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第七章-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第七章道路平面交叉设计主要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第三节交叉口车道数和通行能力第四节交叉口的视距及圆曲线半径第五节交叉口的拓宽设计第六节环形交叉口设计第七节交叉口的立面设计道路勘测设计第一节概述道路勘测设计一、交叉口设计的意义和内容1、意义提高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第一节概述道路勘测设计一、交叉口设计的意义和内容2、内容二、交叉口交通分析1、交叉口车流交错性质分流点:同一行驶方向的车辆向不同方向分离行驶的地点。合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小的角度,向同一方向汇合行驶的地点。冲突点:来自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以较大的角度相互交叉的地点。(1)三路交叉冲突点情况(2)四路交叉冲突点情况(3)五路交叉冲突点情况二、交叉口交通分析2、交叉口交错特点(1)冲突点随相交道路条数的增长而快速增长。(2)产生冲突点最多的是左转交通。(3)设置交通控制信号可以降低冲突点数量。)2(nn合流点分流点6)2)(1(2nnn冲突点相交道路数n平面交叉口交错点数量表交错点数量交叉口类型冲突点分流点合流点总数三路交叉口3339四路交叉口168832五路交叉口50151580二、交叉口交通分析3、减少或消灭冲突点的方法立交——空间上分开设置交通控制信号——时间上分开渠化交通——分隔三、交叉口类型及其适用范围1、平面交叉口按交叉形式分类(1)十字形交叉特点: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处理。适用:次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2)T形交叉特点:形式简单,交通组织方便,街角建筑易处理。适用:通常用于主要道路和次要道路交叉,特殊情况也可用于两条干道相交。(3)X形交叉特点:交叉口范围狭长,对左转交通不利,街角建筑不好处理。适用:特殊情况。(4)Y形交叉特点:交叉口范围狭长,对左转交通不利,街角建筑不好处理。适用:特殊情况。(5)环形交叉特点:没有冲突点,连续车流,不需要信号控制,景观绿化方便等。适用:多路交叉(5路或以上),中等交通量,转弯车辆多。三、交叉口类型及其适用范围2、按交通特点分类(1)加铺转角式定义:交叉口用适当半径的单圆曲线或复曲线平顺连接相交道路的路基和路面的平面交叉。特点:形式简单,占地少,造价低,设计方便,但行车速度低,通行能力小。适用条件:车速低,交通量小,转弯车辆少的三、四级公路或地方道路,若斜交不大时,也可用于转弯交通量较小的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设计重点:转角曲线半径、视距检验与保证。三、交叉口类型及其适用范围2、按交通特点分类(2)分道转弯式定义:通过设置导流岛、分隔岛及划分车道等措施,使单向右转或双向左、右转车流以较大半径分道行驶的平面交叉。特点:交叉口转弯车辆,尤其是右转弯车辆行驶速度和通行能力都较大。适用条件:适用于车速较高,转弯车辆较多的一般道路。设计重点:分道转弯半径、视距检验与保证和导流岛端部半径的设计。三、交叉口类型及其适用范围2、按交通特点分类(3)扩宽路口式定义:为使转弯车辆不影响其它车辆的正常行驶,在交叉口连接部增设变速车道和转弯车道的平面交叉。特点:交叉口可减少转弯交通对直行交通的干扰,车速较高,事故率低,通行能力大,但占地多,投资较大。适用条件:适用于交通量较大、转弯车辆较多的一级公路、二级公路和城市主干路。设计重点:扩宽的车道数和位置,视距检验与保证和转角曲线半径的设计。三、交叉口类型及其适用范围2、按交通特点分类(4)环形交叉定义: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中心岛,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使进入环道的所有车辆一律按逆时针方向绕岛单向行驶,直至所要去的路口离岛驶出的平面交叉,裕称转盘。