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平度历史文化与近代发展平度,夏朝为莱夷地,地处古青州。商朝为莱国地,地处古营州。西周为莱国之棠邑,地处古幽州。春秋,初为莱国。周灵王五年(公元前567年),齐国灭莱,属齐国。战国为齐国即墨邑。田齐时,即墨城(今古岘大朱毛村一带)为齐国东部之政治中心。秦始设郡,以今胶东半岛地为胶东郡,即墨城为郡治。西汉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楚项羽分原齐国为三,以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六月,胶东国复并入齐。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灭齐,齐地尽归于汉,以胶东为郡,治即墨,并置即墨、郁秩、卢乡、平度、下密等县。郁秩县治在今平度城,卢乡县治在今灰埠镇城子村,平度县治在今新河、灰埠以北。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以胶东郡为胶东国,都即墨。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废胶东国,复改为郡。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始正式重建胶东国,仍都即墨,食八邑,传至王莽代汉始绝。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年),封贾复为胶东侯,侯国都郁秩,食六邑。章帝建初元年(76年),原胶东侯国废,新胶东侯国只食郁秩一县,郁秩之名废,即为胶东侯国。魏为胶东、即墨、卢乡三县及下密县之东部和长广县(故城在今莱西市境)之西部。晋置长广郡,郡治在不其县城(今即墨市境)。自刘裕代晋(420年)到宋明帝泰始六年(470年),为胶东、即墨、卢乡县。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470年),将原长广郡西界扩大到胶水,移郡治于胶东城(今平度城)。长广、即墨属长广郡。北齐文宣帝天宝七年(556年),将长广郡治移至中郎城(今龙口市境),即墨、卢乡、长广三县合并为长广县,长广县治移原胶东城(今平度城)。隋初为长广县。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卢乡县。仁寿元年(601年),改长广县为胶水县。唐代中后期至明初为胶水县,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为平度州,领昌邑、潍县。清为平度州,约于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为散州,不再领县。1913年平度改州为县。抗日战争期间,平度城及其周围地区成为沦陷区,自1938年初,成立伪平度县公署,至1945年9月结束。民国平度县政府,自1937年底始,先后驻祝沟、丈岭和台头,至1945年春结束。1940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大泽山区,成立了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1941年9月,抗日民主政权分平度县为平北(习惯上仍称平度)、平西、平南三县。1945年,由平南县析置平东县。同年,将属于昌邑县的“三泊”地带划归平南县,属于莱西南县的河里套区划归平东县。解放战争期间,为平北(平度)、平西、平南、平东四县。1949年10月1日建国时,平度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平西县人民政府驻张舍,后迁城子、昌里,平南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东县人民政府驻南村,后迁古岘。1952年6月,平南县改为蓼兰县。1953年9月,平西、蓼兰合并,称蓼兰县,县人民政府驻蓼兰;平度、平东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政府驻平度城。1956年6月,平度、蓼兰合并,称平度县,县人民委员会驻平度城。1957年3月,周戈庄区及万家、兰底、崔家集区的部分村庄分别划归高密、胶县、昌邑。1983年10月,平度县划归青岛市。1989年7月,平度撤县设市。“打开康王坟,山东不受贫”,说的就是位于平度的六曲山古墓群,这些古墓都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与战争的洗礼留下来的,它们是平度历史的见证者。“康王坟,康王坟,离离落落到京门”,这些古谣,诉说着平度昔日的辉煌。平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有着灿烂的古老文明。在可证的五、六千年的历史中,先人留给平度人民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1988年1月1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度的天柱山摩崖石刻是当时青岛市辖区内唯一的“国字号”;2001年6月25日,平度的即墨故城及六曲山墓群又被公布为全国第五批国保单位,其时,青岛市有4处,平度占二分之一;今年全国首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又公布了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市的“东岳石文化遗产”榜上有名,至此,我市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青岛市共9处,平度占三分之一。