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一章 第3课 世界古代政治文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加强(汉唐宋元)
——探究:中西古代政治文明的特点及其演进趋势和制约因素?——中国集权制度的兴衰与西方民主制度的缘起(Ⅱ)秦汉到明清的政治特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强化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宗法分封到专制集权制度的兴衰二、汉唐宋元:制度不断完善,专制不断加强(汉—BC202-25-220;唐—618-907;宋—960-1127-1279;元—1206-1368)(一)君主专制的演进——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弱相强君)1、君相矛盾:加强皇权,削弱相权——丞相制度的演变(1)汉朝:内外朝制(汉承秦制,有所损益)①外朝(外三公):丞相+御史+太尉执行机构②内朝(内三公):尚书+侍中+常侍(等)决策机构(中枢亲信)武帝加强皇权:频繁换相,破格用人,重用亲信,内外相制(2)魏晋: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朝:初步建立“三省六部制”(尚书、六部现于汉,中书门下现于三国,限制相权)(4)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①构成:三省分权,皇权总揽九卿中书(拟旨)门下(审核)尚书(执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贵富贫武威贱)身份为宰相,政事堂议政中书门下政事堂(参会身份均同宰相)②评价(特点)A.三省分权,牵制监督,削弱相权,平衡君权;B.集思广益,减少失误,分工明确,提高效率;C.体制创新,体系严密,增强政力,后世沿袭。(六部未变,三省调整)D.问题:中央行政机构日益臃肿冗叠。(中后期名存实亡)(5)宋朝:“二府三司”体制(二府三司现于汉)①二府分权:行政: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同平章事)三省正相不参政,参知政事为副相军事:枢密院(使)②三司理财(盐铁、度支、户部,各自下辖数司,长官为三司使)③改革评价:A.相权明显削弱,君权明显加强;B.政治因循混乱,行政效率低下;C.引发三冗问题,导致积贫积弱。宋代官制:官、职、差(6)元朝:“一省两院”体制行政:中书省(类似唐尚书)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权力较大(地方设行中书省)军事:枢密院民族(宗教):宣政院(藏务)①防止宰相专权,有利政局稳定;②提高行政效率,增强统治能力;③弥补相才不足,减少政令失误;④君权过度集中,易致腐败暴政。2、普通官民:加强监察,控制百官——监察制度的演变(1)秦朝:御史大夫(中央)监御史(地方)(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司隶校尉(监察京畿)地方:刺史(武帝监察郡国东汉成为州牧)总结:历代弱相强君措施的总体评价:(3)唐朝中央:御史台(监督执法)地方:道(10个监察区,后来成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4)宋朝中央:提点刑狱司(司法监察,死刑复核)地方:通判(监辅知州、监察官吏)(5)元朝:御史台(重案复核,先斩后奏)(6)明清都察院(检查六部,分道督查全国各地)按察司(司法监察)另外:古代监察制度存在“监察”(百官)和“谏议”(皇帝)两套系统。州、道、路等最初都是监察地方的中央机构,后坐大为地方最高机关?总结:古代监察总体评价(1)积极:①整顿吏治,规范行政行为,防止吏治腐败;②加强集权,打击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③谏正皇帝,预防决策失误,维护政局稳定。(2)局限:①代表皇帝意志,维护皇权,无法根本约束皇权;②从属专制体制,脱离社会,无法杜绝贪污腐败;③监察官员和机构贪赃枉法,监察效能更加有限。(二)中央集权的演进——中央不断增强,地方不断削弱(强干弱枝)1、选官制度的演变——选拔地方人才,充实统治力量(1)基本演进历程世官制(三代,世卿世禄制度)军功制(秦,军功爵制)察举制(汉,另征召制)九品中正制(魏晋,九品官人法)科举制(隋唐始,明清用八股取士,1905废)(2)主要选官制度解析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度)①含义:贵族任职,世代继承(父死子继,兄终弟及)②演变:先秦时期,长期存在(宗法贵族政治)③特点:A.依据血缘B.官位世袭(嫡长子继承制度)④评价:A.贵族任职的特权性;B.家族治国的垄断性;C.依据血缘的等级性;D.排斥百姓的封闭性。察举制(汉,并行征召等制度)九品中正制(魏晋,据家状品)①含义:自下而上,举荐人才(州郡长官察访推举)②演变:高祖求贤惠帝诏举武帝确立(魏晋变为九品官人法为主P15)③特点:A.依据德才(德:孝廉(岁科)、贤良(特科)居主;才:考试甄别才能)B.以官举士(举官举士不分,选举课考不分)C.自下而上(决定权在中央皇帝)D.封闭性强(百姓不能参与评价)④评价:A.不拘一格,选才广泛,推动人才涌现,扩大统治基础;B.地方察举,中央选任,便于甄别人才,加强中央集权;C.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排斥百姓参与,封闭性比较强;D.以德为首,日益倾向门第,助长门阀士族的割据势力。