(4)环形交叉优点:①驶入交叉口的各种车辆可连续不断地单向运行,没有停滞,减少了车辆在交叉口的延误时间;环道上行车只有分流与合流,消灭了冲突点,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②交通组织简便,不需信号管制;③对多路交叉和畸形交叉,用环道组织渠化交通更为有效;④中心岛绿化可美化环境。缺点:①占地面积大,城区改建困难;②增加了车辆绕行距离,特别是左转弯车辆;③一般造价高于其他平面交叉。(4)环形交叉适用条件:适用于多条道路相交或转弯交通量较大,且地形较平坦的交叉口。在快速道路和交通量大的干线道路上、有大量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位于斜坡较大地形以及桥头引道上均不宜采用。按规划需修建立体交叉处,近期可采用环形平面交叉作为过渡形式,并预留远期改建为立交的可能性。采用“入口让路”的环形交叉口,驶入车辆要等候环行车流出现间隙时才插入行驶。一般适用于一条四车道公路和一条双车道公路相交或两条高峰小时不明显的四车道公路相交且行人和非机动车较小的交叉。第二节交叉口交通组织设计一、车辆交通组织1、任务保证车流、行人安全提高通行能力2、方法正确组织不同去向的车流设置合适的车道数合理布置交通岛、信号灯、交通标志渠化交通重点:解决左转及直行车辆的交通组织。3、具体措施一、车辆交通组织1、任务2、方法3、具体措施设置专用车道组织左转车辆渠化交通调整交通交通控制中心,自动控制二、行人交通组织1.加宽人行道2.合理布置人行横断面3.限制交叉口的人群集中出入4.人行天桥、地道第三节交叉口车道数和通行能力一、交叉口的车道数交叉口各相交道路的车道数,应根据交通控制策略、交通量、车道的通行能力及交叉处用地条件等决定。从渠化交通考虑,交叉口最好按车种和方向分别设置专用车道,以使左、直、右行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能在各自的专用车道上排列停候或行驶,避免相互干扰,以提高通行能力。但在交通量较小的道路上设置过多的车道是不经济的,可考虑车道混合行驶。所设置的车道数,其通行能力的总和必须大于高峰小时交通量的要求,一般情况下,交叉口的车道数宜比路段上多设一条。二、交叉口通行能力1、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停车线法——通过停车线算通过交叉口。冲突点法——通过冲突点算通过交叉口。分有、无信号灯两类。2、有信号灯的停车线法直行车道通行能力右转车道通行能力)/(23600小时辆直ssgtvTTN)/(3600小时辆右rtN左转车道通行能力1)有左转信号灯)/(23600111小时辆左tvTTN2)无左转信号灯(1)利用绿灯时间(2)利用黄灯时间)/(2'''1周期辆直直NNn)/(2112周期辆tvTny)(360021nnTN左直左混行车道通行能力)/()21(1小时辆直直左KNN3、无信号灯)/(1小时辆主次qqeeQQ第四节交叉口的视距及圆曲线半径一、交叉口的视距1、交叉口视距保障的目的保证驾驶员在进入交叉口前的一段距离内,应能看到相交道路上的行车情况,以便能及时采取措施顺利驶过或安全停车。2、交叉口视距保障的方法——视距三角形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3、视距三角形的绘制确定停车视距。找出行车最危险冲突点:对十字形交叉口,最危险的冲突点为最靠右侧第一条直行机动车道的轴线与相交道路最靠中心线的第一条直行车道的轴线所构成的交叉点。对于T形(或Y形)交叉口,最危险的冲突点为直行道路最靠右侧第一条直行车道的轴线与相交道路最靠中心线的一条左转车道的轴线所构成的交叉点。从最危险的冲突点向后沿行车轨迹线各量取停车视距。连接末端构成视距三角形。二、交叉口圆曲线半径交叉口的圆曲线半径包括交叉范围相交道路的圆曲线半径、分道转弯式圆曲线半径以及加铺转角式圆曲线半径。1、相交道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1272hiVR当右转弯车辆比较多时,为保证右转车辆能以规定速度分道行驶,应对最小转弯半径加以限制。在右转车辆设计速度已确定的条件下,取横向力系数0.16~0.20,最小圆曲线半径的一般值采用2%计算,极限值用6%计算。2、分道转弯式交叉口最小圆曲线半径3、加铺转角式交叉口转角半径为了保证各种右转车辆能以一定速度顺利转弯,交叉口转角处的缘石或行车道边缘应做成圆曲线或多心复曲线,圆曲线的半径R1称为转角半径。)