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战略与系统的评估――南海问题
战略与系统的评估——南海问题管带《海陆空天惯性世界》南中国海主权争议是中国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该海区是一个典型的半封闭海区,周边环绕菲律宾、越南、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柬埔寨、泰国等,其中一些国家在中国缺乏海上维权能力的时期,占领和进驻了这个海域诸多中国主权岛屿,使得这一地区国际政治格局变得异常复杂。更为关键的是,这一海区是东北亚地区最重要的海上通道。其中,中国进口原油的80%以上。进口铁矿石的70%以上经过南海海域,同时也是连接欧洲、中东和非洲的进出口经贸关系的海上通道必经之地。正是这样的地缘重要性,以及复杂的国际政治格局,使得中国必须采取针对性的战略对策,以及发展与这种战略相配套的海军防御与维权的体系与系统。长条桌效应用长条桌来描述南海周边国家的地缘态势最为恰当。处于长条桌顶端位置的人总是对桌子的另一部分鞭长莫及,而处于长条桌中央位置的人可以很方便地触及长条桌两端部位。南海就是这样的长条桌似的狭长海域,中国就处于长条桌顶端最北面的位置,而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则位于长条桌中央,印度尼西亚等是长条桌的另一端。正是这样的地理分布,使得中国对南海中部以南海域的维护主权执勤行动的困难程度和成本比周边其他国家高昂得多,必须采用远洋海军力量才能有效维护位于另一端位置的领海主权,而周边国家无论是民间还是军方涉足这一海域则成本低廉。越南和菲律宾等国使用破旧的小型舰艇也能轻易抵达整个南海海区大部分地点。1949年之后的15年中,中国海军完全处于疲于应付国民党海军对大陆沿海的袭扰作战行动,20世纪50年代根据协定引进的舰艇大部分都被投入这个时期的反袭扰作战。最早引进的07型驱逐舰和O1型护卫舰被配备在北海和东海舰队,南海舰队仅有战争遗留下来的护卫舰和用民船改装的护卫舰可以抵达西沙一线。其中最典型的由民船改装的广州号护卫舰,舰炮是岸炮直接固定在甲板上,航速比沿海客货轮还慢。南海舰队仅用其执行珠江口外海的警戒巡逻。这类舰艇即使能够抵达西沙一线,也不会形成有效的威慑。20世纪60年代中期自行建造的65型护卫舰在60年代后期配属南海舰队后,却因技术状态不佳,出勤率极低。所幸70年代适用于南海的037型猎潜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南海舰队400千米作战半径的轻型舰艇兵力不足问题。1972年之前不仅是装备因素,南海格局也制约着中国海军行使主权使命。原因是越南战争正处于激烈的交战阶段。自北部湾事件以来,美国海空军一直控制着西沙以南的南中国海海区,中国海军很少进入海南岛以南的海域,而且南越西贡当局采取的敌对态度,使得1972年之前在西沙一带展开活动困难重重。中国海军南海舰队能够投入西沙一线的舰艇兵力数量和质量都远不及美国海军和南越海军联合力量,在高强度、高戒备状态下的军事对峙局面下,一旦发生冲突,将面临极端的劣势。在当时面对南越海军具备积极挑衅的动机前提下,舰艇不适合前出西沙海域。在前卫战役结束后,美国海军活动范围退往菲律宾,这使得弱小的中国海军获得了直达西沙南部的活动区域。这片海域仅仅是南中国海最北端的一部分,当时中国海军不失时机地将活动扩展到了西沙以南海域。20世纪70年代初期虽然中国海军根据中央精神,极力将海军威慑影响向南延伸到西沙海域,但是装备与系统的问题却缺乏支持这种行动的实际威慑力。在西沙冲突之前,由于大型舰只缺乏,而且技术状态不佳,导致能够动用进入这一海域活动的舰艇主要是排水量几百吨的10型舰队扫雷舰和大型猎潜艇,都属于轻型作战舰艇,而没有更大吨位的护卫舰以及驱逐舰等大型舰艇。这种装备与战略意图的不匹配,使得中国海军在西沙群岛一带宣示主权的活动遭到了南越海军的轻视,这是当时南越海军敢于发动战斗的根本原因。西沙海战结束后不久,越南战场的局势发展,美国逐步退出南越,这使得西贡政府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37度线附近的基地处于北越打击之下,其海军舰艇和作战飞机被迫退往更南方的基地,并且海军舰艇在1973年以后逐渐处于闲置状态,无力再涉足西沙。