(东汉中后期)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科举制(隋唐创始,明清用八股取士,1905新政废止)①含义:分科考试,据才选官②演变:隋朝初创唐朝完善宋元发展明清僵化清末废止(1905)③特点:A.依据才学(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口试、贴经、策问、诗赋、武举等50余专科)B.重视经义(儒学记忆、理解、运用)C.考试选官(乡试(省城,大比、秋闱),会试(礼部,礼闱、春闱),殿试(皇帝或太后主持,廷试、廷对))D.逐层筛选(县试(童试一)→府试(童试二)→院试(童试三)→乡试→会试→殿试(非一甲还需朝考))E.中央取士(童生(未中秀才)→生员(秀才)→举人(乡,解元)→贡士(会,会元)→进士(殿,状元))F.公平竞争(一甲三名,进士及第,第一状元(鼎元),第二榜眼,第三探花,前三名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一甲授中央官职,其余进士需再朝考,分授部职、知县等职务。)G.不重创新(考试范围主要限于《诗》《书》《礼》《易》《春秋》)H.影响深远(实际上是把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并被最高统治者控制的制度,沿用1300来年)④评价A.打破士族垄断,便利寒门入仕,扩大人才来源和统治基础;B.读书做官考试,三位一体结合,形成读书风尚和重学风气;C.依据才学选官,重视官员文化素养,有利于提升行政效能;D.实行公开考试,注重公平竞争,有利于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第五大发明E.限于儒学经义,不利于文化多元发展;F.忽视创新能力,缺乏进取和创造意识;G.笼络英才入仕,不利于自然科技发展。①标准:血缘才德门第学问,趋于科学公平②范围:贵族平民,基础逐步扩大③形式:封闭、保守公平、开放④权力:家族地方中央,中央集权加强⑤方式:继承举荐考试,趋于公平公开公正总结:古代选官制的演变规律:西方引进考试选官制度?①启蒙思想追求民主平等;②考试选官保证官员素质;③工业革命社会分工加深;④现代管理需要专业素养;⑤贵族政治阻碍民主进步;2、地方机构的演变——郡县制到行省制,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先秦:分封制(地方分权,引发割据)(2)秦朝:郡县二级制(中央集权,巩固统一)(3)汉朝:①初年:郡国并行制度(郡国交错,汲取教训,拱卫刘室引发七国之乱)②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设置刺史监督郡国行推恩令分化瓦解,基本解决(规定国名,归属郡县恢复郡县二级制)解决条件?(思想统一,经济繁荣,政权稳固,人才涌现,策略科学……)③东汉:州(刺史成为州牧)郡县(4)唐朝:道州县三级制(5)宋朝:路州县三级制(6)元朝:省路(府)州(县)三(五)级制行省制度(创新)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汉承秦制,有所损益?①原因:A.治区辽阔,需要加强监控;B.进入中原,受汉文化影响。②渊源:郡县制③构成: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④实质: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实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⑤管理:中央节制,奉旨承办,觐见述职,监督互迁⑥特点:A.双重职能(中书派出机构,地方最高机构)B.势力平衡(有利中央集权,便于地方自主)C.事从公议(长官节制,一署多员)D.大而不专(权力较大,无法专权)行中书省(10个,下设路府州县)腹里(中书直辖:晋冀鲁豫蒙等)宣政院辖地(藏青川等,佛教藏族事务)土司制度(云贵川闽等地)⑦评价A.便于中央管理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B.对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意义重大;C.打破山川地形分割,有利于防止割据;D.作为省制的开端,长期沿用影响深远。①演变规律:A.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削弱;B.机构越分越细,监控越来越严;C.范围越来越小,区划越划越多;D.不断继承发展,日益科学细密。②三大制度比较(分封、郡县、行省)时代环境不同:分封制属于奴隶社会,盛于西周;郡县制属于封建社会,确立于秦;行省制属于封建后期,确立于元。总结: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与中央的关系不同:分封制下封国相对独立,以血缘为纽带,可以世袭统治;郡县由中央垂直管理,以才能为依据,官员由皇帝任免;行省由中书省派出,对中书省负责,由中书省全面节制。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制削弱天子权威,导致割据混战;郡县行省加强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相似之处:都是古代地方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都曾产生积极作用。记得做练习,及时复习哦……
本文标题:第一章 第3课 世界古代政治文明―中国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加强(汉唐宋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171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