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染性软疣大头医生编辑整理英文名称molluscumcontagiosum别名贝特曼病;贝特曼氏病;触染性软疣;传染性上皮瘤;皮脂性软疣;上皮软疣;鼠乳;水瘊子类别皮肤科/病毒性皮肤病/痘病毒性皮肤病ICD号B08.1概述传染性软疣(molluscumcontagiosum)是一种由痘病毒引起的自身接种性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为散在多发的半球状,蜡样光泽丘疹,中央呈脐窝状,可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好发于儿童和青年人。俗称“水瘊子”。流行病学本病分布广泛。全世界均有发病,可发生于任何人,但常见于儿童,1岁内婴儿发病少见。异位性湿疹患者中也较常见。据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的统计,此病占疣的13.65%,主要是儿童。通过直接接触、性接触或污染物传染,人是惟一的天然宿主。由痘病毒中的传染性软疣病毒所致,是DNA病毒中较大的病毒。嗜表皮性,无包膜,外观呈砖形,直径350nm,光镜下可见到。目前组织培养尚未成功。本病通过直接接触和自体接种而传播,可也在公共浴池、游泳池或通过性接触传染,以年轻人多见。病因本病系由传染性软疣病毒(CMV)所致。属痘类病毒,呈砖形,其直径为350nm,在光镜下有时亦可见到。据电镜研究,病毒本身的形成与胞质有密切关系。胞质基质先浓缩,并出现嗜酸性颗粒,这些颗粒逐渐团聚,形成与周围有明显界限的“大颗粒”——颗粒组合型病毒(初期型病毒);继而发展成细颗粒膜型病毒(中期型病毒);最后变成砖形、椭圆或圆形,往往在其中心有哑铃状结构之成熟型病毒,整个胞质基质最后变成病毒包涵体(又称软疣小体)。病因此小体最初为一个卵圆形嗜伊红结构,对Brachet反应呈阳性,示RNA较多,不久Feulgen染色示DNA开始出现阳性反应。随着体积迅速扩大,Feulgen反应也逐渐加强,而Brachet反应则逐渐减弱,这表明在早期RNA的量较多,而在晚期则DNA较多。中医认为系气血失和,腠理不密,复感外邪,凝集肌肤所致。传染性软疣是良性病毒性皮肤疾病。皮疹直径为2~4mm的有蜡样光泽的珠状丘疹,顶端凹陷,能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发病机制通过对所分离病毒基因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分析,MCV有两种类型,即MCV-1和MCV-2,大多数患者(76%~97%)为MCV-1感染,但是病毒类型与皮损形态及皮损分布无关。临床表现潜伏期2~3周,初起为帽针头至绿豆大小的半球状丘疹,表面呈蜡样光泽,中央脐窝状,为正常肤色,渐增大至豌豆大,挤之可排出白色乳酪状软疣小体。儿童多见于颜面、躯干四肢(图1),成人全身各处均可发生,由性传播者见于外阴、臀部、小腹及大腿内侧,也可出现于唇舌、颊黏膜、眼结膜等处。数目多少不等,散在分布,相互不融合。自觉瘙痒,慢性病程,有自限性,持续数月可自退。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潜伏期为14天~6个月。临床表现初起为米粒大半球形丘疹,以后逐渐增至豌豆大,中心微凹或呈脐窝,表面有蜡样光泽,早期质地坚韧,后逐渐变软,呈灰白色或珍珠色。可挤出白色乳酪样物质,称为软疣小体。损害数目不等,由数个至数十个,陆续出现,或少数散在,或数个簇集,互不融合。体表各部位皆可发生,好发于躯干、四肢、肩胛、阴囊和肛门等处,也可发生于唇、舌、颊黏膜及结膜。皮疹部位因接触方式不同而异。一般无自觉症状。极少数病人其损害异常巨大称为巨型软疣,有的可角化而像小的皮角,称为角化性软疣。临床表现皮损偶然可自然消失,愈后不留瘢痕。并发症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实验室检查病毒培养,分离病毒基因,可以分清病毒类型。其他辅助检查组织病理:病变主要在表皮。表皮高度增生而伸入真皮,其周围真皮结缔组织受压而形成假包膜,并被分为多个梨状小叶,真皮乳头受压。而成为小叶间的异常狭窄的间隔,基底细胞大致正常,自棘层细胞起逐渐变性。在早期。感染细胞开始有卵圆形小体形成,以后细胞体积逐渐增大,胞核固缩,最后整个胞质均为嗜酸性包涵体(软疣小体)所占据。