除此之外,域内尚有省、青岛市、平度三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在青岛市12区市中独领风骚。平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平度是青岛市地方戏柳腔的发源地,是土生土长的家乡戏,1900年(左右)由王启培、王华民等人以戏剧形式第一次在古岘管村戏楼搬上舞台;流行于山东的莲花落(山东落子),其“东口”(分三口,另有“南口”、“北口”)的创始人及代表人物“飞咣咣”季宝奎就是蓼兰邱西村人,至今,“季宝奎说书——交待得明白”一语仍为胶东人熟知;在流行于胶东地区的民间舞蹈中,同和的“张村扛阁”、大田的“跑灯”、田庄的“烛竹马”都独具特色,均为平度所仅有;平度民歌曾在全国、全省产生过较大影响,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挖掘整理的《傅二姐赶庙》、《钉盖垫》、《黒妮做媳妇》、《四季小调》、《过时的皇历怎能用》等平度民歌,多次在省会演中获奖,灌制唱片、出版发表,其中《黑妮做媳妇》、《过时的皇历怎能用》一度在全国流行;宗家庄木版年画在全国民间年画中排位第四,其“线板”的雕刻技艺之高超为诸种年画之最;其他如草编、剪纸、石雕等手工技艺,以及大泽山区的“山神会”等民俗活动,都有其鲜活的艺术生命和鲜明的平度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对其进行科学地开发和挖掘,将会极大地促进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潍县年画(现称潍坊年画)始于清代康熙年间,盛于乾隆至光绪年间,光绪初年传入平度宗家庄,并有所改进、发展,使宗家庄木版年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国民党统治时期是潍县年画的衰落时期,老一辈的画家逐渐去世,后继又无人,新的创作显著减少。这时相继出现的年画体裁有从平度年画中移植过来的带有故事情节的‘窗旁’。在原有的‘横批’年画上也出现了一批带有花边和锦地图案的富有装饰性的年画样式。”(引自《山东民间年画》),使潍县年画得以再生,演绎了“徒弟”救活“师傅”的一幕。1984年,潍坊立足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打造文化品牌,巧妙地将潍县年画与中国各地司空见惯的风筝相嫁接,借风筝放飞潍县年画,举办潍坊国际风筝节(第一届为风筝会),1988年4月1日正式定名潍坊为“国际风筝都”。潍县年画的经验是一种很好的借鉴和启迪。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一座名城必须有自己的特色文化。目前,平度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历史文化资源大普查,这是实现建设“胶东特色文化名城”重要目标的基础性工程。通过普查,摸清平度历史文化资源的家底,对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利用,科学规划和适度开发,打造平度文化的亮点和品牌,促进平度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无疑是一件大好事。平度作为华夏夷族的一员,也承载了诸多历史的辉煌与低谷,沿着那“其兴也勃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发展规律,曲折前行,负重奋进,出演了一幕幕辉煌与跌落的历史话剧。一、古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平度先民曾经创造过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古代人类文明在平度境内,近年来陆续发现了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韩村遗址、三埠李家遗址、冯家遗址和属于“龙山文化”的戴家庄遗址、沙梁遗址、五甲遗址、逄家庄遗址,这说明早在五六千年前,平度就有先民在生息繁衍。以平度东岳石遗址命名的“岳石文化”的出土,进一步揭示了距今四五千年前,在今天平度境内就有不少地区尤其是大泽山西麓的岳石河沿岸,平度的先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东夷文化,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二、变革开放的齐文化铸就了先秦、西汉时期平度的灿烂与辉煌众所周知,齐国从姜太公封齐始就采取了“因其俗,简其礼”、“尊贤尚功”、“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等社会变革措施及政策,大搞开放型经济。到了管仲相齐时,这种开放型经济有了长足进步和更大发展。他不但积极利用本国自然资源的优势,通过向梁、赵、宋、魏等国出售食盐以赚取丰厚利润,还“因人山海假之”,大做转口贸易,从中牟利。