。3.对中药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并编写了全国性的中药志及一大批药用植物志、药用动物志及地区性的中药志。4.中药现代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5.中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培养了一大批药学专门人才。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集古今药学成就之大成、集中反映现代中药学科发展的当代药学著作是《中华本草》。全书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包括总论1卷,药物26卷,附篇1卷,索引2卷),后4卷为民族药专卷(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共收载药物8980味,插图8534幅,约2200万字。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我国目前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其中植物药11146种,动物药1581种,矿物药80种。产地•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共有各类天然药材大约12800种。•自然地理状况十分复杂,气候、水土、日照等生态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生物的分布很不相同。其质量优劣就有所差异。所以,中药材多有明显的地域性。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和贮存什么是道地药材道:古代的行政区划。地:地域、地区道地药材是指:产地历史悠久、品种优良、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一些药物。如:当归(甘肃)、广陈皮、新会皮(橘皮)、四大怀药(怀菊花、怀地黄、怀山药、怀牛膝)、川连(黄连)、川椒(花椒)、川断(续断)等。确定道地药材的因素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但关键因素是临床疗效。道地药材的变迁山西上党人参绝灭,现以东北人参为贵。川芎《本经》即有收载,宋代才成为道地药材。三七原道地药材产地为广西(广三七、田七),现为云南(滇三七)。采集1.植物药(1)全草:在枝叶茂盛,花朵初开时采集。(2)叶类:在花蕾将放或盛开时采收。(3)花及花粉:在含苞未放时采摘花蕾。(4)果实及种子:在成熟时采摘。(5)根及根茎:在初春或秋末采收。(6)树皮及根皮:在春夏之间采剥。2.动物药(1)夏秋季捕捉:石决明、牡蛎、蛤壳、瓦楞子等。(2)秋季采集:桑螵蛸、露蜂房。(3)夏末秋初:蝎子、土鳖虫、蟋蟀、斑蝥等。3.矿物药全年皆可采挖。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烘干、石灰干燥、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等。1.晒干法•主要适用于肉质类药材。2.阴干法主要适用于芳香性花类、叶类及草类药材。3.烘干法主要适用于阴雨天急需干燥或一些特殊要求的药材。4.石灰干燥法主要适用于易变质的药材。5.远红外线干燥及微波干燥技术的优点干燥速度快,脱水率高,加热均匀且能杀灭微生物。干燥返回目录返回本节贮存一、中药合理贮存的意义中药的贮存保管条件与药材质量密切相关。如贮存不当,药物可发生质变,表现为虫蛀、霉腐、泛油或泛糖,色泽、气味、质地或形态变化,融化、潮解、风化等,直接影响到药效,甚至产生不良反应。二、中药贮存养护的方法干燥处理贮存、密封贮存、吸潮养护、化学药剂养护、气调养护等。三、剧毒药物应专柜上锁,专人保管中药的炮制概念: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制作用: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如川乌、草乌生用内服容易中毒,必须炮制以后用。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如酒炒当归能增强其温经活血作用。中药的炮制炮制作用:3.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如生地加入黄酒蒸制为熟地,则由苦寒清热凉血为主之物,变为甘温补血之药,更宜于血虚之证。4.改变药材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用量准确,以及矫臭、矫味,以便于服用。中药的炮制炮制的方法:1.修治法: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三道工序。2.水制法:用水或其它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如:润、漂、水飞等。3.火制法: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如:炒、炙、煅、煨等。4.水火共制法:本法既要用水,又要用火。如:煮、蒸、淬等。5.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是用中医药理论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中药的性能四气含义: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气主要反应药物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和特征,是最重要的性能内容。温与热、凉与寒,分别属于同一类药性,只是温次于热,凉次于寒,仅有程度上的差异。确定依据:四气主要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病证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的。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温性或热性。中药的性能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神农本草经》所谓“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即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药物的四气,为这一用药原则提供了药理依据。四气理论也是该临床用药原则的理论基础。中药的性能五味含义:五味的本义是指药物和食物的真实滋味。中药性能中的五味,则是用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及其附属于酸甘的涩味、淡味,以表示药物的某些主要作用。确定依据:一是:药物的实际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因此,味的实际意义是标示药物的真实滋味,或提示其基本作用。中药的性能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可以表示补虚、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治疗虚症的药物,党参、熟地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的药物,饴糖、甘草酸:能收、能涩,可以表示收敛固涩等作用。治疗虚汗、泄泻的药物,山茱萸、五味子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似。中药的性能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苦:能泄、能燥。苦泄表示的作用有通泄(泻下大便)、清泄(清热泻火)和降泄(降泄肺胃上逆之气)之分;燥:表示燥湿作用,其中又有苦寒燥湿和苦温燥湿的不同。辛:能散、能行。即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治疗表证的药物,麻黄、薄荷治疗气滞血瘀的药物,木香、红花中药的性能五味表示的主要作用咸:能软、能下,可以表示软坚散结、泻下通便的作用特点。如瓦楞子、芒硝淡:能渗、能利,可以表示渗湿利水的作用。如猪苓、茯苓中药的性能正确理解药物的四性和五味四性和五味分别从不同角度说明药物的作用性质和特点。四性主要概括药物影响人体寒热变化的作用性质,五味则提示药物多方面的基本作用。两者要互相结合。如: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西洋参,甘,寒,补气养阴,清火生津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含义:升降浮沉是用以概括药物作用趋向的一种性能。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中药的性能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和方法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中药的性能升降浮沉的临床意义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利用其作用趋向:①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②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一般来说,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中药的性能药物功效与升降浮沉药物功效的作用趋向:具有解表、升阳、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阳益气等功效的药物,多为升浮之性;具有清热、泻下、利水渗湿、安神、潜阳、息风、止呕、止咳平喘、收敛固涩、消导积滞
本文标题:中药学-ppt课件(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130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