在表皮中部,软疣小体已超过受累细胞原有的体积,细胞核被挤于一侧,固缩成新月形,甚至完全消失。其他辅助检查在粒层水平处,软疣小体自嗜酸性变成嗜碱性,角质层内可有很多嗜碱性软疣小体。因并非所有棘细胞都有上述变性,故在细胞中间仍可见少数角化不良的细胞。在病变中央,变性细胞可脱落而形成中央腔隙并与各梨状小叶相通。真皮无变化。诊断本病临床及组织学均非常特殊,一般诊断不难。中医病机:俗称水瘊子,中医的“鼠乳”与本病相类似。《诸病源候论》鼠乳候记述“鼠乳者,身而忽生肉,如鼠乳之状,谓之鼠乳也”。中医认为此系气血失和,腠理不密,复感外邪,凝聚肌肤而致。鉴别诊断1.汗管瘤好发于女性眼睑周围,为针头至米粒大小的小结节,密集,正常肤色或淡褐色,质坚硬,中心无软疣小体,不传染。2.丘疹性荨麻疹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初为纺锤状水肿性红色斑丘疹,渐为坚硬小疱,顶端突起,无凹陷,无小体排出,剧痒。治疗本病以外用治疗为主。皮疹多者可选用抗病毒药。1.外用治疗主要去除软疣小体,可在无菌下用睫毛镊子将软疣小体挤出,用3%~5%碘酊滴入,或外用0.5%酞丁安搽剂。数目多者可分次分批剔除。2.将损害中的软疣小体用小镊子夹住,将之挤出或挑除,然后点入浓苯酚或33%三氯醋酸液,并压迫止血。如果疣体较小,且泛发者,可外涂10%碘酊或聚维酮碘,每天2~3次。避免搔抓,以免扩散传染,注意个人卫生,不共用浴巾,内衣开水消毒。预后传染性软疣是良性病毒性皮肤疾病。皮损偶然可自然消失,愈后不留瘢痕。预防为防止接触感染,患者应避免去游泳池、公共浴室,直至皮损消退。名词解释传染性软疣病毒所致皮肤上发生的蜡样光泽的小丘疹,中央呈脐窝状,并可挤出乳酪状软疣小体。初为米粒大丘疹,后可增大至豌豆大,数目不等,或少数散在,或数个簇集,互不融合。好发于躯干、四肢、肩胛、阴囊等处,有时在唇、舌及颊黏膜部发生,常有痒感,儿童及青年人多见。病理生理病理改变:特征性的是表皮细胞内出现多数细胞质内包涵体,称为软疣小体。其小体挤压每个受损细胞的细胞核,使胞核呈弯月状,位于细胞的边缘;软疣小体由嗜伊红变成嗜碱性,在角质层可见多数35μm直径大小的嗜碱性软疣小体,若中心的角质层破裂,排出软疣小体,形成有中心的火山口样。毛囊性传染性软疣,真皮内有多数扩大的毛囊,其中充满了软疣小体。基本简介接触性传染疾病传染性软疣是一种性接触传染的疾病,由传染性软疣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致癌性、遗传性。在国外属于性病范畴,在国内由于该病大多不是通过性交传染,故国内不把其列为性病范畴,患者朋友千万要区分清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家庭纠纷,此病可通过共用浴巾、浴池、自体抓痒引起,甚至可以集体发病。因此,讲究个人卫生及公共卫生很重要。传染性软疣是由一种只感染给人类的DNA病毒引起的。皮疹可以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小丘疹逐渐增大至绿豆大小,呈半圆型,质地饱满,无痛痒,呈皮肤色,灰白色或珍珠色,如同小水珠,故又称为水疣。基本简介俗称传染性软疣(infectiouscondyloma)俗称“水瘊子”,是一种病毒性性接触传染的疾病。本病的传染途径可有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直接接触也包括了性接触的内容,对于成人发生于阴股部的传染性软疣多是由于性接触引起的。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入性传播性疾病之中。传染性软疣可以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儿童及非性接触感染的成人以颈、背、面部、四肢、臀部多见,经性接触传染者好发于生殖器部位、耻骨、大腿内侧,同性恋者好发于肛周。基本简介好发于外生殖器、耻骨区、肛周、腹股沟及胸背部。病原体本病的病原体是传染性软疣病毒,属痘类病毒。呈“砖型”,大小为300nm×310nm,在普通显微镜下也可看到。其结构类似于天花病毒,核酸为DNA,衣壳完全对称,外包以囊膜。传染性软疣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也可自体接种。往往在公共浴池宾馆饭店、或游泳池传染。幼儿园的公用毛巾、浴具等。成人多通过性传播。