然而此时中国海军执勤范围也同样无力向南延伸,原因不仅是西沙接近轻型舰艇活动半径极限,以及大型舰艇不足且技术状态差,更重要的是西沙海域也是中国海空军当时的岸基航空兵作战半径极限,进一步向南则进入舰港一带南越航空兵袭击范围。缺乏防空能力的中国海军轻型舰艇则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不仅毫无可能胜任有效的战斗巡逻,更有可能成为西贡当局报复袭击的目标。然而在越南战争结束后,统一的越南使中国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冷战时期,中国的国际关系空间处于东西方集团夹缝之中。越南战争结束后,由于越南国内战后重建,以及经济复苏更为依赖苏联主导的货币组织经互会,导致越南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不断屈从于苏联扩展与西方争夺霸权的需要,致使中越关系逐步恶化。这个时期又是持续十年动乱导致的恶果积累最终显露的时期,中国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中国海空军勉强维护在南海取得的成果,难以继续向南延伸维护主权的行动。在中国综合国力疲弱时期,统一的越南不仅取得了从北部湾的基鸿到南方金兰湾,以及更为南面的西贡头顿一带的空军基地和港口,还获得了大批南越海空军遗留的舰艇飞机和装备,并且从苏联引进了一批较为先进的轻型舰艇。这导致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越南能够不受干扰地逐次占据南海中南部大批中国主权岛屿,并且能够充分巩固这一占领成果。1982年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确立的海上专属经济区制度前夕,激发了南中国海周边国家涉足中国主权岛屿的动机。这一海域的油气资源以及矿藏资源前景,促使诸多国家急于在70年代末期抢先于新制度确立前夕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在专属经济区制度确立之初,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并且与越南进行边境战争。“文革”十年动乱的延误,导致海空军体系和系统在80年代初依旧处于60年代水平,难以支持海军在南中国海进行大规模的遏制周边国家侵占岛屿的军事行动,尽管中央已经极度关注南海岛屿被侵占情况。当时一批70年代建造的051型驱逐舰,以及053型护卫舰已经批量服役,但是这批舰艇缺乏防空和综合作战能力,脱离岸基航空兵难以独立遂行主权使命,其部署和使用依旧局限于航空兵作战半径内。配属南海舰队的051型160号驱逐舰意外爆炸沉没,大大拖延了这批驱逐舰在南海执勤的开始。南中国海长条桌地缘效应导致的执勤局限,并没有随70年代建造的大型舰只的服役而改善。中国海空军系统与体系与国家海洋战略意图长期严重脱节和不匹配的恶果显现,中国失去了遏制侵占南海主权岛屿的最佳时机。直接导致了当前南海被占岛屿尾大不掉的局面。系统与战略脱节的后果80年代中后期,中国军方有意采取威慑小规模行动,遏制越南海军向北进占南中国海主权岛屿的行径。当时两国虽然尚处于边境争端状态,但是边境武装冲突已经显出逐渐平息趋势。双方都在为下一阶段的边境划界谈判做准备。这个时期中国区域战略转向对陆地边境以及海上争议岛屿的考察和实际控制。这个时期中国派出多批海洋考察船遍及南海以及西太平洋海域。1987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第十四届政府间海洋委员会年会、通过了《全球海平面联测计划》,计划在全球建立200个海洋观测站,并委托中国建立5个海洋观测站,其中大陆沿海3个,西沙、南沙各建1个,南沙群岛的观测站序号为第74号海洋观测站。中国政府经过近SO天的考察后,决定在南沙群岛中的永暑礁建立第74号海洋观测站,这是中国向南海中南部延伸实际控制的契机。双方的战略意图再次在南海产生碰撞,由此引发了314海战—这场是既出乎意料又在预料之中的战斗。这次小规模海上冲突再次表明,中国海军的威慑能力非常有限,并不能有效震慑周边国家对中国主权岛屿的侵占行径。战斗的收获是及时遏制了越南侵占行径向北扩展。海军常规战略威慑效能低下是314爆发战斗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国产防空型导弹护卫舰531鹰潭号,制海型导弹护卫舰556湘潭号,以及舰炮型护卫舰502南充号组成的编队并没有对越南海军形成遏制性威慑压力。