2(1FBRR第五节交叉口的拓宽设计一、拓宽目的增加交叉口通行能力交通组织的需要二、拓宽条件交通量大时需设右转车道时需设左转车道时三、拓宽方法向右拓宽向左拓宽四、拓宽车道的长度1、右转车道的长度渐变段长度减速所需长度和加速所需长度等候车队长度BJVlAd6.3aVVllRAba26)(222)减速所需长度和加速所需长度1)渐变段长度出口道加速车道长度为:),max(sbdrlllladplll3)等候车队长度右转车道长度应能使右转车辆从直行车道最长的等候车队的尾车后驶入拓宽的车道。右转车道长度为:nsnll2、左转车道的长度同右转车道第六节环形交叉口设计一、中心岛的形状和半径1、中心岛的形状中心岛的形状一般多用圆形,有时也用圆角方形和菱形;主次道路相交时宜采用椭形;2、中心岛的半径首先应满足设计速度的要求,然后按相交道路的条数和宽度,验算相邻道口之间的距离是否符合车辆交织行驶的要求。1)按设计速度的要求)(2)(1272mbiVRh2)按交织段长度的要求①交织段长度交织:是两条车流汇合交换位置后又分离的过程。交织长度:进环和出环的两辆车辆,在环道行驶时相互交织,交换一次车道位置所行驶的距离。交织段长度:当相邻路口之间有足够的距离,使进环和出环的车辆在环道上均可在合适的机会相互交织连续行驶,该段距离称为交织段长度。交织长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车辆在环道上的行驶速度。其位置大致可取相邻道路机动车道外侧边缘延长线与环道中心线交叉点之间的弧长。22)(BBlnRpd②满足最小交织段长度所需中心岛半径二、环道的宽度环道即环绕中心岛的单向行车带。其宽度取决于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和交通组织。环道的车道数:靠近中心岛的一条车道作绕行之用最靠外侧的一条车道供右转弯之用中间的一至二条车道为交织之用环道中车道不能太多,以3、4条为宜。三、交织角交织角是进环车辆轨迹与出环车辆轨迹的平均相交角度。它以距右转机动车道的外缘1.5m和中心岛边缘1.5m的两条切线交角来表示。交织角与行车安全:环道宽度越窄,交织段长度越大,则交织角越小,行车就越安全。交织角以控制在20o~30o之间为宜.四、环道的横断面横断面的形状取决于路脊线的选择。(1)环道横断面的路脊线设在交织车道的中间,若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设有分隔带时,其路脊线也可设在分隔带上。(2)环道路脊线通过设于进、出口之间的三角形方向岛或直接与交汇道路的路脊线相连。(3)应在中心岛的周围设置雨水口,以保证环道内不产生积水。(4)进、出环道处的横坡度宜缓一些。第七节交叉口的立面设计一、立面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1、立面设计的要求一、立面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原则2、立面设计的原则(1)主、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坡度一般均保持不变(非机动车道纵坡、横坡可变),次要道路的纵横坡度可适当改变;(2)同级道路相交,纵坡一般不变,横坡可变;(3)路口设计纵坡不宜太大,一般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不大于3%;(4)交叉口立面设计标高与周围建筑物地坪标高相协调;(5)为了保证交叉口排水通畅,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背离交叉口,如遇困难地形,如交叉口在盆地的地形,所有道路纵坡都向着交叉口时,必须预先考虑修筑地下排水管道和设置进水口;(6)合理确定变坡点和布置雨水口。在交叉口布置进水口,应不使地面水流过交叉口的人行横道,也不应在交叉口内积水或流入另一条道路。为此,进水口应设在交叉口人行横道的前面能截住来水的地方和立面设计的低洼处。二、立面设计的基本类型交叉口立面设计的形式,主要取决于交叉口相交道路的纵坡、横坡及地形。以十字形交叉口为例,按其所处地形及相交道路纵坡方向,可划分为六种基本类型。1、处于凸形地形上,相交道路的纵坡方向均背离交叉口。设计时使交叉口的纵坡与相交道路的纵坡一致,适当调整接近交叉口路段的横坡,让雨水流向交叉口四个转角的街沟或路基外排除,交叉口内不需设置雨水口。这种形式地面水都向交叉口集中
本文标题:第七章-道路平面交叉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79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