有人认为有家族性遗传过敏素体的人对此病毒比较敏感,易于泛发。基本简介病理病因DNA病毒引起本病的病毒系痘病毒科的一种DNA病毒,是人体最大的病原性病毒之一,大小约为300×200×100μm。电镜研究,病毒的形成与胞质有密切关系,胞质基质浓缩,并出现嗜酸性颗粒,集聚成大颗粒,称颗粒传染性软疣组合型病毒(初期型病毒);继而形成细颗粒型病毒(中期型);最后形成一层砌样外壳和哑铃状DNA内核,整个胞质基质变成病毒包涵体,又称软疣小体。形态学上与痘疮、牛痘、羊痘及其他动物病毒相似。基本简介目前培养及动物试验均尚未成功。曾报道传染性软疣能在原代人羊膜细胞、人包皮成纤维细胞、猴肾细胞及FL细胞中产生细胞病变效应(CPE)。不过,但因其不能通过脱膜阶段而使该病毒难以在任何细胞中生长,故不能将细胞培养分离病毒作为常规。传染性软疣病毒因不能在组织培养细胞中繁殖而妨碍了对其DNA的分析,有限的报道表明本病毒G+C含量高于痘苗病毒,它至少有两个亚型。自生殖器分离的病毒定名为Ⅱ型,自身体其他部位分离的定名为Ⅰ型。基本简介但两个型病毒的病灶不一定局限于某个部位。临床标本中的传染性软疣病毒颗粒形态与正痘病毒相似,但其“M”颗粒表面有似雅塔痘病毒之突起管状结构,有别于天花、猴痘及痘苗病毒。此外软疣病毒无囊膜,有别于塔那痘病毒。传染性软疣病毒产生特征性皮损在临床上容易诊断,但出现在生殖器部位的皮炎及溃疡处,则常与生殖器疱疹病毒混淆,此时只有通过电镜才能作出诊断。病理改变特征性的是表皮细胞内出现多数细胞质内包涵体,称为软疣小体。基本简介其小体挤压每个受损细胞的细胞核,使胞核呈弯月状,位于细胞的边缘;软疣小体由嗜伊红变成嗜碱性,在角质层可见多数35μm直径大小的嗜碱性软疣小体,若中心的角质层破裂,排出软疣小体,形成有中心的火山口样。毛囊性传染性软疣,真皮内有多数扩大的毛囊,其中充满了软疣小体。电镜观察:细胞质内可见到病毒颗粒。传染性软疣并发症传染性软疣为世界流行性疾病,该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斐济等儿童中发病率最高。在西方,传染性软疣本病发病率上升并与生殖器疱疹、梅毒和淋病的发病增多相平行。据报道,1971~1973年男性传染性软疣增加了29.6%,女性增加了25.0%。本病主要常见于儿童。此病可在公共浴池、游泳池或通过性接触传染,性接触传染主要见于性活跃的青年人,常与性交有关,故认为是一种性病,其依据有:①软疣皮损多发生于生殖器或邻近部位,同性恋者其皮损好发于肛周;②性伴之间软疣发病率较高;③上述性活跃人群中常伴发其他性病。传染性软疣并发症本病很少发生于老人,最近报道有见于AIDS患者。如存在易感因素,对此病毒比较敏感者,损害易泛发,有报道在结节病、白血病、使用皮质类固醇及免疫抑制剂者,可发生广泛的皮损。黑猩猩、袋鼠及马可自然感染。治疗措施传染性软疣的外治法将损害中的软疣小体用小镊子夹住疣体,将之挤出或挑出,然后点入浓石炭酸或三氯醋酸,并压迫止血;亦可用刮匙刮除,外涂2%碘酒;或0.1%维甲酸酒精局部涂搽,。其他,可用电干燥,液氮或干冰冷冻,巨大疣可手术切除。性伴应同时治疗。由于不良操作可能导致病毒传染外溢,感染更多,建议应有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士操作。最安全的药物疗法中医诊疗(中药治疗传染性软疣以平肝解毒为主,可用去疣汤加减,同时用板蓝根、大青叶、野菊花、白藓皮等适量煎水外洗。治疗措施)此法效果较慢,副作用小。可采用汇臣PTX替代性疗法,采用植物提取仅需外用,无副作用但较小时间更快。中医诊疗二:祖传秘方未公布传染性软疣有数十位宝宝都试过了,并且得到根治,至于扁平疣没有用过,所以扁平疣不保证管用。许多孩子、大人得了专治传染性软疣、扁平疣后很苦恼,目前医院、药店没有专门特效出售,传统治疗方法是拔除,治疗时间长(1-2年左右)、痛苦大、传染性强(通常家人之间互相传染),影响孩子成长发育、学习;大人工作、生活。治疗措施中医辨证施治,采用内服、外敷的方法疗效确切,治疗速度快,增强肌体免疫力,内服药方是增强机体免疫力的功效。秘方说可以单独使用,轻者一疗程,重着几疗程也会好。说明一下:传染性软疣有数十位宝宝都试过了,并且得到根治,至于扁平疣没有用过,所以扁平疣不保证管用。外敷药方选用几十味名贵中药采熬制成药液,经过过滤、浓缩而成
本文标题:传染性软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54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