在中方人员已经于13日登上赤瓜礁后,其502编队三艘舰艇依旧于日落前赶至赤瓜礁附近,在火力强大的中国海军502护卫舰炮口下,分别在琼礁、鬼喊礁,以及赤瓜礁分别下锚构成对峙,迅速展开同时抢夺三个岛礁的态势。以至于13日夜中国海军502舰陷入了难以应对的境地。直至次日清晨502编队的其余两艘护卫舰抵达,与越南海军三艘舰艇分别展开对峙才重新构成有利态势。即便在中国海军拥有如此优势的火力和兵力的情况下,越南海军依旧于14日晨向赤瓜礁投送登岛兵员和建立临时据点的器材和材料,全然不顾及近在咫尺的中国海军强大的护卫舰火力。直至战斗爆发,登岛越军人员和附近越南海军舰艇等到行动和交火并没有因中国海军502编队的优势而中止行动。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2006年越南前海军人士谈及这一事件时透露,当时越南海军除拥有长期战争锤炼建立的勇气与信心之外,越南海空军对中国海军舰艇在南海中部活动是有军事准备的,采取海军轻型护卫舰在近海执勤,战斗轰炸机进入机场值班等措施。部分反舰弹药也处于随时作战的技术状态。越南海军编队人员战前动员清晰地指出了中国海军的舰艇和装备体系的弱点,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前出赤瓜礁海域的编队官兵建立了信心,敢于在中国海军护卫舰编队威胁下做出继续抢占岛屿的行动,并毫不犹豫地发起袭击。502编队在1988年314海战中的处境是险恶的。开火还击整个战斗过程48分钟,包括救援越军落水人员到全部撤出战斗大约耗时两小时。在这段时间内,越军航空兵完全有充分的时间完成战斗准备并抵达赤瓜礁海域。531舰在l0时左右发现的接近目标是越南空军战斗机,并没有携带反舰武器。502编队在战斗结束后迅速后退至陵水一线航空兵作战半径以内,越军失去了实施报复性反击的最佳机会。据战后越方有关资料透露,通信和情报的混乱导致了其延误,此外国际政治因素也是促成河内最终放弃实施报复性反击行动的重要原因。314海战反映出常规威慑力量对南海中南部威慑效能不足,在脱离岸基航空兵防空体系后,脆弱不堪,难以胜任向更远延伸主权执勤的使命,海军的系统和体系与国家走向海洋的长远战略构想严重脱节,制约了此后数年中国海军向南海伸延对主权岛屿实际控制的行动。转型时期的体系与系统长期以来,为中国海军在南海的军事行动提供远程支援与防空的航空兵力量,主要是由部署在海南岛的海军航空兵承担。越南战争期间,海南基地的海军航空兵曾经挑战美国海空军,并多次取得战果,然而其装备状况更新缓慢。其歼-6型战斗机一直使用到90年代初期,80年代换装的歼-7型战斗机至今依旧战斗值勤。80年代海军高层在批评部队训练状况讲话时,指出很多舰艇多年以来没有进行200千米以外的海上训练,部分军官长期不出海训练等。由此透露的信息表明,当时海军舰艇活动半径在200千米左右。这与中国在80年代依旧奉行50年代近海防御思想密切相关,航空兵300千米作战半径远超出当时海军舰艇的作训要求。实际上这一时期中国海军防御思想并没有从根本上进行过重新调整,中国海军近海作战体系和系统都是以此为依据。在80年代开始转向南海维护主权使命时,南海长条桌地缘效应就使得这一体系漏洞百出,用了40年时间建立的整个近海防御体系没有涵盖南海中南部,对南海北部中沙群岛一带的涵盖也极不可靠。在装备歼一8型战斗机之前,从海南基地起飞的作战飞机仅能为海军舰艇活动提供中沙群岛以北的防空屏护以及空中支援。其中在西沙群岛附近海域航空兵可以提供持续的、高强度的防空屏护,在更南方的中沙群岛附近,航空兵仅能提供短暂和间歇性的防空屏护。海南岛基地航空兵对中沙群岛以南大片海域鞭长莫及。由于早期歼-7和歼-6型战斗机全天候能力有限,因此中国海军舰艇在这一带得到的空中屏护和支援很不可靠。直到90年代初海军航空兵第9师开始装备歼-8B型战斗机后,这一状况才得以改善。歼-8B型飞机不仅飞行速度可高于歼-6和歼-7型战斗机,而且最大作战半径扩大了近一倍,最重要的是拥有性能稳定、作用距离更远的机载火控雷达系统。在南海深处执行防空任务时,海岸远程空情雷达往往不能提供大部分海区的低空情报保障,尽管这些防空雷达监视距离可达500至800千米。此外,由于海上净空条件远远好于陆地,入侵目标可以采用比陆地更低的超低空航路。这一战术策略导
本文标题:战略与系统的评估――南海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64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