甚至为“聚天下之财”,管仲竟创造性地构建起了颇具现代经济雏形的“吸引外资”模式,积极推行“相地而衰征”、“均田分力”、“四民分业”、“几而不征”等政策,助齐桓公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使“天下商贾归齐若流水”,纷纷到齐国来做生意。威王时一改旧法,重赏严罚,开门纳谏,结果使齐国大治,一举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可以说,正是齐人这种强烈的变革开放意识,才使齐国成为泱泱大国,雄距东方。公元前567年,齐将晏弱破莱之棠邑(今平度境内),虏莱共公,莱国并于齐,始建即墨城(在今平度大朱毛村一带),后发展为胶东半岛上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战国名城,而与齐国首都临淄比肩,被称为“齐有临淄、即墨之饶”。要知道,临淄当时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曾有“联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之誉、“天下之人冠带衣履,皆仰齐地”之说。能与临淄比肩,足见即墨城之繁华。从政治上看,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先封其子刘彻为胶东王,后封另一子刘寄于胶东。刘彻就是以后的汉武帝,刘寄就是以后的康王,现今平度古岘境内的康王坟即是刘寄死后的墓葬。刘彻和刘寄都是汉景帝的爱子,他们都先后被封在胶东,就可证明当时胶东国不仅政治地位重要,而且也是经济富庶之地。从经济上看,据《后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当时共设铁官49处,其中,“郁秩,有铁官”。郁秩就是今天的平度城。近年来在平度铁岭庄发掘出土了大型汉代冶铁遗址,可以断定就是当年的“郁秩铁官”之所在。要知道,盐和铁在古代的经济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齐桓公时,管仲就曾制定“官山海”大计,对山海盐铁实行“官办民营”。汉武帝时,为了战胜匈奴和把汉朝的武功推向顶峰,也曾将盐铁收归国营。“郁秩铁官”这件事,说明了当时平度在全国已经具有了较高的经济地位。从文化人物上看,平度历史上,齐桓公时出了名大夫宁戚;西汉时出了天文学家徐万且和古文经学大师庸谭以及名孝廉公沙穆,公沙穆有五子,皆名于世,有“公沙五龙,举世无双”之美称。1982年平度灰埠镇侯家村“九冢桃花山”一个汉墓区发现的《王舍人碑》,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碑上的书法,被誉为隶书瑰宝,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平度境内书法艺术水平之高。从人口上看,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西汉末,胶东国有8县32万人,平均每县4万人;东莱郡有17县50万人,平均每县3万人。今天平度辖境约为当时4县之大,推算起来人口也有十三四万,属于当时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地区。三、政区演变频繁,由国而郡而县,政治中心地位转移下降,注定了平度衰落的命运在今天的平度境内,先秦有名城即墨,秦和秦楚之际有胶东郡、胶东国,均辖胶东半岛全境,郡和国的行政中心都是即墨城。西汉前期半岛北部析置东莱郡,东莱郡辖属17县,其中的卢乡县全部和平度、当利两县南部在今天平度境内。今天的平度包括西汉末年的即墨、郁秩、卢乡3县和平度、当利、下密、壮武4县的各一部分。具体说,今天的平度约2/3当时属于胶东国,约1/3属于东莱郡。公元9年,王莽代汉,对西汉的行政区划做了很大改变,“王国”改为郡,侯国改为县。胶东国改为郁秩郡,郡治郁秩城(今平度城)。胶东的政治、经济中心由沽河之滨向西移到了今天的平度城。从此,即墨丧失了作为郡国一级政治中心的地位,演变成为县级政权。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封功臣贾复为胶东侯,食郁秩等6县(即原胶东国领地)。公元76年,封贾宗为即墨侯,贾邯为胶东侯,郁秩县改称胶东侯国,今平度城始称胶东城,胶东和即墨均成为北海国所属18城中的两个县级政权。北魏献文帝皇兴四年(公元470年),胶东半岛地区新设光州,辖东莱、长广、东牟郡,今平度城成为长广郡治,胶东城之名废。北齐天宝七年(公元556年),调整政区,历史悠久的即墨、下密、卢乡、不其诸县皆废,原长广郡治(今平度城)改为长广县治。隋文帝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原不其县境新设即墨县,治今即墨城,从此,即墨这个名称便和平度的历史沿革脱离了关系。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长广县更名胶水县。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调整政区,胶水县成为莱州府4县之一,辖境基本定型,大体与今平度一致,相沿至今将近1400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胶水县升为平度州,领昌邑、潍县,胶水之名废,但平度
本文标题:平度历史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8450 .html